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聽說洋娃娃芭比出了真人版大電影,我第一反應就是帶女兒去看看,她一度挺喜歡這種精緻、可以換漂亮衣服的娃娃,就像她喜歡公主們一樣。

結果還沒買票,就被網上說《芭比》原來是“大女主戰鬥電影”的各種段子刷屏了。

我想,要不先自己去看看吧。 

果然,一面看電影,就一面聽見坐我後排的年輕情侶中,男孩罵罵咧咧,“什麼傻X玩意兒~”

想到剛剛那一幕,我不禁想笑,原來網上段子都是真的,說看《芭比》劇情一般,但現場觀影男士的臭臉程度更有趣。甚至有90、00後說,現任男友要不要接着處,先帶他去看《芭比》試試。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那我呢?

我已經快40了,對于“男女”其實已經有了自己的認知,不太需要一部電影,一本書來“覺醒”,當然也不會為了電影和朋友、網友們吵架。

但是,我突然想到,我的女兒才9歲,我的小團隊幾乎都是女生,但家裡的養的男娃們最小2歲,最大不過11歲……

這些孩子們是怎麼看待“男女有别”這種社會關系的呢?

作為母親,我們希望他們會怎麼看待呢?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01

比“男女有别”重要的

是“人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一提到《芭比》,第一反應就是這是部女權主義的電影,甚至還會加一句,“強調男女對立。”

其實我并不這麼認為。

認真看看電影劇情吧——

電影一開頭,是住在芭比樂園裡面的“經典芭比”,她身材完美,形象完美,每天過着完美的生活,每一天都很開心。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突然有一天早上,她醒來發現一切改變了,因為她想到了“死亡”,而這個想法,讓她有了扁平足,喝到了過期牛奶,大腿上有了橘皮紋,這不是她的“完美”生活了。

為了能繼續維持這樣的“完美”生活,她不得不進入“真實世界”,開始了一場全新之旅。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請注意,芭比是因為發現“人生的真相是包括死亡的”,原來自己完美的生活隻是個幻境,是以才有了後面所有的故事。

此處換個男主人公,故事不是一樣會成立麼?

人都是要面對死亡的,看似完美的人生大都隻是短暫而虛幻的——這就是人生的真相,是真相就不分男女,人都是一樣的。

對我來說,這種“真實”要比“性别”更加重要,這才是促使芭比行動的真正原因。

而這也是我養育孩子最重視的事,抓住那些“人生都一樣的”原則,自然就能對抗“男生必須這樣,女生必須那樣”的二進制對立。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一定會遇到這樣的回報:

媽媽,他們說男孩不能和女孩一起玩

媽媽,他們說女孩不該玩籃球

媽媽,他們說男孩彈古筝有點娘

我曾經有過一段迷茫期,要麼就選擇相信了這個結論,要麼就拼盡全力來證明這個結論是錯誤的。

可是兜兜轉轉這麼多年,去過更多的地方看過更多的人,我才明白,随意用“男和女”去代替某個具體的人,這樣很容易踏入陷阱。

當孩子開始使用這樣簡單的“男女”概括提問時,我們要警惕這樣的“二進制論”思維。

對小一點的娃,我會這樣追問,幫助孩子去透過“性别”看到“真實”。

Q:“男孩不能和女孩玩”

A:

--你是男孩,你怎麼也和媽媽一起玩呢?

--你是女孩,你喜歡跟班上每一個女孩玩麼?

--你的男孩/女孩,是不是也會喜歡和某個異性玩而不喜歡某個同性?

你看,和誰玩與性别無關,

關鍵在于那個人是什麼樣的,你自己願不願意

Q:

“女孩不該玩籃球”

A:

--你覺得他們為什麼這麼說啊?學校裡打籃球是男孩更多,有沒有女孩打籃球也很棒啊?對啊,有女籃運動員。

--你是女孩喜歡打籃球,你的好朋友也是女孩,你喜歡打籃球,但她不喜歡對不對;你哥哥是男生,他就不喜歡打籃球啊,你看,也不是所有男生都喜歡籃球的。

--是以,任何運動都是不分性别的,但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偏好。

對于小娃娃,生活中最真實的例子,就能最好地對付“别人說”這種性别标簽,以及任何其他的标簽。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那對更大一點的孩子,我就會引入“邏輯更新”。

Q:“男孩不能和女孩玩”

A:

--男孩是人麼?是啊

--女孩是人麼?是啊

--人可以和人玩麼?當然可以啊

--那麼男生當然可以和女生玩啊

Q:

“男孩彈古筝很娘”

A:

--男孩是人麼?是的

--古筝是樂器麼?是的

--人演奏樂器可以麼?當然可以

--那男生彈古筝有什麼不可以麼

--但是有人說看起來很娘

--他說的娘是不好麼?我覺得是不好的

--誰覺得不好,誰就不要彈古筝,我覺得很好,男生彈女生彈都很好,你覺得呢?

這就是進一步引導孩子,不要卡在某一個視角去“被單純植入”,我們可以從多角度去思考任何事情,尤其是“好不好,能不能,對不對”這種價值判斷。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我們需要承認,每個人的成長經曆會讓我們有預設,而人一旦有預設了,我們就離“真相”遠了。就像看電影一樣,我們也容易先入為主,而不真正去看,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那麼養育孩子也是一樣的,學習不要用“本能”去回應一些外面的沖擊,而是想一想,我可以怎麼提問引導,幫助孩子也是幫助我們自己,去“求真”。

02

兩性話題說到底

其實是:先管好你自己

我好幾次和大家提過,我是個不折不扣的戀愛腦。看《芭比》的過程中也讓我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

電影設定有芭比和她男朋友肯。

一開始,肯作為第二主角,是個依附于芭比的男主(我估計好多人提起他,甚至不知道他名字,就知道他是芭比的男友)。

肯什麼都不會,他存在的意義就是陪伴芭比,獲得芭比的喜歡。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但當他們倆來到了現實世界後,這一切就反過來了。肯看到在“父權社會”下,男人才是主宰的一切,而女人是為了獲得男人的愛而存在。

于是,肯重新回到芭比樂園後,推翻了過往的芭比世界,讓芭比開始圍繞男人轉。

電影在結尾的時候,芭比重新奪回了“芭比樂園”,她鼓勵肯去找到自己,而不是永遠做芭比“和肯”。肯哭了,但卻從中獲得了力量,決定找回自己的主體。

這段情節其實挺經典的,就是“咱倆還得在一起,愛是相愛的,但非要争個誰服從誰麼”?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我以前就寫過,女兒以後可以不結婚,不生娃,我都支援,但是不管結不結婚,生不生娃,我估計每個孩子長大了,怎麼都得談幾次戀愛,有幾段親密關系吧。

你希望娃去談怎樣的戀愛呢?

女孩父母們,你們會鼓勵娃,多談幾次看清楚男生,還是“除了你爸爸,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是壞蛋,都想占你便宜呢”?

男孩的父母們,你們又會怎麼告訴兒子,是“别欺負别人家女生,能讓就盡量讓”,還是“這女生穿那麼短的裙子,以後不會好好做家務的”?

關于如何找到“對”的人,我曾經寫過心得(戳下方藍字看舊文)這裡就不重複了。

?聊點直白的: 我給女兒存了多少嫁妝,打算收多少彩禮

?讓男孩有擔當,女孩不缺愛,長大才有“防渣”能力

《芭比》中肯追求愛的過程,讓我想起《親密關系》這本書裡曾經說過的,一段關系的目的不是給予與接受彼此的愛,而是幫助你了解你自己一直以來所尋找的愛,尋找真愛,就是在尋找真我的過程。

這是對我的第二個提示,每個孩子都要去談戀愛的,都要去建立親密關系的,我們給娃的建議,與其是“針對别人的”,不如是“想想你自己啊”,盡可能地激發孩子的“主體性”。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如何激發“主體性”呢?

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情感,減少父母第一時間先入為主的表達,“我為你感到開心”,嘗試多詢問,“你什麼感受?你怎麼想的”?

當孩子表達自己“喜歡”某個朋友,甚至宣稱有“男/女朋友”時,避免第一時間評判教育,嘗試提問,你喜歡她什麼?把對一個人的喜歡具象化,可以更好幫助孩子了解,我喜歡背後的“需求”。

當孩子因為親密關系而沮喪争吵時,不要着急站隊勸架分析問題,提醒他們退一步看看,指責背後是自己哪些需求沒被滿足(比如我當年總說小D爸爸不帶娃,其實背後是我感受到了生娃後被忽視的需求),直接溝通表達需求,而不是繞着某個問題不斷吵架。

說到底,我們要讓孩子從小明白,每個人要為自己的幸福負責,而每個人的幸福絕對不能依賴于外界環境或者某個人。

了解清楚這點後,我們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或者有底氣離開一個人,一段關系。

03

警惕語言洗腦

做孩子的緩沖區

《芭比》後半部分,很多角色的覺醒,都是靠語言。

其中有一段3分鐘的話語,說教意味非常強,也被很多朋友紛紛轉發。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而且電影裡也毫不避諱地用了“洗腦”和“反洗腦”這兩個詞語,我了解電影的處理方式,但這樣直白誇張的方式,其實是沒什麼建設性的。

比如最近,網上就有一大堆人借口緬北網絡詐騙問題去網暴某位電影演員夫妻,甚至罵到他們的孩子。

原因是,電影都是騙人的,明明緬北有人騙中國人,演英雄的人,怎麼不去消滅緬北詐騙團夥。

我個人是真的沒搞明白這種網暴的邏輯,相信大家也發現了,越是情緒激昂的罵戰,越不需要邏輯。

那些人是真的愛國麼?

又或者是,他們真的會去做什麼事情,實際地幫助緬北受害者,懲治詐騙和犯罪麼?

沒有的,就是純發洩,為了發洩而發洩。

現實是,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種煽動情緒,洗腦再反洗腦一類的東西,網絡上真的鋪天蓋地哪哪都是,娃就是不想看,以後也一定會看到的,對于現實社會中的“兩性沖突”娃也是一定會看到,甚至經曆到的。

作為父母,對于已經泛濫成災,死活躲不過去的這些東西,我一直有個觀點就是“父母做孩子的緩沖區”。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今天寫《芭比》,我和團隊小夥伴就在談論。

遲早有一天,我的女兒也會知道,這是個父權社會,那我需要告訴她:這是個父權社會,是以你要拼命去争奪自己的權利麼?

而小夥伴們養的兒子們,要告訴他們:女性是弱者,是需要被保護的,你是個男性你是強者,你要讓着女性麼?

這真是兩個好問題啊,你們都是怎麼想的呢?

說實話,這個問題一度把我難住了,因為我活到39歲,要說我沒有感受到職場上女性的劣勢,家庭中女性的重擔,那是不可能的。

但内心深處我一點也不願意讓我女兒去當什麼鬥士,我們想要的“更平等,更友善的社會”,這種期待靠“大女主血戰到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模式能不能實作,我表示極大的懷疑。

全網都在罵,但我還要提醒你,養娃最怕這種思維陷阱

想了很多,我終于得到了答案:

我會告訴我的女兒,這是一個父權社會,男性在這個社會生活,在很多方面,可能會比女性容易一點。

但這并不是男人想把世界變成這樣就變成這樣的。

而是生産力決定的,農業社會男性确實幹活更出産品,是以就形成了這個局面。

形成了好幾千年,後來人們發現,我們科技進步了,不太需要純拼體力了,是以我們在慢慢改變父權社會的結構。

如果你在世界上想要争取什麼,就要去努力。

如果因為你是女性就更難一點,那就問問,你是真的很想要麼,如果是,那就多付出一點來争取。

但我們可以一起努力,用建設性的努力,而不僅僅是戰鬥的姿态,去創造女性過得平等的世界,也邀請更多男性一起來努力。

那你們呢?我親愛的雲閨蜜們,

你們會給自己的女兒,自己的兒子,一個什麼樣的答案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