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70年代,研究者对海明威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重点关注了《太阳照常升起》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两部作品。 美越战争

作者:历史安利官

1970年代,研究者对海明威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重点关注了《太阳照常升起》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两部作品。

美越战争引发了美国民众对战争的思考,《太阳照常升起》再次畅销。

相似的生活环境引发了年轻人的共鸣。

本特·D撒拉孙(BertramD.Sarason)汇集了所有评论《太阳照常升起》的论文,编著为《“太阳”的陨落》一书,并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了从出版到70年代读者和评论家关注点的变化,为后来的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1980年-1990年的研究1980年代最初的五年间,海明威研究相较1970年代更进一步。

这是因为这一一期间海明威的手稿从国家档案馆转到了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所有的资料开始向全世界开放,为海明威研究提供了便利。

此前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卡洛斯·贝克整理了《海明威书信选:1917-1961年》。

相较于传记,研究者们更期待通过海明威本人的书信了解他的生活细节和心路历程。

此外,受菲利普·扬影响的约瑟夫·弗劳拉(JosephFlora)在《海明威的尼克·亚当斯》一书对“创伤”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

1980年代中叶以后,海明威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多样的理论、多变的视角,开辟了海明威研究新篇章。

这一时期出现了文献研究的新视角--由于海明威手稿的公布,学者们发现他们所认为的权威版本,即1926年克里普纳父子出版公司出版的《太阳照常升起》并未尽到编辑之责,成书有六十余处错误;再加上遗作《伊甸园》争议颇多。

因此1986年底由“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举办的海明威专题讨论会上,就此版本的修订进行了特别的讨论,从而促成了研究的完善。

研究者们在书信和传记研究方面同样提出了诸多新的看法。

由迈克尔·S·雷诺兹(ReynoldMichael)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出版的五卷本《海明威评传》”值得研究者的注意。

在第一卷《青年海明威》中,雷诺兹为学者研究海明威幼年至青年时期提供了社会-一历史的详实材料。

1987年,肯尼思·林恩(LynnKenneth)的传记《海明威》(1987)出版。

这本传记的特殊性在于突出了海明威的母亲格蕾丝对这位大作家的影响。

林恩指出在其幼年,格蕾丝对他的暗示导致了自我角色的混乱。

生态批评兴起以后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批评,而海明威个人对自然的追求与生态批评理论的某些思想是重叠的,因此以苏珊·比格尔为首的研究者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对他的作品进行解读。

苏珊·比格尔在著作《海明威被忽略的短篇小说中的新视野》一书中,将关注点放在了海明威冷门短篇小说上,引导了用生态主义研究海明威的潮流。

随后涌现了一大批类似的文章。

就影响研究而言,近年来研究者也发表了不少新成果。

基于海明威出生于信仰新教的家庭,早已有研究者发现了新教对海明威创作的影响,但是1980年代以后还是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

琳达·W·瓦格纳(LindaWWagner)在《再论海明威对英雄的寻找》》一文以“英雄寻找”为线索,将《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主角巴恩斯与《圣经》中的雅各还有《罗兰之歌》里的主人公联系在一起。

而在帕特里克·切尼(CheneyPatrick)的《海明威与基督教史诗:<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圣经>》"中,他找出了大量的《圣经》隐喻。

约翰·盖金(GagginJohn)于1988年出版的专著《海明威与十九世纪唯美主义》,他则是论述了海明威与十九世纪美学运动三个显著特征的联系,包括他对娴熟技艺的赞赏,对唯美主义和行动主义的提倡,以及对运动和竞技的赞扬。

此外,波士顿大学教授西塞莉娅·蒂奇(TichiCecelia)所著的《变调:现代主义美国的工业技术、文学与文化》,其中一章通过比较美国画家托马斯·埃金斯和建筑大师弗劳克·劳埃德·赖特与海明威的关联,提出工程学也对海明威的文学风格产生了影响。

研究方面仍然是海明威研究关注的重点。

肯特·柏妮思(KertBernice)在她著作《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中提及,70年代,海明威在70年代受到了女权主义强烈的抨击。

参考文献:

达尼埃尔·亨利·巴柔.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M].阿·高兰出版社1994.

1970年代,研究者对海明威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重点关注了《太阳照常升起》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两部作品。 美越战争
1970年代,研究者对海明威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重点关注了《太阳照常升起》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两部作品。 美越战争
1970年代,研究者对海明威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重点关注了《太阳照常升起》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两部作品。 美越战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