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提问的雕塑家陈克:是实验就会有风险

作者:南方都市报

什么代表了城市的精神?

什么代表了区域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雕塑,不可或缺的城市雕塑!一座不朽的城市雕塑,承载着城市变迁的足迹,也记录了人们对成长的集体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五羊石》、《孙中山》、《广州起义纪念碑》、《开墅牛》、《珠海渔夫》为代表的雕塑作品,岭南雕塑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雕塑语言和创作风格,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的样板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引领全国, 也奠定了岭南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在广东,有一批优秀的中国早期公共雕塑从业者,如潘鹤和梁明成。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是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最紧密的城市,也是最现代化的城市。为此,大湾区的城市雕塑家多样而新颖,他们用大型城市雕刻表达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将雕塑艺术融入社会生活,表达当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

如果城市的灵魂是可触摸的,让我们接近这些大湾区城市雕塑家,分享城市的记忆和未来的味道,同时牢记这座城市的水样岁月。

爱提问的雕塑家陈克:是实验就会有风险

<h5>陈珂,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南都记者钟瑞轩</h5>

<h2>陈可</h2>

1965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祖籍河北省唐山市。

现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代表性作品有后文艺复兴系列、光影装置系列、虎兔系列;他的作品曾被政府、企业、个人和艺术机构征集,先后获得"中国雕塑艺术奖"、"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公共艺术作品四次获得"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工程奖",并荣获华鼎奖展览陈空间类年度"金奖"。

身着儒家服装,作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教授兼院长,陈珂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艺术家的肆无忌惮是没有想象力的。

但是,只要你和他交流,看他的作品,你就会发现他的"独特",他的思想很活跃,总是问问题,他是一个"问题"的学者。

在陈珂的创作中,有很多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轶事"。有一次,他养了一头猪,雇了一个保姆来照顾它,给它洗澡,刮它,拿出罐头,准备了一个单独的小房间,把它当作人来对待。后来他发现,猪圈里的猪比他的猪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最后,他制作了一个猪拉着一罐火的图像,"红色标记"。现在网上的消防作品《拔火罐的猪》,陈可在2001年就已经实践过了,可以称为"火罐的猪"作品的"爷爷"。

陈还问了他的问题,"如果一头猪能和人一起生活,享受生活,那么一旦它离开与我共享的环境,去一个它不应该去的地方,会发生什么?"

这个矛盾时刻的内在追求和外在约束存在于陈珂身上,所以他的雕塑一直在探索"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他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思考。

有意思的是,王晓波在《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中,也设置了"猪",有相似之处。广州美术学院前院长黎明曾将陈光诚描述为体制内的"替代者"。因为,他试图将新的学术态度和艺术创作形式融入当代雕塑教学中。他在广州美术学院创立了实验雕塑工作室,教学成果丰富,使广美雕塑系在全国同类院校享有盛誉。

陈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另类""问题"艺术家?

入行:千里之迢,从名家到尖峰老师

1965年5月,陈珂出生于河南省三门峡。

"我父亲是精密量规设计方面的专家,小时候他接触过胶水,他想让我继承他的衣服。没想到,陈珂反而喜欢雕塑。

1985年,陈克高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河南离广州1000多公里,"我父亲病重,非常不想家里唯一的男孩离开他,然后理工学出来的父亲认为学习艺术不是生意的问题, 毕业不知道什么,我不知道该毕业什么,只知道很喜欢做这件事。"在家人的压力下,陈珂踏上了广州的这片土地。

回想起在广州学习的过程,陈珂觉得很幸运,"当时,雕塑系招了两年,一班大约七人。四年大概有十几名学生,学生少,教师有十七八名,比学生多,两三名教师带一名本科生,比现在的博士待遇要好。"

而且,这一切都是潘和、梁明成这些著名大师的授课。"除了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在周末去老师家,听绅士们告诉我们一些关于生活和生活的事情。所以那些年的学习,我的身心和职业成长都提升得非常快。"陈可感激地说。

思考:拿"问题"看雕塑教育

作为一个有学术背景的艺术家,陈珂为什么这么"另类"?他的个人经历告诉我们答案。

1989年,陈珂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先是去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工作,"像华台湾的整体规划模式啊,都是我们几门美术专业毕业生要做的。"这次工作经历教会了我,艺术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992年,广州美术学院希望他重返教学岗位。尹阳错了,陈珂回到了油画系,而不是雕塑系,直到2002年才回到雕塑系。当时,油画系被学院选为学分制试点单位。我在雕塑系外工作了十多年,这一次思考事物的视角可能会有所不同。陈珂以为自己正在跳出圆圈去观察雕塑。

带着这个问题,陈珂开始探索高校雕塑教育的新方向。2006年,陈可成立了实验雕塑工作室,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们是全国第一所成立实验雕塑工作室的艺术学校,"陈说。学院雕塑由传统造型美学体系和经典材料支撑的人物造型、铸铜、大理石、木雕等特点支撑,大家比较熟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创作中更多的新思想涉及和触发更多的艺术形式,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创作手段和物质支持,甚至艺术观念的改变也使得材料具有一定的艺术属性,概念、形状、材料甚至身份,科学技术等如何融入到艺术的创作中来介入, 包括一些成品的使用,现场安装的空间旋转模式,艺术中的"温度"和态度等,都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话题。探索传统雕塑概念之外的界限,为传统高校雕塑教育寻找可能的突破口,是我们实验雕塑工作室的初衷。"

陈珂甚至开始了数字雕塑创作的尝试,"我带了2004年第二届毕业班,有几个学生到数字雕塑中去探索创作之路,数字雕塑教学也是我国实验雕塑工作室在全国最早的教学尝试,也就是前一年西安美术学院主办的全国数字雕塑教学研讨会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广美是最早开设数字雕塑教学的高等艺术院校之一。"

创新:抵御挑战,推动数字雕塑

然而,今天,陈在谈论数字雕塑时非常自在。当时,但受到各种质疑,"2004年,我提出了数字雕塑,但传统观念认为雕塑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包括空间、材料和造型艺术,当时很多雕塑行业的声音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提议,包括校内和校外。

陈珂无奈地说,"数字雕塑是一个新事物,传统观念只承认泥浆是一种材料,对于这种塑造方式,会有各种各样的质疑声音——你主张数字雕塑是雕塑吗?它的材料在哪里?你的数字雕塑在电脑上是虚拟的,就像我们有人在看电视一样,你会说它是雕塑吗?这时,我们不得不用包括现象在内的各种理论,反复解释,比如我们现在用泥浆是一种材料,铜是一种材料,为什么"数字"不能是一种材料?就像德国著名艺术家博伊斯(Boyce)甚至认为语言可以成为一种材料一样,他提出了"社会雕塑"的概念。然后,我们带同学们去演示,你看里面怎么做雕塑,还可以加泥啊,架子啊,刮泥啊等等,跟我们做泥浆成型的过程是一样的,但是它存在于电脑屏幕上。"

今天,这个话题不是那样的,已经很容易解释,陈珂说,"今天,当我们在电脑中经过这样一个空间建筑时,一个按钮,结合3D打印,已经变成了空间可触摸的,很好的解释。但十五年前,面对各个层面的问题,我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把问题讲清楚,得到各方的理解,这样我才能招收老师,独立招收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正式学习数字雕塑。因为,对于学院这样的教学单位来说,这是一个实验,是会有风险的。"

态度: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

作为一个"另类"的艺术家,陈珂也对自己的雕塑风格感到难过,他说:"当我可能关注某些问题时,我会使用不同的艺术技巧,在不同的时间,我可能会专注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角。只能说,我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然后用什么手段,不停地创新。我不认为我有治愈的艺术技巧,但艺术必须有问题意识。"

例如,陈说:"2009年,我做了反映农民工主题的作品。当时,广东作为国外加工的重要基地,尤其是东莞。每年元旦,空荡荡的小巷、火车站都成为新闻报道的焦点。所以,当时,我想了很多这个片子,我觉得这些农民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群背井离乡、抛弃家园的人来到这个城市,推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

为此,陈珂这批作品主要是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系列,"用装置的形式,是我去一些工厂,找一些工人住宿用具,比如床啊,在阴影里做这些人的造型,探索阴阳的关系,我还借了一些中国传统古诗, 如"床前的月光,疑似是地上的霜冻"。"这种思乡之情,是数百名农民工在阴影中的形象,所以我觉得这个系列可以代表我对广东和中国发展的关注。

特别有趣的是,陈可的作品经常看到被改造的人,这是他个人作品的特征之一。《后文艺复兴》系列也是陈克相当满意的作品。大卫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代表米开朗基罗塑造的经典作品,而陈恪的作品《后文艺复兴——大卫》则变形,他试图通过"变形"来讲述外国文化向现在中国的转变,"中国雕塑教育已经遵循了一百多年前的欧洲古典教育体系, 已经不适合我们今天的审美方法了,所以这个阶段我对雕塑教育有些怀疑。然后做了这样一个系列。"

在陈珂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质疑、打破、创新、尝试新的建立。正如他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是一个敢于承担这个角色的人。"

行业声音

我们可以把陈珂的艺术看作是对古典艺术的当代诠释,一种"现代性规划",他的镜面变形雕塑使观众产生视觉眩晕,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眩晕"。陈珂艺术中的"蜕变",不是对现实生活和艺术史经典的简单抽象,它反映了现代人对传统视觉感官等级的颠覆。

尹双喜,著名艺术评论家

陈珂属于艺术中晚年乐器的范畴。从广美雕塑系毕业十年后,他在国内艺术或雕塑圈中看不到自己的影子。陈珂的作品从主人公的主题可以看出,作者对生命和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对于巨人和小人物的存在,超人与一切活人、光影等主题的诠释,以作品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空间和光影的敏感和把握能力,展现了一般雕塑家所没有的天赋。

翟建国,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关于同一问题的问题和答案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国际平台,为湾区公共艺术提供建议

记者:站在你所经历的时代,你如何看待大湾区雕塑的发展?

陈珂:广东是改革开放的领头羊,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广东地区需要大量的公共雕塑,所以当时潘先生提出了一个现在也很有名的概念,叫做"外面的雕塑之春",当雕塑在室内的时候。还有潘何先生的《打开野牛》,深圳改革开放的代表作品,用一头牛连根拔起的树的形象代表我们摘下原有的那种枷锁,重新开启一个新的世界。《开野牛》已经把一个地域文化变成了一个民族形象,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我认为这是广州美术学院对民族雕塑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根本点。在这个阶段,我们对艺术参与城市的理解已经完全自由化,此时许多艺术家开始思考我们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公共艺术。

记者:越来越多的人提到大湾区的艺术,你觉得大湾区雕塑作品有什么特点?

陈珂:我觉得广州的城市雕塑还不够,我们曾经有过辉煌,但现在真正代表城市精神的东西却没有,多半是一些"小品"作品,不足以支撑城市文化,不能真正代表城市精神的东西。

记者:在粤港澳两地,国家战略正在大举推进的时期,大湾区雕塑将走向何方?

陈珂:广州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应该唱"国际"歌,成立大湾区联盟,搭建一个国际平台,让大湾区城市进驻广州和大湾区的公共艺术提供建议,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岭南这一小片地区。

撰文:南都记者 徐晓磊实习生 李慧君 刘晓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