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3年将再遇特大旱灾?老牛说今年是“十牛耕田”,年景不乐观!

作者:敏锐杰西7e3R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许多南方农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去年的特大旱情,那场景象似乎仍在眼前。然而,随着2023年的到来,人们开始担心是否会再次重演去年的旱情,甚至更加严重。

在我老家这个地方,尽管已经过去了相当一段时间,立春也早已过去,但雨水仍然十分稀缺。几乎每天都是晴空万里,新年至今还没有下过一场大雨,即使有雨,也只是些毛毛细雨。

2023年将再遇特大旱灾?老牛说今年是“十牛耕田”,年景不乐观!

现在已经接近清明节了,根据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意味着许多农作物都要开始播种了。即使没有降雨,土地也没有足够湿润,很多村民不得不用水桶将水从家里挑到田地,将土地浇透,然后再行播种。尽管这个过程繁琐而辛苦,但是没有其他选择,因为如果不及时种植,就会错过种植季节。

我在网上也咨询了其他地方的朋友,他们也纷纷表示和我的家乡情况相似,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降下大雨,毛毛雨都稀少。虽然常说"春雨贵如油",但与夏季相比,春季雨水的确更加稀少,而在以往,春旱更多发生在北方地区,而在南方相对较为罕见。然而,受去年特大旱情的影响,许多村民开始担忧,今年是否会再次陷入干旱。村里的老农说:"今年是十牛耕田,年景不乐观。"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

2023年将再遇特大旱灾?老牛说今年是“十牛耕田”,年景不乐观!

2023年是双春闰二月,又说"十牛耕田,一龙治水"。老一辈的农民之所以担忧,是因为他们相信古老的预测方法,这些方法代代相传。他们主要依赖的是《春牛图》来预测当年的天气、降雨量以及农作物的丰收情况。

《春牛图》是一本古代的图鉴,用来预测当年的天气、降雨情况,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信息。这一方法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延续了上千年。它的主要图案包括一头牛和一个牵牛的"芒神",两侧配有诗句,用于预测天气和农作物的丰收。

2023年将再遇特大旱灾?老牛说今年是“十牛耕田”,年景不乐观!

图鉴下方列有一年的黄历,特别标注了24节气日期,以及每日的宜忌。很多家庭过去都会贴上《春牛图》,因为它不仅指导了播种、耕种、收割等农事,还具有祈求家庭平安的功能。

根据2023年的《春牛图》,显示今年是"十牛耕田",这意味着田地的耕种将十分艰难,需要十头牛轮流劳作。这也表明土地变得异常干燥,因为降雨稀少,土地变得坚硬,对耕牛来说颇具挑战。

2023年将再遇特大旱灾?老牛说今年是“十牛耕田”,年景不乐观!

去年是"五牛耕田",当时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旱情,而今年耕牛数量的增加使得农民们更为担忧今年的旱情可能更为严重。此外,从"几龙治水"也可以判断雨水的多寡,而2023年只有"一龙治水",按老话说,"龙多涝,龙少靠,五龙六龙风调雨顺",这意味着龙越多,干旱的可能性就越大。老一辈人说:"一龙治水"虽然不容易导致旱情,但降雨量也不大,特别是在春季,雨水非常有限。

2023年将再遇特大旱灾?老牛说今年是“十牛耕田”,年景不乐观!

因此,这与目前的情况相符合。去年是"八龙治水",所以去年的旱情相对更为严重。但问题是,2023年是否真的容易出现特大旱情呢?

事实上,今年春季来临后,多个地方发布了最新的预测。云南省水利厅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2023年旱涝灾害较上年将偏重发生,形势严峻!"此外,有媒体报道,今年西南地区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5成,四川南部和云南大部分地区偏少8成以上,再加上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导致干旱持续加剧。

国家气候中心也曾发布对2023年气候年景的预测,指出今年的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强发

态势。他们还指出,今年夏季很可能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中国平均集中降雨的周期也将从目前的50年一遇缩短为20年一遇。极端干旱事件的频率也将从目前的50年一遇降至32年一遇。

综上所述,不论是古老的农民经验还是现代科学预测方法,都在预示今年的年景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希望农民朋友们能提前做好准备,密切关注天气动态,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可能发生的损失。

农业是南方地区的重要产业,关系着数百万农民的生计。一场特大旱情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可能导致粮食短缺和经济困难。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农民渡过可能的干旱困境,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从而维护农村社区的生活和发展。

在这个关键时刻,科学技术和社会协作将发挥关键作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气象信息和农业技术支持,以应对潜在的干旱风险。同时,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管理也是减轻干旱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2023年是否会再次经历特大旱情,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提前的准备和应对措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希望今年的降雨能够超出预期,为南方农民带来一个丰收的季节,让他们免受旱情之苦。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民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关系着南方地区的农业,更关系着数百万农民的生活和未来。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