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李家一门接连出了三个院士,分别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于1955年首批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女儿李林和女婿邹承鲁分别是专攻物理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专家,于1980年双双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此造就了一家三院士的荣誉喜事。
李四光一家四口,三个院士
许多科学家的知名度并不高,甚至很多人都无法纯粹理解他们专攻的领域,从一条条贡献和荣誉中或许很难知晓他们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他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创立了邹氏公式、邹氏作图法。”
邹承鲁先生也不外如是,但“人工合成胰岛素”在中国科学历史上的地位想必无人不知,邹承鲁便是中国胰岛素历史的传奇创造人物。
年轻时期的邹承鲁
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控制血糖,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这种激素就已经在国外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挽救了数以万计的曾经因为糖尿病不治身亡的患者,胰岛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都还没有成功研发出可供临床治疗使用的胰岛素,国内许多受糖尿病困扰的人只能将其当作不治之症,医生、亲友们对此束手无策,只能眼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消逝。
建国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国家对此尤为重视,周恩来总理多次提出“发展科学事业”的口号,从国家、领导人到科学家们都卯足了劲头,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向前攀登努力。
国内科学人才并不多,经费、设备、资料都捉襟见肘,可越是一穷二白,科学家们就越有劲头。
恰好赶上20世纪50年代世界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的热潮,前人已经将牛胰岛素的序列结构研究得非常透彻,下一步要完成得项目就是如何“人工合成”。
任务艰巨,但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几位科研人员为牵头,创立了项目,成立了项目小组,为了尽快让“在摇篮中出生的新中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项目期间设定只有5年。
1959年 中科院生物化学所成立了项目小组
5年的时间,3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项目小组,以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为目标,他们风风火火的开始了,邹承鲁先生便是发起者之一。
1941年,邹承鲁在西南联大攻读化学专业,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公费留学机会,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继续攻读生物化学专业,他与妻子李林同为剑桥大学学生,因此结缘。
邹承鲁与李林在英国剑桥大学
师从领域内著名学者基林教授,研究生期间便在英国《nature》上发表了单独署名的论文。
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博士毕业后即刻回国,就任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
顺利毕业的邹承鲁
年轻人们志同道合,向着共同的目标,不怕苦不怕累,没有厂房就自己建造厂房、没有氨基酸就自己戴着防毒面具生产。
缺少什么,他们都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将其补足,但一连数月,研究都没有进展,原本卯足劲儿的成员们都难免被打击到。
好在,并没有过多长时间,1959年底,邹承鲁带领的小组首战告捷,完成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第一步,也是最难最关键的一步:天然胰岛素的拆和,邹承鲁主要负责胰岛素A链和B链的拆和,这也让科学家们再一次燃起了希望。
工作中的邹承鲁
只是当时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都是秘密进行的,并没有公开在国际上发表和交流,因此错过了许多“第一”,也很多次与诺贝尔奖等重要国际奖项擦肩而过。
就在邹承鲁实现这一重大进展后不到一年,美国科学家安芬森便凭借拆开和连接生化物质的技术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人工胰岛素合成项目组留念
邹承鲁的发现振奋了人心,一时之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队伍中,多达数百名,只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更进一步的成果。
自1960年到1964年的四年间,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项目一时陷入了停滞,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原本就不富裕的科研经费更是雪上加霜,资源的不集中让耽误了开端良好的项目进展。
就胰岛素项目未来进展开会商议
在邹承鲁的发明基础上,国家决定精简机构和人员,集中资源和优势做重点攻关,值得庆幸的是,几个月后,对胰岛素A链和B链合成的技术便有了良好的成果。
如今只剩最后一步,即将合成的A链和B链产出与天然胰岛素同样的物质,以此来保证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疗效和作用。
研究中的项目组成员
在邹承鲁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后,其团队的青年科学家杜雨苍便担任起最后的合成实验工作。
他不分昼夜的在实验室检验,终于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
至此,整个项目组翘首以盼了六年的成果终于实现了,多少人热泪盈眶迎接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应用发明。
经过小白鼠试验,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在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晶形状都实现了与天然的牛胰岛素的一致性。
此项目的圆满成功,离不开这项目背后数百名人的艰辛努力,更离不开奠基者邹承鲁先生,他打开了这个项目的大门,指明了后来的路线。
右二 杜雨苍
1965年,中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人工合成胰岛素在整个中国科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项目中付出重要贡献的邹承鲁也获得多项荣誉。
1966年,中国生物化学科学家王应睐、邹承鲁、龚岳亭应邀参加国际生物化学会举办的联合会议,在会上他们宣读了这一成果。
这标志着中国打响了走向国际生物化学界的第一枪,此后,国内与国外的科学壁垒也在渐渐消融,这不仅是对中国科学家们日以继夜努力的赞扬,更是对中国科学发展实力的认可。
邹承鲁先生在科学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不言自明,在剑桥学习的10年里,他接受了许多西方先进思想,学成后便立刻回国实施。
1970年,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顺利完成后,他被调往北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终于结束了与妻子长期的两地分居(妻子李林此前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到北京做物理和原子材料研究),一家人终于在北京又团聚了。
邹承鲁与李林
1978年,已经55岁的邹承鲁先生仍旧继续活跃在科研一线,为了将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继续传承下去,他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开始为生物化学界输送人才。
邹承鲁先生是至纯至真之人,他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无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在学术界,他的理念从来都是“与真理站在一边”。
他像一个永远都不会倒下的“真理斗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邹承鲁从来都是直言不讳,他丝毫不在意“得罪”别人,对于一些默认的规则,他也从不容忍。
多次呼吁整治“论文署名搭车”、“有偿宣传”等不正之风,捍卫科学尊严,为国家科研而战,对于科学的热爱之心可见一斑。
因为邹承鲁这样直言的性格,坊间也流传着许多对他不利的“传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甚至袁隆平爷爷没能评上院士的事也被扣在邹承鲁先生头上。
但实际上是因为当时国家对于院士的设置仅限于“科学探索”,杂交水稻虽然贡献巨大却并不属于这一领域划分,因此也就不存在时任生物学部主任的邹承鲁“暗箱操作”的可能性,甚至他根本没有参与讨论袁隆平的评选会议。
如今,中国已经设立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爷爷也位列其中。
“邹承鲁先生是一位爱国科学家,毋庸置疑,他还是一名有个性,有特色的人。
他从来不畏惧学术界的争斗,他性格的真实率真在界内都是出名的,比如曾经在两会上公开批判“学术道德滑坡现象”、“学术造假”、“虚假夸大成果”等,还曾经对学生说:“这些得罪人的事情,你们没有时间去管,还是由我来做”。
这位时刻与真理站在一边,捍卫科学尊严的斗士是一位如此真实的人,从求学开始,他便清晰的将自己的一生悉数奉献给了国家和科学,他的一生也不忘初心,始终在践行“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的原则。
2006年,邹承鲁院士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这趟旅程,他为中国、为人民、为世界都留下了精彩的成果。
那些受他影响的学生们、科学家们以及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都将是他科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奉献和付出值得被更多的人以更长的篇章和时间为志记载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