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不夠的孩子,仍有3大路徑進入好高中
前面寫過一篇《打撈中聯考總分不夠的孩子,有3次機會》(文末相關閱讀可查閱),對聯考升學講得更多些,今天再詳細聊聊中考升學路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張刷屏的“蘑菇雲”,是今年海澱中考分數分布圖。大家都直呼“慘烈”——高分區集中了這麼多孩子,也太卷了吧。

這就叫“慘烈”?今年數學和實體比去年都難,區分度比起去年不要好太多!
我做了一張圖,對比2022和2023海澱中考分分布的差別。
大家可以看到,今年中考總分650分以上是205個學生,去年卻是2632個,相差十幾倍啊!!!(中考總分是660分)
雖說這兩年新出生人口創了新低,但國小入學人數卻創了新高,等到9年後現在這些國小生參加中考,大機率依然會很卷。
而且頭部資源永遠稀缺,就像美國和加拿大,雖然想上高中和大學就能上,但要去頭部學校還是卷生卷死。
是以在10年内,孩子還是很可能就因為差個一兩分,就和他的夢想高中擦肩而過了。
高中不是義務教育,比起小初,不同高中之間的差别要大很多。像海澱六小強接近100%的學生都能上一本,50%的學生能上985和優秀211,那孩子如果考進這樣的高中,上好大學勝算就比較大;而同樣在海澱,底部中學能有50%的孩子上一本就算不錯。
(圖檔來自網絡)
那為了區區的幾分,從初一開始就拼命努力值不值?很多家長覺得成本效益不算太高,也包括我自己,然而又不得不向殘酷的現實低頭。
那有沒有其他法子,萬一孩子中考分不夠,還能挽救回來,打撈起來?這樣也能給老母親和孩子減輕很多負擔。
聯考這幾年就一直改革,比如強基、綜合素質評價招生方式,就不是完全看聯考分。比起聯考,中考的升學管道更豐富,要求也沒這麼高。
想上個好高中又不想殘酷地拼中考裸分,比較普遍也比較可行的升學途徑,我給大家整理出以下三個。
(主要從北京角度來講,有些也适用于全國。隻是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存在差異,需要提前了解孩子目标校的具體要求。)
1
校額到校 (外地叫做名額配置設定)
這幾年中考招生,北京頭部高中已經有三分之一的錄取名額給到了校額到校,基本占到統招的一半。
什麼叫校額到校呢?在外地叫做名額配置設定,也就是好高中會配置設定給每個國中一些名額,隻要看孩子在國中校内排名錄取,而不是和全區(其他地方是全市)孩子去排名。
打個比方:如果人大附中給了你孩子國中校5個名額,如果頭部孩子全都優先選擇人大附中,隻要孩子全校排前5就可以直接進入人大附中,不管他中考總分是多少(北京有一條最低分數線,就是校額到校不能低于570,外地很多省市連最低分數線都沒有)。
你會不會覺得,似乎國中越弱降分優惠就越大?的确,現在每年都有孩子進入頭部高中,中考分卻比分數線低50-60分。
但是這也會帶來兩個問題,大家要考慮清楚:
首先,國中弱也不見得孩子就能排在頭部,大多數孩子容易受到環境影響,遇強則強,遇弱則弱。
其次,比分數線低了5、60分卻進了人大附中,看起來似乎賺了,但欠的“債”遲早要還的!孩子進了人大附中會不會跟不上?和其他拼分數進去的孩子相比,會不會感覺到碾壓而壓力山大?
從海澱六小強的統計來看,通過校額到校進入學校的孩子,雖然不排除有個别逆襲的,但大多還是會排在學校後部。
還有一種特殊的校額到校是市級統籌,屬于跨區的校額到區,是海澱西城等優秀高中給出一些錄取名額給其他區。
2
本校或集團校直升
拿海澱六小強高中為例,大約三分之一的名額給了統招也就是在全區拼中考分,三分之一的名額給了校額到校也就是拼國中學校内部的中考排名,那剩下的三分之一名額去哪兒了?
這剩下的三分之一,占大頭的是本校或集團校直升。
直升又大緻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小升初進來就确定了不看中考分就直升的,一般就是教育部準許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比如人大附中早培、清華附中創新、十一的2+4,北大附中元培等等。因為國内目前急需這方面人才,這兩年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重視,目測有更多新計劃在不斷推出。
另一種是初二初三期間,本校頭部前30%的學生,或者集團内其他分校前幾名的學生,有“簽死約”的——也就是不看中考分保錄取;更多是“簽活約”——還是要看中考分,但是可以接受比中考分數線低上10-20分,如果再低的話可能校籍就要放到集團内部其他學校了。
那大家就要說了,問題是國中就得在好國中啊!這就是小升初的重要性了,需要提前關注你目标校的情況和要求。
如果想“考古”海澱小升初的可以看看我前兩年寫的《上岸》一書。現如今禁止國小階段進行奧數競賽和機構選拔,孩子履歷就會更重要,除了三好生優秀少先隊員等獎勵,一般來說對于孩子數學思維和科學(實體)思維的要求會比較高,如果孩子能在白名單科技賽事中得獎就很加分。
白名單科技賽事對于升學的重要性在提升,然而很多家長卻沒意識到這個賽道,很多省市其實目前正因為參與的人少也不大卷,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挖掘。
這條賽道學而思可謂非常擅長,教師人才濟濟,這次我也請來了學而思著名的賽事輔導員董老師,下周二10月31日11點會來直播間給大家透露這個賽道背後的門道以及如何給孩子做規劃。
按照慣例,每年我都會給大家帶來學而思科學課的報名名額,上半年我開團的春夏班不少孩子參與了,收獲頗豐。現如今秋季班報名很快就要截止了,是以這次直播,董老師也會介紹學而思科學課并帶來優惠的團購名額——
科學課不僅能從小培養孩子對于科學的興趣、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為白名單賽事和中學物化生等課程的一種準備。
請大家務必預約直播,别讓在這方面的資訊差影響孩子在未來的選擇和競争力。
3
科技體育藝術特長生
中招裡特長生名額和前面兩項比起來不算多,比如人大附中2023科技特長生招生計劃是22(外區)+13(本區)=35人,但是如果孩子有這方面潛力,也不妨從國小開始就多試試。畢竟比起聯考特長生還是容易多了。
聯考現在取消了藝術特長生,體育特長生需要國家一級運動員,數學科學類就是五大學科奧賽金銀牌,可以說門檻很高。
而現在各省市很多優質高中,還是保留了高水準藝術團以及體育特長招生,具體要看那所學校的藝術團種類和體育項目特長。我有杭州親戚和同學的孩子,就是通過藝體特長生途徑進入杭州前6所高中,雖然中考分數比起分數線都要低。
但藝體類特長生的水有點深,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特長,建議至少提前三四年弄清其中規則,提前拿到證書,同時縷清人脈圈子。
相對于藝體,科技特長生升學管道會更公開透明些,主要以教育部公布的白名單賽事為主。
科教興國,國家對科技人才的早期培養會越來越重視,也會推出更多的培養計劃和升學途徑。強烈建議大家多關注并根據孩子情況進行嘗試和培養。
聰明的父母都會給提前給孩子多規劃一兩個後備方案,而不是到最後隻有拼中考裸分這一個選擇——太殘酷了,對于家長和孩子也壓力山大。
還是這句話:輸在智商上這叫沒辦法,輸在努力上這叫“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選擇”,然而,如果一開始就輸在資訊差和賽道規劃上,那比較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