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作者:晓晨鸣法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清康雍乾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气候灾害频繁,灾害种类繁多,损失严重,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使大量流民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一时期的气候灾害与流民问题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引言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历史时期,且灾害种类繁多。从史料记载来看,自康熙十三年至乾隆六十年(1723—1795)的六十年间,全国发生自然灾害次数达588次,其中发生在康熙年间的灾害就有70次之多。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气候灾害

气候灾害是指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因各种自然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周期性的气候异常变化。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频发,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人为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清康雍乾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气候异常条件下,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破坏,大量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康雍乾时期粮食总产量在历史上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但是由于灾荒严重和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饥荒。这一时期气候灾害的种类繁多,有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霜冻等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也有火灾、瘟疫等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除了自然灾害外,康雍乾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自然灾害并发现象,如干旱和水灾并发等。其中尤以旱灾和水灾最为严重。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清朝统治者对气候灾害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赈济措施以应对自然灾害。康熙年间由于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康熙四十八年(1709)七月康熙帝发布上谕指出:“今朕以天下苍生为念,必不忘于农而惠之于民。”当时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康熙四十九年(1710)他还专门下令将旱灾和水灾并发处理。这一时期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灾害面前康熙帝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灾民解决温饱问题,反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稳定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他一方面把一些被破坏的耕地重新开垦复耕;另一方面又下令禁止民间私自买卖土地。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减轻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康熙帝对自然灾害认识不足和朝廷内部斗争激烈等原因,使得自然灾害的影响不断扩大。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灾害类型

根据文献记载和灾害发生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气候灾害分为以下几类:

1.旱灾。康熙二十年(1681)二月,“大旱,大饥,流尸遍野”,“民无食者,相率饿死者十之八九”;雍正二年(1724)三月,“大旱,大饥”;雍正五年(1727)四月,“大旱”;乾隆五年(1740)八月,“大旱”。这种旱灾往往伴随着水灾的发生。

2.洪涝灾害。康熙二十年(1681)四月至雍正五年(1727)七月,黄河流域连年发生大水灾;雍正五年(1727)七月至乾隆四年(1738)七月,淮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水灾;乾隆四年(1739)八月,黄河流域又发生特大水灾。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3.寒潮和风雹灾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月至四十七年(1720年)二月、四月、五月、七月均有大风天气出现;康熙四十八年(1701)二月至四十八年(1705)二月、五月分别有大风出现;雍正五年(1727)二月至七月有大风出现。

4.地震和火山灾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月至雍正三年(1725)十一月二十日、二十一日和十二月十八日发生过数次地震;雍正四年(1726)九月二十日发生过一次火山喷发;乾隆四年五月十九日发生过一次火山喷发。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这一时期发生的气候灾害,大多具有水旱灾害并存、常发常新、来势凶猛、破坏力强等特点,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统计显示,康熙二十四年至四十年,因水灾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708万两;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因旱灾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80万两;康熙六十一年至六十三年,因旱灾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980万两;雍正二年至十二年,因旱灾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4949万两。

除水灾以外,其他各种灾害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破坏,进而导致了农业灾害与非农业灾害的交互发生。由于各种灾害之间往往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灾害发生后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农业灾害和非农业灾害,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行。

康熙四十六年至雍正二年间发生的干旱和风灾,分别使粮食减产40%和50%。乾隆三年至七年间发生的旱灾、蝗灾与风灾也使得粮食减产60%。这说明当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灾害对流民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使得灾害频繁发生。在清代之前,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灾害成为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灾害对于传统农业社会来说不会产生巨大影响。

清朝之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灾害并不严重,但是在清代之后,传统农业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农业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而灾害发生频率的增加以及灾年范围的扩大又会使农民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从而形成“流民”问题。

康雍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在采取措施减少灾荒的同时,也采取了鼓励垦荒的政策,使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现象。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这一时期,不仅有大量的流民参与了自然灾害和其他社会矛盾引发的流民起义,而且也有大批流民为躲避战乱、饥荒等社会原因而离开家园,外出谋生。康雍乾时期的人口流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康熙、雍正年间人口流动频繁;二是乾隆、嘉庆年间人口流动较少。

康雍乾时期人口流动频繁,对流民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引发的流民起义大多发生在这一时期,所以对这一时期人口流动问题进行研究时应把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引发的人口流动放在一起考察。康雍乾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社会矛盾引发的人口流动;二是因战乱而产生的人口流动。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结语

在清康雍乾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口的影响是很大的。

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

清康雍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加之人口持续增长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更为尖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气候灾害和流民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如增加防旱抗旱措施、减免赋税、恢复生产、建立仓储等。

但由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的轻视,加之中央王朝统治手段的不统一,这些防灾减灾措施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自然灾害频发,清代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社会动乱也随之发生。因此,清代社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