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4歲才說話,從班級倒數第一到生物學家,他完美逆襲的關鍵是

他4歲才說話,從班級倒數第一到生物學家,他完美逆襲的關鍵是

作者:主創團·筱恬

他4歲才說話,從班級倒數第一到生物學家,他完美逆襲的關鍵是

36歲實作了12歲被嘲笑的夢想

4歲才會說話,考試永遠是最後一名,12歲時被人嘲笑。

這樣的孩子,妥妥差生一枚,他的未來會怎樣?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動物進化領域的科學家陳睿,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給出了答案。

原來,小時候的陳睿是感統失調,發育比同齡人遲緩,是以考倒數第一是司空見慣的事。

但他從小就對大自然感興趣。國小六年級時,他在作文中寫下自己的夢想:“以後想當生物學家,到非洲原始森林裡考察。”

為此,很多人嘲諷他、質疑他,認為他成績那麼差,這種想法完全是異想天開。

但陳睿從未改變過自己的志向,并一直在興趣的道路上堅定努力着。初三時,他就學完了大學生物和化學課程,并在大學畢業後保送中科院,連續攻讀了碩士、博士,最後留任為研究員,主攻各類物種的演化。

他4歲才說話,從班級倒數第一到生物學家,他完美逆襲的關鍵是

現如今,36歲的他發現新物種上百個,以他的名字命名十餘個,并且個人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蟲珀博物館,還堅持多年拍短視訊為更多的青少年進行科學啟蒙。

面對采訪,他告訴所有的孩子們:“就像我小時候一樣,哪怕再不靈光,學習成績再不好,但是隻要你堅持夢想,總有一天你的夢想會成真的。”

因為心中的那份熱愛,曾經的後進生和呆小子,最後真的圓了兒時的夢想,成為了一名了不起的科學家!這段勵志的經曆,讓人不禁想起數學家丘成桐的一番話:

“興趣的培養,是決定孩子終身事業的關鍵。”

對孩子來說,興趣永遠是成功最大的推動力。

而真正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會隻盯分數和成績。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和熱愛,成就獨一無二的自己,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他4歲才說話,從班級倒數第一到生物學家,他完美逆襲的關鍵是

心懷熱愛的孩子,到底有多難得?

深圳市十佳優秀校長邬曉莉曾經分享過女兒笛子的故事。

笛子從小就對手風琴情有獨鐘。從五歲起,她每天都堅持練習,二十多年來始終保持着對這門樂器的強烈喜愛。

高中畢業時,笛子申請去世界名校耶魯大學讀書。面試過程中,面試官忽然問了她這樣一個問題:

“小姑娘,你有什麼愛好嗎?”

想到這些年來與手風琴結下的不解之緣,笛子有感而發,向面試官們講述了自己對手風琴的深厚感情,并即興彈奏了一段。

悠揚的旋律打動了在場每一個人。而除了娴熟的技巧,笛子那份對興趣的執着與堅持更是讓面試官們深受感動。

就這樣,憑借着這段戲劇性的小插曲,笛子成功被耶魯大學錄取。

會考高分的學生千篇一律、平平無奇;有亮眼特長的孩子才萬裡挑一,讓人難忘。

想起教育專家王人平的話:“一個人的成長,努力很重要,但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賦和熱愛,沉浸其中更重要,不僅會讓我們的生命體驗更愉悅、更豐盈,同時也更容易讓我們取得成就,走向成功。”

赫然發現,擁有自己情有獨鐘的興趣愛好,是如今的孩子無比稀缺的寶貴品質。

它猶如一股巨大的能量,不僅能使孩子達到心流狀态,體會到極緻專注所帶來的快樂,同時為孩子成就精彩人生提供了重磅籌碼。

他4歲才說話,從班級倒數第一到生物學家,他完美逆襲的關鍵是

用分數替代夢想,無異于剪斷孩子騰飛的翅膀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文章。

帖主是一位媽媽。因為看到高三在讀的女兒成績下降,她一氣之下把女兒最心愛的筆記本給燒了。

這本筆記本凝聚了女生多年的創作心血。從初一開始,孩子便在上面記錄小說靈感,準備等聯考結束以後正式動筆。

可是,整整六年的累積,就這樣被母親毀于一旦。為此,女生傷心到絕食,怎麼都不肯原諒她。

他4歲才說話,從班級倒數第一到生物學家,他完美逆襲的關鍵是

這位媽媽毀掉的僅僅隻是一個筆記本嗎?

遠遠不止。

她一并毀掉的,還有孩子的熱愛、心中那份對未來的期待與沖勁兒、以及那原本和諧的親子關系。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在“成績至上”理念的驅動下,總是輕而易舉就剝奪了孩子的興趣與夢想。

正如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扮演的媽媽宋倩。在她看來,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學習,一切興趣愛好都是浪費時間。

當她得知女兒英子喜歡天文,想報考南大的天文系時,堅決不同意。由此,母女倆爆發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最後英子不惜以自殺來抗争,并朝宋倩撕心裂肺地大喊:“我恨你!”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孩子的未來應該有無限種可能。

而唯成績是問,無異于将孩子的未來隻和分數捆綁。

用如此單一的評價标準和價值導向來定義一個孩子的成材,意味着剝奪孩子的愛好,扼殺他們的天賦,抑制他們的潛能,磨滅他們的靈氣。

這樣的成長,哪怕看似優秀,也不可能幸福快樂。

他4歲才說話,從班級倒數第一到生物學家,他完美逆襲的關鍵是

教育的本質,是幫孩子找到自己的“火花”

紀錄片《小小少年》中,豬肉鋪女孩邬剛雲的經曆讓人内心深受震撼。

她來自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偏遠山村,家裡以賣豬肉為生。從小到大,她對跳芭蕾舞表現出了與生俱來的熱愛。

盡管條件有限,雲兒卻從未放棄訓練。靠着看視訊自學,她最終從媽媽的豬肉鋪一路跳出大山,跳到了央視的大舞台上。

因為熱愛,遠友善有了清晰的具象;所有努力都義無反顧,任何困難都甘之如饴。雲兒的經曆讓無數網友動容。

而這其中,還有一個細節尤其令人難忘,那便是雲兒媽媽的态度。

面對女兒的興趣,她毫不猶豫地表示:“隻要她(女兒)喜歡,大人就得去幫幫她。”

他4歲才說話,從班級倒數第一到生物學家,他完美逆襲的關鍵是

事實上,雲兒媽媽的學曆并不高,也完全不懂芭蕾,每天都為了生計而勞碌奔波。但她看到女兒喜歡芭蕾後,并沒有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允許而斷然阻止,而是選擇了無條件支援。

她帶着雲兒尋找合适的舞蹈學校,當發現能力不夠時,也沒有就此放棄,而是陪伴女兒對着網絡視訊反複練習,一直堅定溫柔地鼓勵她。

這一切,給了雲兒無限底氣,讓她在逐夢的路上如魚得水、如虎添翼。

教育學上的“火花理論”指出: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在某些方面具有強烈的興趣或熱情,并表現出過人的天賦和潛力。這些方面包括了音樂、畫畫、閱讀、搭積木……甚至還有觀察大自然和玩泥巴等等。孩子的這種過人之處,就像火花一般,一旦被捕捉并激發,将為他們帶來巨大的快樂和自信,讓他們更具前進的動力與方向。”

而我們家長要做的,便是及時發現孩子的“火花”,并想辦法讓它熊熊燃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