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特意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无奈

作者:猫眼观史

大陆有句老话,叫做虎父无犬子。当然,这并不绝对,也不是像字面意思的那样,强调父子之间的传承。而是说父母的品格、教育,对子女后代,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

这从大陆历史上许多名人留下的家训、家书中可见一斑,例如远有刘备给刘禅遗诏中的那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近有《傅雷家书》中,记录有大陆著名教育家傅雷先生,于1959年写给远在英国的儿子傅聪之一封信,其中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

这些文字字字珠玑,真情流露,不仅是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会,对他们的子女后代的教育,对我们这些读者,也有莫大的警醒作用。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特意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无奈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英雄”都能将子女教育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或者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英雄后代的行为,也让人费解。

一、一份被尘封多年的红色家书

2007年11月14日,是江姐江竹筠牺牲58周年纪念日,听到“江姐”这两个字,大家心中浮现出的,一定是一位满脸坚毅、大义凛然的女烈士形象。

这是各类红色作品和资料带给我们的固有印象,不过我们应该清楚,江姐是一个鲜活的人,她不是只有革命烈士这一个身份,她还是一位女性,一位母亲,也有自己柔情的一面。

当年,为了办好纪念江姐的活动,三峡博物馆罕见公开展示了他们的镇馆之宝——江姐遗书。

据该博物馆领导介绍,这份遗书十分特殊,并不是用笔墨写成,而是将牢中吃饭用的竹筷磨尖,将睡觉盖的棉絮拆开,将棉花烧成灰,这样以竹筷为笔,以棉灰为墨,在一张草纸上,艰难地写下了这封家信兼遗书。

最后,又通过一名被我党先进理论所打动策反的看守人员传递出去,辗转到了江姐表弟谭竹安手中,由他转交给姐姐谭正伦。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特意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无奈

在展览时,这封家书被保护在玻璃柜中,但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张做工粗糙、长宽不过一公分的破旧黄纸上的内容:

若不幸,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决不要骄养,粗服淡饭足矣……

这寥寥几笔,是临终托孤(当时形势紧张,距江姐遇害仅2个月),也是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更流露出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让人感动。

不过,江姐遗书内容公开后,也掀起了另一阵波澜,那就是大家都很感兴趣,江姐的儿子“云儿”,如今究竟如何,是否按江姐期盼的那样,为革命事业在奋斗贡献。

然而最后传出的消息却让大家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还对他大加指责,原来,江姐的儿子全名彭云,因成绩优异被公派出国留学,后来却在美国定居工作,成为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

这让网友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身为烈士子女,享受公费留学,还是大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竟然最后没有回到祖国做贡献,这不是背叛是什么?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特意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无奈

江姐儿子与留美不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网上形成了不小的舆论风波。难道这位彭云真的如此不堪,背弃了父母的信念,背叛了祖国的培养吗?要弄清这一点,还得从江姐夫妇及彭云的事迹讲起。

二、烈士遗孤

有的朋友可能还不了解,彭云的母亲江姐是烈士,他的父亲彭咏梧同样也是一位烈士,而且比江姐牺牲更早,于1947年,在下川东游击队政委任上,阵亡在大别山中。

江竹筠与彭咏梧是在任务中相识,1943年5月,潜伏在重庆财政部当职员的江竹筠,被组织上安排与当时在我党重庆市委工作的彭咏梧假扮夫妻,主要是为后者提供一个安全的身份和稳定的住处。

由于之前,江竹筠长期在重庆读书、工作,身份十分隐蔽,很快这对“夫妻”的住处,就成为我党在重庆的一个重要据点。江竹筠和彭咏梧在国民党对我党人士残酷搜剿的背景下,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各项任务。

不过也是这种高压下相互扶持的经历,让两人互生情愫。1945年,在同生共死2年后,两人正式向组织申请结婚并得到批准,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彭云出生了。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特意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无奈

不过一家人并没有在一起生活多久,1947年,因为任务需要,夫妻二人不得不留下才满周岁的儿子,前往川东,潜伏在大巴山中领导当地的武装暴动。

后来,为了给下川东地区输送我党干部,江竹筠又回到重庆工作,但不久之后的1948年1月,她就收到一个噩耗:下川东游击队在鞍子山遭到敌人包围,彭咏梧在掩护同志们突围时,壮烈牺牲!

考虑到江竹筠家中的特殊情况,组织上取消了她之前的任务,重新安排她潜伏在重庆,主要是为了让她方便照顾小彭云。

但江姐却不愿意就这样待在后方,刚刚牺牲了丈夫、心如刀绞的她,又强忍着对儿子的不舍,坚决向组织申请“到老彭牺牲的地方继续战斗”。

川东党组织同意了江姐的申请,这位巾帼英雄又回到与敌人斗争的一线工作。令人遗憾的是,在五个月后,由于叛徒出卖,正在万县工作的江竹筠被特务逮捕,随后被押到臭名昭著的渣滓洞监狱。

这个消息很快被报到了国民党在重庆的情报负责人徐远举手中,他得知江姐就是彭咏梧的妻子后,立刻亲自提审,想从江姐口中,套出我党在川东、下川东地区的武装暴动计划以及地下工作者名单。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特意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无奈

江姐受审的细节大家肯定都听说过,红色小说《红岩》也进行过描述,那些惨绝人寰的折磨并非虚构,徐远举用上了老虎凳、电刑、竹签、手指夹板以及烙铁等一系列他所能想到的刑具,但江姐一个字都没有吐露,还留下了一句载入史册的豪言:(插入指甲的)签子是竹做的,而我们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面对江姐及其狱友们铁一般的信念,徐远举除了虐待泄愤外毫无办法,而江姐他们却在狱中坚持与看守们宣传我党的救国理论,还策反了不少看守人员,这也是后来她的遗书得以传递出去的原因。

1949年11月,江姐等烈士被狗急跳墙的徐远举下令杀害,不过在遇害前,她已经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还在狱中与同志们一起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虽然她从来没有真正见过五星红旗,但她遇难后,就永远成为我们国旗上的一抹鲜红。

江姐是微笑着面对敌人屠刀的,新中国的成立让她可以安然赴死,如果说她心中还有什么遗憾,那就只有一个——再也无法照顾彭云长大了。

而此时,三岁多的小彭云,正被他“谭妈妈”带着,在重庆打听自己母亲的消息——他们都还不知道,江竹筠已经牺牲了。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特意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无奈

三、在烈士的光环下成长

彭云是在1948年2月被“谭妈妈”接到手中的,当时江姐得到组织批准,重返川东工作,于是写了一封信给闺蜜谭正伦,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请谭正伦到重庆将彭云接走。

其实谭正伦与彭云的关系十分特殊,她与江竹筠是好友,而且还是彭咏梧的前妻,两人还育有一子彭炳忠,也就是彭云同父异母的哥哥。

这种关系放到我们现在,可能还有些尴尬,但谭正伦却没有丝毫犹豫。收到信后,他立刻动身,冒着严峻的白色恐怖威胁,从重庆接走了彭云,从此就照顾到他长大成人。

江姐被捕后,徐远举知道她有个儿子,于是派出特务搜捕,想用彭云来威逼江姐就范——在徐远举看来,或许江竹筠可以无视自己的生命,忍受自身的痛苦,但能无视亲生骨肉的生死吗?

而这段时间中,就是谭正伦带着彭云在重庆周边四处躲藏,多次险之又险地逃过了特务的搜查,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重庆解放后,谭正伦立刻带着彭云回城打听江竹筠的消息,他们跑遍了上十个我党设立的‘脱险同志登记处’,最后才从别人口中得知,江姐已经牺牲在重庆解放的前夕。

此后,彭云就跟着谭正伦在重庆市云阳县生活,由于烈士遗孤的身份以及江姐壮烈事迹在社会上的影响,他从小就享受了不一般的待遇。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特意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无奈

据彭云的同学回忆,中学时期,他们班级因为有彭云这个烈士子女而享受到了超规格的待遇,学校专门安排了最优秀的教师执教,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包括市里组织一些学生活动或者集体活动时,都会邀请他们班级参加。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关心彭云成长的信件,源源不断地寄到他们班上。

最让同学们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学校组织大家到渣滓洞进行红色教育,不知是谁喊出了彭云的身份,顿时他们这群人被参观游客们围得水泄不通,最后还是有同学跟他互换了衣服,才让彭云得以“脱身”。

这种程度的关心,给了彭云很大的温暖,但也带来不小的压力。不过他似乎继承了父母的聪明和心智,没有因此而飘飘然,在学习上也从来没有让谭正伦和老师们失望过。

彭云19岁参加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来被拆分为解放军工程大学和哈工大),成为大家的骄傲。

毕业后,彭云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与杨开慧的侄女易小冶结婚,后来调入北京到机械工业部的一个研究所工作。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特意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无奈

彭云对科研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大陆恢复高考后,他很快考上了中科院计算机系的研究生,随后因为成绩优秀,被选为大陆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美国留学。

其实,彭云在美国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然后担任了一年客座教授后,先回到了中国,并加入中科院从事计算机相关的研究工作。

后来是美国一家大型出版社写信邀请他前去担任首席编辑,经过思考后,这才前往美国,后来又被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此后就和妻子一起定居美国。

大家可以从彭云的成长经历中看出来,他从小就因为父母的原因,受到了祖国的优待,可以说,如果不是江竹筠和彭咏梧两位先烈为国捐躯,彭云很可能无法受到这么好的教育,更不会有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

因此,网友们对于他最后定居美国有极大的反应,为此,还有记者专程前往采访彭云,并问出了这个问题:为何不选择回国?他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两个字的回答

面对记者的提问,彭云并不意外,很显然他也已经听说了自己引起的争论。彭云对记者坦承,其实他也多次思考过这个问题,终于可以借着记者的采访说出来。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特意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无奈

在美国学习完后,彭云是第一时间回到了祖国,并希望能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祖国发扬传承,但在研究时,受条件限制,很难作出突破性的成绩。

后来又面对到美国的机会时,他初心是希望能顺利推动进一步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来报效祖国。

母亲让他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嘱咐,彭云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一直希望能做出一个大成绩,就像钱学森一样,让祖国在这个领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始终没有什么让自己满意的成果,其间他也考虑过回国,但是却十分迷茫,不知道回国后能够做什么,也错过了回国的最佳时期。按他自己的估算,母亲对他的期盼还只完成了一半。

讲到这,彭云无奈的叹了口气,对记者说了两个字:老了。我已经老了,或许永远不能完成母亲的遗愿了。但无论在哪里,我都是一个中国人,至今还保留着中国国籍。

后来记者报道了彭云的这番话,或许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我们要承认的是,报效祖国确实有不同的方式,也不能因为彭云的选择与我们的想象不一样,就认定他是“叛徒”。

而且从彭云对儿子的教育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心念祖国。他和易小冶的儿子彭壮壮,小时候一直在北京上学,直到高中、大学才前往美国,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彭壮壮回到中国工作,目前是好未来(前学而思)集团总裁,同样没有加入美国国籍。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特意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无奈

或许彭云的选择令人费解,他的解释也不一定能让所有人信服,但我们并不能用“烈士遗孤”的身份来限制他的选择,也并不是所有出国发展的人就是背叛了祖国的培养。只要他永远有一颗中国心,就永远是祖国的儿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