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兆忠1936年出生于美国,祖籍山东省。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准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极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新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76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
意外出生在美国
丁肇忠出生在美国,但这不是他父母的本意,他们本来希望他出生在中国,他们访问了美国,他出生得早,两个月后就回国了。12岁赴台湾,1955年学习机械工程,1956年在美国学习工程、数学和物理。他于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不要放过任何困难
丁兆忠的父母在大学任教,受家庭影响,他一丝不苟地学习,专心阅读,遇到疑难问题,翻阅书籍,一定要得到答案。有一次,物理老师出了一个问题,太难了,学生等着老师讲解,丁肇忠吃东西想,走路想,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终于解决了,在课堂上他专心致志地听全班同学,课后和同学们辩论,特别喜欢在图书馆里读书。
决定成为一名实验物理学家
1956年9月,丁朝忠开始在美国大学艰苦学习,破书解体现象,探索课本以外的事物。三年后,他又学习了两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想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教授告诉他,实验者比理论家更有用。一个夏天,教授进行了实验工作,丁兆忠参加了实验。从那时起,他决定成为一名实验物理学家。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兆忠带领一组实验,1974年,他们发现了质量约为质子寿命质量三倍的粒子。丁昭忠将这种粒子命名为J粒子,物理习惯用J来表示电磁流动,有人认为J粒子是丁粒子,其含义是发现中国丁赵。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位科学家也发现了这种粒子。这一发现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1976年,丁朝忠与美国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关注祖国科学发展
丁兆忠是了解中国根源的美国公民。为了祖国的发展,他孜孜不倦地工作,远海相传,多次从事学术交流,引进高能物理开发,促进合作。中国科学家,其中一些人在欧洲和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彼亦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