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真的能从拧螺帽看出中国老技工与德国小技工的差距吗?

我国某家企业引进了德国的生产设备,然而试车产品却无论如何达不到应有的精度标准,惊诧莫名的德方派来了一位20多岁的技师,当他看到中国技师蹲在设备侧旁拧紧设备底部的螺帽时,一下子变得怒不可遏,严厉批评违反了设备安装规范要求。中方已经60多岁德高望重的老技师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希望德国技师给演示一下,一身整齐工装的德国技师二话不说,象士兵般的仰卧在地,将身体平挪到设备底部,头部位于螺帽位置的下方,用专用扳手将螺帽拧了“三圈半”,不多也不能少,在德国技师的示意下,中方人员才发现螺帽与设备底部都有相应的标志。

那么真的能从拧螺帽看出中国技术总工与德国小技工的差距吗?

我们看看知乎网友们的回答:

Rain:

打螺丝这个是个技术应用,只是国内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阶段,一旦捅破窗户纸后你发现也就没有那么多魅力了,就像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一样,一旦会了,可能都会改进或者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得到的知识,然后为己所用。

中国人很聪明,学东西领悟的也很快,本人的智商和领悟能力估计在知乎的大神们面前不敢托大,但是当我有机会进入欧美企业并学习他们的一些先进的应用的时候,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茅塞顿开的境界,我的学习能力也能让那些外国人也惊讶不已。

善功伐谋,这是中国人的特点。但是成事,往往是愚钝者的坚守,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什么国家现在要强调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在乎智,而在乎坚守。公众号《机械工程文萃》,工程师的加油站!

德国人用了几个世纪的坚守,才成就了他们的今天,也正是坚守和执着,德国人和日本人才能继续传承他们血液里就流淌的东西。作为一个快乐的愚钝者去坚守,是一种智慧,正如小小螺丝里面的东西,展示的正是大厦安然的第一步。

luson:

实际中见到一线技工,很多都是没经过系统培训的,半路出家,跟师付学,或自已学。肯钻研学习的还好。因为不是系统学习,很多人会存在不规范的操作。我是机械类专业毕业,经历过系统的培训。但是让我去一线操作,是不可能的。因为,正确的拧螺丝,不能让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么多年过去了,四十多位同班同学,现在只有一个同学是老师傅。我们心里都认为这个同学老实,不够上进。同专业校友中有一位在南极科考船上做机械师。这可能是从事专业方向发挥最好的一位吧。数百学生中,只有这么一位!!

我这样本应成为工匠的人,愿意不当工匠。因为收入的原因,我不甘心一直当工匠。不安心当工匠,哪里还会有工匠精神?谈谈精神、谈谈情怀,就能让人拥有系统的技能训练吗?能让我这样的人回头去当技工吗?

从思想中来,到精神上去,就是不提钱。全是清汤,没有干物质!!

任何职业,任何行业,给待遇不一定有人才,不给待遇一定没人才。

电商狗-老李

坦白讲,目前国内企业能做到产品端的质量控制,但基本都做不到过程的控制。也有一些大企业认识到过程控制的重要性,也有在做,但控制没有成为企业的生命力,经常走走过场而已。没有上升到战略性高度,只是认为必须要做了,因为别人也做了,不会像日德这些国家的企业那样,视为企业生命线来控制。

很多国内生产厂商根本入不了这些日德500强企业的法眼,不是设备不行,也不是技术不行,最关键的是系统控制能力不行,这就是企业的软实力,是内功,是买不来的。但企业一旦能做到完整的质量过程控制,就会有很多大客户慕名而来,大量的订单让你应接不暇。我们这个企业,就从曾经要倒闭的边缘,仅用三四年时间,就变成几个世界500强企业的核心供应商,产值一年六七个亿人民币,公司市值几百亿。其实,我们不是做不出好质量的产品,我们给国际巨头代工,就能做出挺好的质量,比如富士康给欧美日代工等,还有很多台资企业给日韩代工。因为这些代工企业都是在这些巨头的过程控制之下进行生产的,所以质量一般都会有保证。

而我们国内的一些品牌,他们没有这套系统,一般就是将订单发给你,你干出来就好,没有进行过程控制,缺陷率就比较高,投诉就高,容易搞砸品牌的口碑。

Patrick Zhang

德国技工的确很专业,这一点也不假。这与德国人追求完美和技术细节的民族个性有关。我亲眼见过德国技工安装设备的认真态度、执着和热情的工作精神,以及略带刻板按技术要求和规范执行的工作技艺。这些都是很让人佩服的。

Lueffy:

作为一个德国留学机械生,应该很有必要来回答一下。首先德国人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谨认真,其次我的一个曾经韩国留学博士的机械导师这样夸车间的老师傅:很多中国车间的老师傅能完全掌握拧螺丝的预紧力(俗话说就是拧螺丝的松紧)

黑祭司

根本就不是拧螺帽技术的差距,而是整个工业系统水平的反映。德系技工已经相当的系统化、程序化了,他们的技工其实不一定懂这里面累积误差是如何计算的,但是他们被告知应该这样做,而已。中国工业机械的误差大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材料和工程控制的问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