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听说洋娃娃芭比出了真人版大电影,我第一反应就是带女儿去看看,她一度挺喜欢这种精致、可以换漂亮衣服的娃娃,就像她喜欢公主们一样。

结果还没买票,就被网上说《芭比》原来是“大女主战斗电影”的各种段子刷屏了。

我想,要不先自己去看看吧。 

果然,一面看电影,就一面听见坐我后排的年轻情侣中,男孩骂骂咧咧,“什么傻X玩意儿~”

想到刚刚那一幕,我不禁想笑,原来网上段子都是真的,说看《芭比》剧情一般,但现场观影男士的臭脸程度更有趣。甚至有90、00后说,现任男友要不要接着处,先带他去看《芭比》试试。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那我呢?

我已经快40了,对于“男女”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不太需要一部电影,一本书来“觉醒”,当然也不会为了电影和朋友、网友们吵架。

但是,我突然想到,我的女儿才9岁,我的小团队几乎都是女生,但家里的养的男娃们最小2岁,最大不过11岁……

这些孩子们是怎么看待“男女有别”这种社会关系的呢?

作为母亲,我们希望他们会怎么看待呢?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01

比“男女有别”重要的

是“人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一提到《芭比》,第一反应就是这是部女权主义的电影,甚至还会加一句,“强调男女对立。”

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

认真看看电影剧情吧——

电影一开头,是住在芭比乐园里面的“经典芭比”,她身材完美,形象完美,每天过着完美的生活,每一天都很开心。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突然有一天早上,她醒来发现一切改变了,因为她想到了“死亡”,而这个想法,让她有了扁平足,喝到了过期牛奶,大腿上有了橘皮纹,这不是她的“完美”生活了。

为了能继续维持这样的“完美”生活,她不得不进入“真实世界”,开始了一场全新之旅。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请注意,芭比是因为发现“人生的真相是包括死亡的”,原来自己完美的生活只是个幻境,所以才有了后面所有的故事。

此处换个男主人公,故事不是一样会成立么?

人都是要面对死亡的,看似完美的人生大都只是短暂而虚幻的——这就是人生的真相,是真相就不分男女,人都是一样的。

对我来说,这种“真实”要比“性别”更加重要,这才是促使芭比行动的真正原因。

而这也是我养育孩子最重视的事,抓住那些“人生都一样的”原则,自然就能对抗“男生必须这样,女生必须那样”的二元对立。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这样的反馈:

妈妈,他们说男孩不能和女孩一起玩

妈妈,他们说女孩不该玩篮球

妈妈,他们说男孩弹古筝有点娘

我曾经有过一段迷茫期,要么就选择相信了这个结论,要么就拼尽全力来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可是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去过更多的地方看过更多的人,我才明白,随意用“男和女”去代替某个具体的人,这样很容易踏入陷阱。

当孩子开始使用这样简单的“男女”概括提问时,我们要警惕这样的“二元论”思维。

对小一点的娃,我会这样追问,帮助孩子去透过“性别”看到“真实”。

Q:“男孩不能和女孩玩”

A:

--你是男孩,你怎么也和妈妈一起玩呢?

--你是女孩,你喜欢跟班上每一个女孩玩么?

--你的男孩/女孩,是不是也会喜欢和某个异性玩而不喜欢某个同性?

你看,和谁玩与性别无关,

关键在于那个人是什么样的,你自己愿不愿意

Q:

“女孩不该玩篮球”

A:

--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啊?学校里打篮球是男孩更多,有没有女孩打篮球也很棒啊?对啊,有女篮运动员。

--你是女孩喜欢打篮球,你的好朋友也是女孩,你喜欢打篮球,但她不喜欢对不对;你哥哥是男生,他就不喜欢打篮球啊,你看,也不是所有男生都喜欢篮球的。

--所以,任何运动都是不分性别的,但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偏好。

对于小娃娃,生活中最真实的例子,就能最好地对付“别人说”这种性别标签,以及任何其他的标签。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那对更大一点的孩子,我就会引入“逻辑升级”。

Q:“男孩不能和女孩玩”

A:

--男孩是人么?是啊

--女孩是人么?是啊

--人可以和人玩么?当然可以啊

--那么男生当然可以和女生玩啊

Q:

“男孩弹古筝很娘”

A:

--男孩是人么?是的

--古筝是乐器么?是的

--人演奏乐器可以么?当然可以

--那男生弹古筝有什么不可以么

--但是有人说看起来很娘

--他说的娘是不好么?我觉得是不好的

--谁觉得不好,谁就不要弹古筝,我觉得很好,男生弹女生弹都很好,你觉得呢?

这就是进一步引导孩子,不要卡在某一个视角去“被单纯植入”,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任何事情,尤其是“好不好,能不能,对不对”这种价值判断。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我们需要承认,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会让我们有预设,而人一旦有预设了,我们就离“真相”远了。就像看电影一样,我们也容易先入为主,而不真正去看,这部电影在讲什么。

那么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学习不要用“本能”去回应一些外面的冲击,而是想一想,我可以怎么提问引导,帮助孩子也是帮助我们自己,去“求真”。

02

两性话题说到底

其实是:先管好你自己

我好几次和大家提过,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恋爱脑。看《芭比》的过程中也让我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

电影设定有芭比和她男朋友肯。

一开始,肯作为第二主角,是个依附于芭比的男主(我估计好多人提起他,甚至不知道他名字,就知道他是芭比的男友)。

肯什么都不会,他存在的意义就是陪伴芭比,获得芭比的喜欢。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但当他们俩来到了现实世界后,这一切就反过来了。肯看到在“父权社会”下,男人才是主宰的一切,而女人是为了获得男人的爱而存在。

于是,肯重新回到芭比乐园后,推翻了过往的芭比世界,让芭比开始围绕男人转。

电影在结尾的时候,芭比重新夺回了“芭比乐园”,她鼓励肯去找到自己,而不是永远做芭比“和肯”。肯哭了,但却从中获得了力量,决定找回自己的主体。

这段情节其实挺经典的,就是“咱俩还得在一起,爱是相爱的,但非要争个谁服从谁么”?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我以前就写过,女儿以后可以不结婚,不生娃,我都支持,但是不管结不结婚,生不生娃,我估计每个孩子长大了,怎么都得谈几次恋爱,有几段亲密关系吧。

你希望娃去谈怎样的恋爱呢?

女孩父母们,你们会鼓励娃,多谈几次看清楚男生,还是“除了你爸爸,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是坏蛋,都想占你便宜呢”?

男孩的父母们,你们又会怎么告诉儿子,是“别欺负别人家女生,能让就尽量让”,还是“这女生穿那么短的裙子,以后不会好好做家务的”?

关于如何找到“对”的人,我曾经写过心得(戳下方蓝字看旧文)这里就不重复了。

?聊点直白的: 我给女儿存了多少嫁妆,打算收多少彩礼

?让男孩有担当,女孩不缺爱,长大才有“防渣”能力

《芭比》中肯追求爱的过程,让我想起《亲密关系》这本书里曾经说过的,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寻找真爱,就是在寻找真我的过程。

这是对我的第二个提示,每个孩子都要去谈恋爱的,都要去建立亲密关系的,我们给娃的建议,与其是“针对别人的”,不如是“想想你自己啊”,尽可能地激发孩子的“主体性”。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如何激发“主体性”呢?

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情感,减少父母第一时间先入为主的表达,“我为你感到开心”,尝试多询问,“你什么感受?你怎么想的”?

当孩子表达自己“喜欢”某个朋友,甚至宣称有“男/女朋友”时,避免第一时间评判教育,尝试提问,你喜欢她什么?把对一个人的喜欢具象化,可以更好帮助孩子理解,我喜欢背后的“需求”。

当孩子因为亲密关系而沮丧争吵时,不要着急站队劝架分析问题,提醒他们退一步看看,指责背后是自己哪些需求没被满足(比如我当年总说小D爸爸不带娃,其实背后是我感受到了生娃后被忽视的需求),直接沟通表达需求,而不是绕着某个问题不断吵架。

说到底,我们要让孩子从小明白,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而每个人的幸福绝对不能依赖于外界环境或者某个人。

了解清楚这点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或者有底气离开一个人,一段关系。

03

警惕语言洗脑

做孩子的缓冲区

《芭比》后半部分,很多角色的觉醒,都是靠语言。

其中有一段3分钟的话语,说教意味非常强,也被很多朋友纷纷转发。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而且电影里也毫不避讳地用了“洗脑”和“反洗脑”这两个词语,我理解电影的处理方式,但这样直白夸张的方式,其实是没什么建设性的。

比如最近,网上就有一大堆人借口缅北网络诈骗问题去网暴某位电影演员夫妻,甚至骂到他们的孩子。

原因是,电影都是骗人的,明明缅北有人骗中国人,演英雄的人,怎么不去消灭缅北诈骗团伙。

我个人是真的没搞明白这种网暴的逻辑,相信大家也发现了,越是情绪激昂的骂战,越不需要逻辑。

那些人是真的爱国么?

又或者是,他们真的会去做什么事情,实际地帮助缅北受害者,惩治诈骗和犯罪么?

没有的,就是纯发泄,为了发泄而发泄。

现实是,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种煽动情绪,洗脑再反洗脑一类的东西,网络上真的铺天盖地哪哪都是,娃就是不想看,以后也一定会看到的,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两性矛盾”娃也是一定会看到,甚至经历到的。

作为父母,对于已经泛滥成灾,死活躲不过去的这些东西,我一直有个观点就是“父母做孩子的缓冲区”。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今天写《芭比》,我和团队小伙伴就在谈论。

迟早有一天,我的女儿也会知道,这是个父权社会,那我需要告诉她:这是个父权社会,所以你要拼命去争夺自己的权利么?

而小伙伴们养的儿子们,要告诉他们:女性是弱者,是需要被保护的,你是个男性你是强者,你要让着女性么?

这真是两个好问题啊,你们都是怎么想的呢?

说实话,这个问题一度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活到39岁,要说我没有感受到职场上女性的劣势,家庭中女性的重担,那是不可能的。

但内心深处我一点也不愿意让我女儿去当什么斗士,我们想要的“更平等,更友善的社会”,这种期待靠“大女主血战到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模式能不能实现,我表示极大的怀疑。

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想了很多,我终于得到了答案:

我会告诉我的女儿,这是一个父权社会,男性在这个社会生活,在很多方面,可能会比女性容易一点。

但这并不是男人想把世界变成这样就变成这样的。

而是生产力决定的,农业社会男性确实干活更出产品,所以就形成了这个局面。

形成了好几千年,后来人们发现,我们科技进步了,不太需要纯拼体力了,所以我们在慢慢改变父权社会的结构。

如果你在世界上想要争取什么,就要去努力。

如果因为你是女性就更难一点,那就问问,你是真的很想要么,如果是,那就多付出一点来争取。

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用建设性的努力,而不仅仅是战斗的姿态,去创造女性过得平等的世界,也邀请更多男性一起来努力。

那你们呢?我亲爱的云闺蜜们,

你们会给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儿子,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