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不够的孩子,仍有3大路径进入好高中
前面写过一篇《打捞中高考总分不够的孩子,有3次机会》(文末相关阅读可查阅),对高考升学讲得更多些,今天再详细聊聊中考升学路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张刷屏的“蘑菇云”,是今年海淀中考分数分布图。大家都直呼“惨烈”——高分区集中了这么多孩子,也太卷了吧。

这就叫“惨烈”?今年数学和物理比去年都难,区分度比起去年不要好太多!
我做了一张图,对比2022和2023海淀中考分分布的区别。
大家可以看到,今年中考总分650分以上是205个学生,去年却是2632个,相差十几倍啊!!!(中考总分是660分)
虽说这两年新出生人口创了新低,但小学入学人数却创了新高,等到9年后现在这些小学生参加中考,大概率依然会很卷。
而且头部资源永远稀缺,就像美国和加拿大,虽然想上高中和大学就能上,但要去头部学校还是卷生卷死。
所以在10年内,孩子还是很可能就因为差个一两分,就和他的梦想高中擦肩而过了。
高中不是义务教育,比起小初,不同高中之间的差别要大很多。像海淀六小强接近100%的学生都能上一本,50%的学生能上985和优秀211,那孩子如果考进这样的高中,上好大学胜算就比较大;而同样在海淀,底部中学能有50%的孩子上一本就算不错。
(图片来自网络)
那为了区区的几分,从初一开始就拼命努力值不值?很多家长觉得性价比不算太高,也包括我自己,然而又不得不向残酷的现实低头。
那有没有其他法子,万一孩子中考分不够,还能挽救回来,打捞起来?这样也能给老母亲和孩子减轻很多负担。
高考这几年就一直改革,比如强基、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方式,就不是完全看高考分。比起高考,中考的升学渠道更丰富,要求也没这么高。
想上个好高中又不想残酷地拼中考裸分,比较普遍也比较可行的升学途径,我给大家整理出以下三个。
(主要从北京角度来讲,有些也适用于全国。只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需要提前了解孩子目标校的具体要求。)
1
校额到校 (外地叫做名额分配)
这几年中考招生,北京头部高中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录取名额给到了校额到校,基本占到统招的一半。
什么叫校额到校呢?在外地叫做名额分配,也就是好高中会分配给每个初中一些名额,只要看孩子在初中校内排名录取,而不是和全区(其他地方是全市)孩子去排名。
打个比方:如果人大附中给了你孩子初中校5个名额,如果头部孩子全都优先选择人大附中,只要孩子全校排前5就可以直接进入人大附中,不管他中考总分是多少(北京有一条最低分数线,就是校额到校不能低于570,外地很多省市连最低分数线都没有)。
你会不会觉得,似乎初中越弱降分优惠就越大?的确,现在每年都有孩子进入头部高中,中考分却比分数线低50-60分。
但是这也会带来两个问题,大家要考虑清楚:
首先,初中弱也不见得孩子就能排在头部,大多数孩子容易受到环境影响,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其次,比分数线低了5、60分却进了人大附中,看起来似乎赚了,但欠的“债”迟早要还的!孩子进了人大附中会不会跟不上?和其他拼分数进去的孩子相比,会不会感觉到碾压而压力山大?
从海淀六小强的统计来看,通过校额到校进入学校的孩子,虽然不排除有个别逆袭的,但大多还是会排在学校后部。
还有一种特殊的校额到校是市级统筹,属于跨区的校额到区,是海淀西城等优秀高中给出一些录取名额给其他区。
2
本校或集团校直升
拿海淀六小强高中为例,大约三分之一的名额给了统招也就是在全区拼中考分,三分之一的名额给了校额到校也就是拼初中学校内部的中考排名,那剩下的三分之一名额去哪儿了?
这剩下的三分之一,占大头的是本校或集团校直升。
直升又大致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小升初进来就确定了不看中考分就直升的,一般就是教育部批准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比如人大附中早培、清华附中创新、十一的2+4,北大附中元培等等。因为国内目前急需这方面人才,这两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重视,目测有更多新计划在不断推出。
另一种是初二初三期间,本校头部前30%的学生,或者集团内其他分校前几名的学生,有“签死约”的——也就是不看中考分保录取;更多是“签活约”——还是要看中考分,但是可以接受比中考分数线低上10-20分,如果再低的话可能校籍就要放到集团内部其他学校了。
那大家就要说了,问题是初中就得在好初中啊!这就是小升初的重要性了,需要提前关注你目标校的情况和要求。
如果想“考古”海淀小升初的可以看看我前两年写的《上岸》一书。现如今禁止小学阶段进行奥数竞赛和机构选拔,孩子简历就会更重要,除了三好生优秀少先队员等奖励,一般来说对于孩子数学思维和科学(物理)思维的要求会比较高,如果孩子能在白名单科技赛事中得奖就很加分。
白名单科技赛事对于升学的重要性在提升,然而很多家长却没意识到这个赛道,很多省市其实目前正因为参与的人少也不大卷,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挖掘。
这条赛道学而思可谓非常擅长,教师人才济济,这次我也请来了学而思著名的赛事辅导员董老师,下周二10月31日11点会来直播间给大家透露这个赛道背后的门道以及如何给孩子做规划。
按照惯例,每年我都会给大家带来学而思科学课的报名名额,上半年我开团的春夏班不少孩子参与了,收获颇丰。现如今秋季班报名很快就要截止了,所以这次直播,董老师也会介绍学而思科学课并带来优惠的团购名额——
科学课不仅能从小培养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为白名单赛事和中学物化生等课程的一种准备。
请大家务必预约直播,别让在这方面的信息差影响孩子在未来的选择和竞争力。
3
科技体育艺术特长生
中招里特长生名额和前面两项比起来不算多,比如人大附中2023科技特长生招生计划是22(外区)+13(本区)=35人,但是如果孩子有这方面潜力,也不妨从小学开始就多试试。毕竟比起高考特长生还是容易多了。
高考现在取消了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需要国家一级运动员,数学科学类就是五大学科奥赛金银牌,可以说门槛很高。
而现在各省市很多优质高中,还是保留了高水平艺术团以及体育特长招生,具体要看那所学校的艺术团种类和体育项目特长。我有杭州亲戚和同学的孩子,就是通过艺体特长生途径进入杭州前6所高中,虽然中考分数比起分数线都要低。
但艺体类特长生的水有点深,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特长,建议至少提前三四年弄清其中规则,提前拿到证书,同时缕清人脉圈子。
相对于艺体,科技特长生升学渠道会更公开透明些,主要以教育部公布的白名单赛事为主。
科教兴国,国家对科技人才的早期培养会越来越重视,也会推出更多的培养计划和升学途径。强烈建议大家多关注并根据孩子情况进行尝试和培养。
聪明的父母都会给提前给孩子多规划一两个后备方案,而不是到最后只有拼中考裸分这一个选择——太残酷了,对于家长和孩子也压力山大。
还是这句话:输在智商上这叫没办法,输在努力上这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然而,如果一开始就输在信息差和赛道规划上,那比较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