天天看点

他4岁才说话,从班级倒数第一到生物学家,他完美逆袭的关键是

他4岁才说话,从班级倒数第一到生物学家,他完美逆袭的关键是

作者:主创团·筱恬

他4岁才说话,从班级倒数第一到生物学家,他完美逆袭的关键是

36岁实现了12岁被嘲笑的梦想

4岁才会说话,考试永远是最后一名,12岁时被人嘲笑。

这样的孩子,妥妥差生一枚,他的未来会怎样?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领域的科学家陈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原来,小时候的陈睿是感统失调,发育比同龄人迟缓,因此考倒数第一是司空见惯的事。

但他从小就对大自然感兴趣。小学六年级时,他在作文中写下自己的梦想:“以后想当生物学家,到非洲原始森林里考察。”

为此,很多人嘲讽他、质疑他,认为他成绩那么差,这种想法完全是异想天开。

但陈睿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志向,并一直在兴趣的道路上坚定努力着。初三时,他就学完了大学生物和化学课程,并在本科毕业后保送中科院,连续攻读了硕士、博士,最后留任为研究员,主攻各类物种的演化。

他4岁才说话,从班级倒数第一到生物学家,他完美逆袭的关键是

现如今,36岁的他发现新物种上百个,以他的名字命名十余个,并且个人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虫珀博物馆,还坚持多年拍短视频为更多的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

面对采访,他告诉所有的孩子们:“就像我小时候一样,哪怕再不灵光,学习成绩再不好,但是只要你坚持梦想,总有一天你的梦想会成真的。”

因为心中的那份热爱,曾经的后进生和呆小子,最后真的圆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这段励志的经历,让人不禁想起数学家丘成桐的一番话:

“兴趣的培养,是决定孩子终身事业的关键。”

对孩子来说,兴趣永远是成功最大的推动力。

而真正好的教育,从来都不会只盯分数和成绩。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爱,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他4岁才说话,从班级倒数第一到生物学家,他完美逆袭的关键是

心怀热爱的孩子,到底有多难得?

深圳市十佳优秀校长邬晓莉曾经分享过女儿笛子的故事。

笛子从小就对手风琴情有独钟。从五岁起,她每天都坚持练习,二十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对这门乐器的强烈喜爱。

高中毕业时,笛子申请去世界名校耶鲁大学读书。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忽然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

“小姑娘,你有什么爱好吗?”

想到这些年来与手风琴结下的不解之缘,笛子有感而发,向面试官们讲述了自己对手风琴的深厚感情,并即兴弹奏了一段。

悠扬的旋律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而除了娴熟的技巧,笛子那份对兴趣的执着与坚持更是让面试官们深受感动。

就这样,凭借着这段戏剧性的小插曲,笛子成功被耶鲁大学录取。

会考高分的学生千篇一律、平平无奇;有亮眼特长的孩子才万里挑一,让人难忘。

想起教育专家王人平的话:“一个人的成长,努力很重要,但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爱,沉浸其中更重要,不仅会让我们的生命体验更愉悦、更丰盈,同时也更容易让我们取得成就,走向成功。”

赫然发现,拥有自己情有独钟的兴趣爱好,是如今的孩子无比稀缺的宝贵品质。

它犹如一股巨大的能量,不仅能使孩子达到心流状态,体会到极致专注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为孩子成就精彩人生提供了重磅筹码。

他4岁才说话,从班级倒数第一到生物学家,他完美逆袭的关键是

用分数替代梦想,无异于剪断孩子腾飞的翅膀

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帖子。

帖主是一位妈妈。因为看到高三在读的女儿成绩下降,她一气之下把女儿最心爱的笔记本给烧了。

这本笔记本凝聚了女生多年的创作心血。从初一开始,孩子便在上面记录小说灵感,准备等高考结束以后正式动笔。

可是,整整六年的累积,就这样被母亲毁于一旦。为此,女生伤心到绝食,怎么都不肯原谅她。

他4岁才说话,从班级倒数第一到生物学家,他完美逆袭的关键是

这位妈妈毁掉的仅仅只是一个笔记本吗?

远远不止。

她一并毁掉的,还有孩子的热爱、心中那份对未来的期待与冲劲儿、以及那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成绩至上”理念的驱动下,总是轻而易举就剥夺了孩子的兴趣与梦想。

正如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扮演的妈妈宋倩。在她看来,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一切兴趣爱好都是浪费时间。

当她得知女儿英子喜欢天文,想报考南大的天文系时,坚决不同意。由此,母女俩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最后英子不惜以自杀来抗争,并朝宋倩撕心裂肺地大喊:“我恨你!”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孩子的未来应该有无限种可能。

而唯成绩是问,无异于将孩子的未来只和分数捆绑。

用如此单一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来定义一个孩子的成材,意味着剥夺孩子的爱好,扼杀他们的天赋,抑制他们的潜能,磨灭他们的灵气。

这样的成长,哪怕看似优秀,也不可能幸福快乐。

他4岁才说话,从班级倒数第一到生物学家,他完美逆袭的关键是

教育的本质,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火花”

纪录片《小小少年》中,猪肉铺女孩邬刚云的经历让人内心深受震撼。

她来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偏远山村,家里以卖猪肉为生。从小到大,她对跳芭蕾舞表现出了与生俱来的热爱。

尽管条件有限,云儿却从未放弃训练。靠着看视频自学,她最终从妈妈的猪肉铺一路跳出大山,跳到了央视的大舞台上。

因为热爱,远方便有了清晰的具象;所有努力都义无反顾,任何困难都甘之如饴。云儿的经历让无数网友动容。

而这其中,还有一个细节尤其令人难忘,那便是云儿妈妈的态度。

面对女儿的兴趣,她毫不犹豫地表示:“只要她(女儿)喜欢,大人就得去帮帮她。”

他4岁才说话,从班级倒数第一到生物学家,他完美逆袭的关键是

事实上,云儿妈妈的学历并不高,也完全不懂芭蕾,每天都为了生计而劳碌奔波。但她看到女儿喜欢芭蕾后,并没有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断然阻止,而是选择了无条件支持。

她带着云儿寻找合适的舞蹈学校,当发现能力不够时,也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陪伴女儿对着网络视频反复练习,一直坚定温柔地鼓励她。

这一切,给了云儿无限底气,让她在逐梦的路上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教育学上的“火花理论”指出: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某些方面具有强烈的兴趣或热情,并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和潜力。这些方面包括了音乐、画画、阅读、搭积木……甚至还有观察大自然和玩泥巴等等。孩子的这种过人之处,就像火花一般,一旦被捕捉并激发,将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快乐和自信,让他们更具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而我们家长要做的,便是及时发现孩子的“火花”,并想办法让它熊熊燃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