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特意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很無奈

作者:貓眼觀史

大陸有句老話,叫做虎父無犬子。當然,這并不絕對,也不是像字面意思的那樣,強調父子之間的傳承。而是說父母的品格、教育,對子女後代,有着非常關鍵的影響。

這從大陸曆史上許多名人留下的家訓、家書中可見一斑,例如遠有劉備給劉禅遺诏中的那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諸葛亮的《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近有《傅雷家書》中,記錄有大陸著名教育家傅雷先生,于1959年寫給遠在英國的兒子傅聰之一封信,其中他語重心長地說道:個人的榮辱得失事小,國家的榮辱得失事大。

這些文字字字珠玑,真情流露,不僅是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經曆和體會,對他們的子女後代的教育,對我們這些讀者,也有莫大的警醒作用。

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特意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很無奈

然而,并不是每一個“英雄”都能将子女教育成自己希望的樣子,或者說,随着時代的變遷,有些英雄後代的行為,也讓人費解。

一、一份被塵封多年的紅色家書

2007年11月14日,是江姐江竹筠犧牲58周年紀念日,聽到“江姐”這兩個字,大家心中浮現出的,一定是一位滿臉堅毅、大義凜然的女烈士形象。

這是各類紅色作品和資料帶給我們的固有印象,不過我們應該清楚,江姐是一個鮮活的人,她不是隻有革命烈士這一個身份,她還是一位女性,一位母親,也有自己柔情的一面。

當年,為了辦好紀念江姐的活動,三峽博物館罕見公開展示了他們的鎮館之寶——江姐遺書。

據該博物館上司介紹,這份遺書十分特殊,并不是用筆墨寫成,而是将牢中吃飯用的竹筷磨尖,将睡覺蓋的棉絮拆開,将棉花燒成灰,這樣以竹筷為筆,以棉灰為墨,在一張草紙上,艱難地寫下了這封家信兼遺書。

最後,又通過一名被我黨先進理論所打動策反的看守人員傳遞出去,輾轉到了江姐表弟譚竹安手中,由他轉交給姐姐譚正倫。

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特意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很無奈

在展覽時,這封家書被保護在玻璃櫃中,但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張做工粗糙、長寬不過一公分的破舊黃紙上的内容:

若不幸,雲兒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父母之足迹,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産主義革命事業奮鬥到底……決不要驕養,粗服淡飯足矣……

這寥寥幾筆,是臨終托孤(當時形勢緊張,距江姐遇害僅2個月),也是對兒子的殷切期望,更流露出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讓人感動。

不過,江姐遺書内容公開後,也掀起了另一陣波瀾,那就是大家都很感興趣,江姐的兒子“雲兒”,如今究竟如何,是否按江姐期盼的那樣,為革命事業在奮鬥貢獻。

然而最後傳出的消息卻讓大家議論紛紛,甚至有人還對他大加指責,原來,江姐的兒子全名彭雲,因成績優異被公派出國留學,後來卻在美國定居工作,成為馬裡蘭大學計算機系的終身教授。

這讓網友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身為烈士子女,享受公費留學,還是大陸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竟然最後沒有回到祖國做貢獻,這不是背叛是什麼?

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特意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很無奈

江姐兒子與留美不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網上形成了不小的輿論風波。難道這位彭雲真的如此不堪,背棄了父母的信念,背叛了祖國的培養嗎?要弄清這一點,還得從江姐夫婦及彭雲的事迹講起。

二、烈士遺孤

有的朋友可能還不了解,彭雲的母親江姐是烈士,他的父親彭詠梧同樣也是一位烈士,而且比江姐犧牲更早,于1947年,在下川東遊擊隊政委任上,陣亡在大别山中。

江竹筠與彭詠梧是在任務中相識,1943年5月,潛伏在重慶财政部當職員的江竹筠,被組織上安排與當時在我黨重慶市委工作的彭詠梧假扮夫妻,主要是為後者提供一個安全的身份和穩定的住處。

由于之前,江竹筠長期在重慶讀書、工作,身份十分隐蔽,很快這對“夫妻”的住處,就成為我黨在重慶的一個重要據點。江竹筠和彭詠梧在國民黨對我黨人士殘酷搜剿的背景下,冒着生命危險完成各項任務。

不過也是這種高壓下互相扶持的經曆,讓兩人互生情愫。1945年,在同生共死2年後,兩人正式向組織申請結婚并得到準許,第二年,他們的兒子彭雲出生了。

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特意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很無奈

不過一家人并沒有在一起生活多久,1947年,因為任務需要,夫妻二人不得不留下才滿周歲的兒子,前往川東,潛伏在大巴山中上司當地的武裝暴動。

後來,為了給下川東地區輸送我黨幹部,江竹筠又回到重慶工作,但不久之後的1948年1月,她就收到一個噩耗:下川東遊擊隊在鞍子山遭到敵人包圍,彭詠梧在掩護同志們突圍時,壯烈犧牲!

考慮到江竹筠家中的特殊情況,組織上取消了她之前的任務,重新安排她潛伏在重慶,主要是為了讓她友善照顧小彭雲。

但江姐卻不願意就這樣待在後方,剛剛犧牲了丈夫、心如刀絞的她,又強忍着對兒子的不舍,堅決向組織申請“到老彭犧牲的地方繼續戰鬥”。

川東黨組織同意了江姐的申請,這位巾帼英雄又回到與敵人鬥争的一線工作。令人遺憾的是,在五個月後,由于叛徒出賣,正在萬縣工作的江竹筠被特務逮捕,随後被押到臭名昭著的渣滓洞監獄。

這個消息很快被報到了國民黨在重慶的情報負責人徐遠舉手中,他得知江姐就是彭詠梧的妻子後,立刻親自提審,想從江姐口中,套出我黨在川東、下川東地區的武裝暴動計劃以及地下工作者名單。

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特意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很無奈

江姐受審的細節大家肯定都聽說過,紅色小說《紅岩》也進行過描述,那些慘絕人寰的折磨并非虛構,徐遠舉用上了老虎凳、電刑、竹簽、手指夾闆以及烙鐵等一系列他所能想到的刑具,但江姐一個字都沒有吐露,還留下了一句載入史冊的豪言:(插入指甲的)簽子是竹做的,而我們共産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

面對江姐及其獄友們鐵一般的信念,徐遠舉除了虐待洩憤外毫無辦法,而江姐他們卻在獄中堅持與看守們宣傳我黨的救國理論,還策反了不少看守人員,這也是後來她的遺書得以傳遞出去的原因。

1949年11月,江姐等烈士被狗急跳牆的徐遠舉下令殺害,不過在遇害前,她已經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還在獄中與同志們一起制作了一面五星紅旗,雖然她從來沒有真正見過五星紅旗,但她遇難後,就永遠成為我們國旗上的一抹鮮紅。

江姐是微笑着面對敵人屠刀的,新中國的成立讓她可以安然赴死,如果說她心中還有什麼遺憾,那就隻有一個——再也無法照顧彭雲長大了。

而此時,三歲多的小彭雲,正被他“譚媽媽”帶着,在重慶打聽自己母親的消息——他們都還不知道,江竹筠已經犧牲了。

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特意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很無奈

三、在烈士的光環下成長

彭雲是在1948年2月被“譚媽媽”接到手中的,當時江姐得到組織準許,重返川東工作,于是寫了一封信給閨蜜譚正倫,說明了自己的情況,請譚正倫到重慶将彭雲接走。

其實譚正倫與彭雲的關系十分特殊,她與江竹筠是好友,而且還是彭詠梧的前妻,兩人還育有一子彭炳忠,也就是彭雲同父異母的哥哥。

這種關系放到我們現在,可能還有些尴尬,但譚正倫卻沒有絲毫猶豫。收到信後,他立刻動身,冒着嚴峻的白色恐怖威脅,從重慶接走了彭雲,從此就照顧到他長大成人。

江姐被捕後,徐遠舉知道她有個兒子,于是派出特務搜捕,想用彭雲來威逼江姐就範——在徐遠舉看來,或許江竹筠可以無視自己的生命,忍受自身的痛苦,但能無視親生骨肉的生死嗎?

而這段時間中,就是譚正倫帶着彭雲在重慶周邊四處躲藏,多次險之又險地逃過了特務的搜查,避免了慘劇的發生。

重慶解放後,譚正倫立刻帶着彭雲回城打聽江竹筠的消息,他們跑遍了上十個我黨設立的‘脫險同志登記處’,最後才從别人口中得知,江姐已經犧牲在重慶解放的前夕。

此後,彭雲就跟着譚正倫在重慶市雲陽縣生活,由于烈士遺孤的身份以及江姐壯烈事迹在社會上的影響,他從小就享受了不一般的待遇。

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特意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很無奈

據彭雲的同學回憶,中學時期,他們班級因為有彭雲這個烈士子女而享受到了超規格的待遇,學校專門安排了最優秀的教師執教,也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

包括市裡組織一些學生活動或者集體活動時,都會邀請他們班級參加。更有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國外,關心彭雲成長的信件,源源不斷地寄到他們班上。

最讓同學們記憶深刻的是,有一次學校組織大家到渣滓洞進行紅色教育,不知是誰喊出了彭雲的身份,頓時他們這群人被參觀遊客們圍得水洩不通,最後還是有同學跟他互換了衣服,才讓彭雲得以“脫身”。

這種程度的關心,給了彭雲很大的溫暖,但也帶來不小的壓力。不過他似乎繼承了父母的聰明和心智,沒有是以而飄飄然,在學習上也從來沒有讓譚正倫和老師們失望過。

彭雲19歲參加聯考,并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後來被拆分為解放軍工程大學和哈工大),成為大家的驕傲。

畢業後,彭雲被配置設定到一家工廠工作,與楊開慧的侄女易小冶結婚,後來調入北京到機械工業部的一個研究所工作。

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特意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很無奈

彭雲對科研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大陸恢複聯考後,他很快考上了中科院計算機系的研究所學生,随後因為成績優秀,被選為大陸的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前往美國留學。

其實,彭雲在美國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然後擔任了一年客座教授後,先回到了中國,并加入中科院從事計算機相關的研究工作。

後來是美國一家大型出版社寫信邀請他前去擔任首席編輯,經過思考後,這才前往美國,後來又被大學聘為終身教授,此後就和妻子一起定居美國。

大家可以從彭雲的成長經曆中看出來,他從小就因為父母的原因,受到了祖國的優待,可以說,如果不是江竹筠和彭詠梧兩位先烈為國捐軀,彭雲很可能無法受到這麼好的教育,更不會有公派出國留學的機會。

是以,網友們對于他最後定居美國有極大的反應,為此,還有記者專程前往采訪彭雲,并問出了這個問題:為何不選擇回國?他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兩個字的回答

面對記者的提問,彭雲并不意外,很顯然他也已經聽說了自己引起的争論。彭雲對記者坦承,其實他也多次思考過這個問題,終于可以借着記者的采訪說出來。

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特意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很無奈

在美國學習完後,彭雲是第一時間回到了祖國,并希望能将自己的學習成果在祖國發揚傳承,但在研究時,受條件限制,很難作出突破性的成績。

後來又面對到美國的機會時,他初心是希望能順利推動進一步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來報效祖國。

母親讓他為共産主義事業而奮鬥的囑咐,彭雲從來沒有忘記過,他一直希望能做出一個大成績,就像錢學森一樣,讓祖國在這個領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卻始終沒有什麼讓自己滿意的成果,其間他也考慮過回國,但是卻十分迷茫,不知道回國後能夠做什麼,也錯過了回國的最佳時期。按他自己的估算,母親對他的期盼還隻完成了一半。

講到這,彭雲無奈的歎了口氣,對記者說了兩個字:老了。我已經老了,或許永遠不能完成母親的遺願了。但無論在哪裡,我都是一個中國人,至今還保留着中國國籍。

後來記者報道了彭雲的這番話,或許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我們要承認的是,報效祖國确實有不同的方式,也不能因為彭雲的選擇與我們的想象不一樣,就認定他是“叛徒”。

而且從彭雲對兒子的教育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确實是心念祖國。他和易小冶的兒子彭壯壯,小時候一直在北京上學,直到高中、大學才前往美國,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彭壯壯回到中國工作,目前是好未來(前學而思)集團總裁,同樣沒有加入美國國籍。

江姐兒子定居美國,記者特意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很無奈

或許彭雲的選擇令人費解,他的解釋也不一定能讓所有人信服,但我們并不能用“烈士遺孤”的身份來限制他的選擇,也并不是所有出國發展的人就是背叛了祖國的培養。隻要他永遠有一顆中國心,就永遠是祖國的兒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