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阅读思考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阅读思考

引言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并不是新东西,把这个标题放到网上搜索你会发现一大堆类似的文章,每个人对于技能增长曲线有不同的思考,本文仅仅是对此做了简单梳理。

介绍

技能增长曲线的的讨论分为两个派别:对数增长曲线(先快后慢) 和 指数增长曲线(先慢后快) 。

1965年,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发现摩尔定律。

计算机也受到了摩尔定律的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的晶体数从几百个到几十亿个,所以摩尔定律是指数增长曲线的良好解释。摩尔定律比较符合指数增长曲线的思路。

和《三体》所说的原话类似,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依靠的是“爆炸”,而不是依靠“发展”。我们往前20年人们可能很难想象现在用智能手机快速上网的生活,但是你看一下往前十年当时的智能手机,你感觉十年后的样子和十年前除了物价基本没有多大变化。

我们常常认为事情是一种线性增长,如同走多远的路就要花多远的时间,实际上这更像是思维欺骗,下面我们通过技能增长曲线解析这些错误理解。

两种技能曲线

对数增长曲线(先快后慢)

我们通常情况下认为的技能增长曲线应该是下面这样,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曲线通常会是“前期迅猛,中期停滞,后期疲劳”。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阅读思考
  • 任何和运动有关的竞技活动,越是顶级的竞技,千百倍的努力可能仅有微妙提升,具体参考我国运动员苏炳添的历程,技巧的巅峰却没有遇上身体的巅峰,并且往后可能再有突破需要更多努力,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所突破的技巧是前无古人的(也可能是后无来者)。
  • 减肥,大体重的人只需要坚持一段时间就会飞速降低,但是到了平台期之后会长期处于一定水平,这种问题不是大脑可以控制的,而是由身体为了适应剧烈变化所做的死命令,绝大多数人也饿基本都是在这一阶段熬不过放弃的。
  • 学习外语,初期学习很快但是后期越学越难,大多数情况下到达一定的阶段之后,突破通常都需要大量的积累,并且很多都是看似“无用功”的积累,随着学习的深入,边际效应会越发明显。
  • 金钱和幸福指数:真正的幸福是再在自己认知之内赚足够的钱,而如果金钱超出认知之外,往往是贪婪和烦恼,当前超出自身的负担的时候,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威胁。

对数增长曲线适合“有限的游戏”,是初期比较符合大众认知的一种增长,但是在后期它是疲软的,形象的理解是“三分钟热度,五分钟精神”。

对数增长曲线的好处是可以把一个人拉进一个领域的入口和普通水平,也就是说是人可以通过有限生命和努力付出就可以达到的事情,但是人往往不会就此满足甚至会认为他很“慢”,之所以会感到很慢是因为对数增长曲线把人困在舒适区。

指数增长曲线(先慢后快)

指数增长曲线是“不鸣则已,一名惊人”。当然更多人倒在了山脚和山腰,坚持到最后可能需要长达数年的时间。

在过去接触指数增长的案例其实并不是很多,因为受到地域环境以及交通的限制,人的认知不足以支撑指数曲线的增长。但是再交通工具普及的今天,接触指数增长的机会越来越多,普通人也可以轻易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 画画:名画家往往都有着类似的故事背景,贫困和长久煎熬,不被认可似乎是他们的标签,并且很多作品到后世才受到关注。画画需要长时间专注和坚持,但是成名的人往往凤毛麟角。
  • 舞蹈:舞蹈和画画类似,需要长时间练习和自我突破,练的出来的举世瞩目,练不出来的默默无闻。
  • 创业:创业初期很容易看到对数增长的爆发性增长,但是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到达一定阶段之后会陷入对数增长的缓慢赛道当中。
  •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短短100年以内完成天翻地覆,依靠的是过往人类大量的经历和探索、大航海以及对于地球认知的不管革新,同时也包含全球化带来的等等隐藏力量。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阅读思考

所以对数增长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努力永远是进行时,并且并不是所有人能到达终点,也并不是所有的努力能达到终点,正是因为努力永远走在指数增长的道路上,要想突破需要积累和契机,但是过程往往非常煎熬和需要耐心。

指数增长更像是讽刺的是到达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不定期的过程,假设一个目标需要十年,你才刚刚起步,你能坚持多长时间?

挑战和解决方案

对数增长曲线:关注进步,持续增长,养成习惯

对数增长会因为前期的快速进步和中期的缓慢停止产生放弃的想法,中期进步不如预期效果带来的巨大落差也让人失去成就感,所以对数增长需要挑战的微小的进步,用微小的成就感鼓励自己,把自己从一个高台放下来。

对数增长分为三个点:

关注进步:快速增长导致中期的“停滞”很容易让人陷入恐慌,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关注点缩短到短期进步。

持续增长:指的是对于所做的事情做出改进和调整,重点不是改进的好坏,而是改进的行为本身是否值得坚持,研究一个良好的方法也需要随着时间不断变通和改良。

养成习惯:养成习惯很重要,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就会有更好的行为习惯和身体习惯,但是思维习惯在个人习惯里面最难培养的。

习惯养成的几种分类
  • 行为习惯:21天
  • 身体习惯:几个月时间
  • 思维习惯:至少两三年甚至更久。

对数曲线进一步增长的条件是优化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通过优化部分获得更高质量的整体,同时要承认部分的微小进步随着积累可以转变为整体的提升。这种做法类似于把原本快速的曲线化为有“弯度”的曲线,比如像是下面这样图: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阅读思考

对数曲线的优化

对数增长曲线的例子改良有下面的例子:

  1. 拆分任务,把任务划分的越详细越有效,从最小单位入手。
  2. 提高处理细小任务的速度,以此提高整体的执行效率。

指数增长曲线:寻找影响最大的基本面

指数增长考验的是耐心,但是需要注意过快的指数增长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能驾驭,如果扩展过快并且没有相关的经验,那么很容易陷入到经验和实力不匹配的情况,最终会出现崩溃。

要想熬过指数增长曲线漫长周期,最好办法是想办法让曲线变得更“陡峭”,比如关注正确的基本面,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等等,寻找影响关键点成败的正确处理方法等。

但是有时候要承认即使是同属一种增长曲线,也会有完全不用的增长速度,比如蜡烛行业和软件行业,虽然都可以依靠创新完成改良工艺进步,但是他们之间的直接效益是不一样的。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阅读思考

最后关于指数增长曲线的思考可以参考下面的一些例子:

  1. 用一整天的时间考虑作品的发表日期之前,先想办法提高作品的质量。
  2. 养成良好的作息,而不是在熬夜之后如何挽回。
  3. 发布文章和帖子之前,先想清楚目标受众和定位。

怪人怪事

下面的内容来自[[14岁懂社会 - 《你没有那么笨》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中,讲述了三个奇怪的指数增长的故事,有时候成功人士靠着多方面因素。

先来谈谈霍金,虽然这么说他说他有点过分,但是霍金确实是在得了帕金森之后突然突破了自身界限爆发出惊人的潜力的,而他成功因素是靠着拥有大片大片到独立思考时间,这让他没花费多余精力和时间去思考没用的价值信息。所以帕金森算是霍金的一次觉醒的机遇,他用对了自己的潜能,所以成为科学界的一根巨石。

接着是牛顿,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遇到了不常见的瘟疫,而因为瘟疫让他有了好几个月的空闲时间,在这段时间牛顿整理到笔记和资料是万有引力的基础。牛顿的思考看似是顿悟,实际上更像是4

总结

  1. 找到正确的事情并且坚持做下去,先从整个进度上查看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给自己设置合理的期望,最后尽量让目标可见并且被量化。
  2. 寻找走的更远的人获得指导,教练的指导会让我们事半功倍,如果是专业方面,阅读备受认可以及广泛流传的专业书是必要的。
  3. 迎接不同增长曲线挑战,不管是哪种曲线,都不要停留在舒适区。
  4. 曲线是思考的工具,不是参考的标准。

写在最后

参考资料

  • Opinion | Learning Is No Easy Task - The New York Times (nytimes.com) (增长的结构:学习可不是简单任务),博客原文,讨论到正是这两种曲线
  • Two Types of Growth - Scott H Young (两种增长类型),这个人用一年时间完成了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的四年本科课程,还出了一本书,而且这本书还有中文版,《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MIT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 》,但是个人认为这种高人的学习方法不具备普适性,模仿成功人的方法失败率普遍很高。
  • The Two Types of Growth | Dean Yeong
  • The 2 Types of Growth: Which Growth Curve Are You Following? (jamesclear.com)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