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4岁懂社会 -《你为什么没朋友》读书笔记

14岁懂社会 -《你为什么没朋友》读书笔记

引言

书名比较容易产生歧义,内容和书名的关联实际上并不是很大,下面是个人对于本书讨论内容的一个理解提纲:

  • 如何正确看待朋友这个概念
  • 朋友“一无是处”
  • 好朋友、挚友的相处状态
  • 我能交到好朋友吗?
  • 如何面对校园暴力?
  • 忍耐
  • 不予理睬
  • 寻找强者
  • 作者个人的经历以及如何利用强者
  • 作者如何“寻找强者”
  • 面对欺凌的尝试
  • 如何看待欺凌
  • 面对欺凌的手段
  • 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选择
  • 二分法选择,优先级排序,遵从内心
  • 人际摩擦是磨刀石

从这些话题就可以看出,内容基本不会阳光到那里去,不过因为本书是面向14岁青少年的,作者在夹杂黑暗情绪的语言中也给了一些鼓励和有启发的话,这篇读书笔记就根据这些话做一些拓展。

个人评价

笔者认为这本书更偏向于写给那些已经对于学校生活存在恐惧,对于学校的人际交往十分迷茫,或者已经经历过校园暴力的人如何自救的一本书,当然如果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或者目睹过校园暴力,看这本书多少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因为个人也旁观过校园暴力,依靠一个成熟团体躲过校园暴力的一员,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种翻过一遍之后很不想翻第二遍,因为整本书算是比较偏阴暗面,总是不自觉想到一些不愿意回想的事情,以及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看上去有些内容类似车轱辘话反复说的感觉。

思维导图

​​www.mubucm.com/doc/4UzGBXD…​​

14岁懂社会 -《你为什么没朋友》读书笔记

佳句笔录

  • 真正的友谊是不论到哪里、何时何地都可以约好一起去。
  • 在群里生活中掩饰情绪和控制自己是人生的必修课。
  • 千万不要抱有“我就这样按照自己的方式无忧无虑的活着”这样的想法,不如意的事情会相伴一生,应当学会面对而不是逃避。
  • 沟通的本质是能否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打理好关系,以及无论自己喜不喜欢都能经营好关系。
  • 因为自己弱小所以要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因为自己不如意诅咒别人落的不好下场的人,这样人称之为懦夫。

关联作品

作者在书中关联了不少的作品来对于朋友进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个人只标记认识的作者):

  • 《银河铁道之夜》(宫泽贤治)
  • 《山月记》
  • 《舞姬》
  • 《奔跑吧,梅勒斯》(太宰治)
  • 《尸体》(史蒂芬 * 金,不熟悉?《肖申克的救赎》 、《闪灵》)
  • 《哭泣的赤鬼》
  • 《莆田进行曲》
  • 《友情》

有关朋友之外的话题

因为这本书的实际内容和书名有点偏离了,所以笔者也并没有把朋友这讨论放到开头。

察言观色

我们可以毫不避讳说沟通能力直接决定了未来发展,学会察言观色常常会让人认为是朝着“小人”学习而不齿,直到长大之后才发现圆滑的人虽然令人“讨厌”,但是却是十分聪明并且懂得利用身边资源的一种范本,也常常遭人嫉妒。

沟通的最大难处就是时常和自己极其讨厌的事物共处,如果能和这样的人也能相处的很好,那么沟通能力也自然不在话下。

锻炼自己和合不来的人共事,占据了人生技能的80%,这一点是人生基本功也是必备技能,此外在群里生活中掩饰情绪和控制自己是人生的必修课,学会察言观色不仅是校园生活的必备工作也是社会生活的必备工作。

不过话说回来和合不来的人相处,多半让人感到厌烦的原因更多是个人,由于个人无法适应陌生的人而做的一种应激反应。在学生时代,感受人际关系的摩擦是必要的,处理和看懂人际摩擦是锻炼沟通能力的良好锻炼场景,因为这个年龄基本没有本质上的利益冲突,而更多是情绪上的对抗。

解决利益冲突就像是摸地雷,而解决学生时代的在成年人看来就是家家酒也是这么一回事,多数人留存的知心朋友大多数都是工作之前。

无法随心所欲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无法随心所欲的活着,哪怕是归隐山野的隐居者这需要压抑自己沟通的情绪,他们也必须具备最低程度的沟通技能,人既不可能独存于世,也不可完全依赖他人,千万不要抱有“我就这样按照自己的方式无忧无虑的活着”这样的想法,这样一定会在将来后悔,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基本上天天都在发生。

那些言语轻松看似自由自在的人,背后往往背负着要察言观色以及应对各种不同人际关系。地位越高的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越是需要谨言慎行。

得失和选择

做出任何选择意味着对于得失之间的权衡,假设一个事情有8个选项,应该如何选出最优解?

使用商业世界的规则是一种不错的手段,简单概括是利用二分法对于所有选择进行拆分归类为两个大选项,然后对于大选项做选择题,把问题层层拆分直到拆分直到只能做出最后一个选择,这个选择虽然可能不是最优解,但是通常是最适合以及你最想看到的答案。

此外书中建议对于选项先进行排序然后进行二分选择。如果选择到最终选项还得没法决定那就把这一次的决定排除,然后在用二分法重来一遍,以及优先级排序的时候不要把代价不高的往前排,因为能轻易做出决定的选择往往不重要。

这样的处理方式非常适合优柔寡断的人使用,如果有选择困难症,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只做选择题。

不是永远14岁

人随着时间的改变会逐渐改变心态,哪怕现在的自己不如意,抱着开怀心态面对未来终究会有更多不一样的体验,未来有更多的精彩完全不需要拘泥于过去的种种不堪,过去的矛盾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烟消云散,甚至被我们完全遗忘。

曾经落魄和默默无闻的人可能会飞黄腾达,以前的班级老大在未来也可能过的失魂落魄,永远不要轻易的小瞧任何一个人,而要虚心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

不是永远14岁,时间会证明一切,也唯有时间可以抚平一切。

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训练自己沟通能力的舞台,在社团中虽然有等级之分,但是利益基本都是一致的,所以虽然看似是上下级关系,却可以很好的协调,这也是为什么社团活动室非常纯粹的团体活动原因之一。

有的人可能觉得和一群不熟的人混在一起纯属浪费时间,然而作为曾经担任过社团管理成员的我认为,能和不同形形色色的人是十分新鲜的事情,十分认可作者鼓励还是学生的读者参加社团活动。

反正工作也是和一群固定的人每天见面,为什么不提早体验一下这样的生活呢?

当然日本的社团制度可能让人更加向往,我们总是能在日本的动漫中看到社团活动的影子,但是我并不认为国内的社团活动十分差劲。

朋友定义

下面说说本篇前半部分讨论的内容,朋友定义有三个点,无价值;麻烦;在一起也不一定会有好处,有时候甚至是单纯浪费时间。无论是好朋友还是生死之交,好像尽是如此。

朋友就是这样的东西,朋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因为人员变动、转学,升学、进入社会等等,人会从有很多朋友变成没有朋友的状态(也可能是刚好反过来),而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会接触更多形形色色的人,但是要容忍和自己不合的一起相处,需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适应吧,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20岁之后,按照我的答案是上大学的年纪。

有时候指点你的人要比胜过那些你的朋友,朋友并不需要可以追求,人生在世身边多少会有一些朋友,身边的朋友随着时间推移也在不断变动,但是指点你的人是需要牢记和珍惜的人。

上面的内容对于朋友的态度未免过于消极,实际上仔细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大部分朋友基本都是如此,来不来往对你的人生、工作、生活基本不会有什么巨大影响。但是人作为孤独的物种,有时候就是需要这样的人调济生活。

什么是好朋友

太宰治中梅勒斯的故事,就是好朋友的典型,朋友因为曾经怀疑好友是否会背叛自己而感到羞愧,而作为主角只为了去拯救自己的朋友,抱着必死的心情赴约,这样的人就是好朋友,也是值得依靠和信赖的人。

无论你是荣华富贵还是落魄,都是平等待你的人就是好朋友。

并不是要天天见面

相伴一生的朋友是非常少的,哪怕是挚友,如果能在一年当中能抽出几天陪你吃饭,聊天,玩乐,就已经非常难得了,更不要说一般的朋友,甚至连夫妻也不一定能做到天天腻在一块。

交朋友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枯燥的是想要交更多朋友的人,成年之后就会发现没有人可以做到人人都喜欢,书中提到了《多啦A梦》的小夫,他为了能讨好身边的所有人做到人人都喜欢是无聊而痛苦的。

并不是要天天见面,是因为距离会产生美。

寻找真朋友

真朋友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是不得不珍惜的人,这样的感觉就像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最后一段,强者自救而伟大的人拯救他人,我们不自觉寻找蒂姆这样的真朋友。

学生时代的朋友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面对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人,那些帮助过和指点过你的人都可以认为是你的朋友,而有时候一个指点过你的陌生人甚至胜过你熟悉的人。

真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没有遇到也不必过于伤心。

面对欺凌

应对手段

作者提到的事日本面对欺凌的应对手段:

  1. 忍耐,等待变化;
  2. 不做任何回应,这样只会提升欺凌者的乐趣;
  3. 追寻强者或者前辈,“狐假虎威”;

这些是作者对于忍耐的解读是时间可以改变一切,要么为了未来做隐忍,要么为了现在做出改变,要么选择抛弃一切不再搭理人际关系,逃避并不是可耻的选择,做出自己不愿意的选择才令人后悔。我不是很认同这些话,这对于国内的环境来说是行不通的,问题不会因为隐忍解决。

那么不做任何回应?这一点个人也不能认同,虽然反抗会让欺凌者更加反感被欺凌者,但是很多被欺凌者往往是无法走出的痛苦而走上极端,这样的悲剧就像是某种模式一样时有发生。

最后追随强者似乎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选择加入一个成熟的团体可以在刚开始会受到委屈,但是可以一定程度的寻找庇佑。

追随强者

追随强者是个人认为比较有意义的一部分讨论,作者也有不少的篇幅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这里根据书中内容进行拓展。

在陌生的环境交朋友,和强者结交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作者小时候转学多次,每一次转学都是一次考验,最糟糕的一次是刚进班级的第一天就被没来由的遭到同班同学的暴力,而暴力的来源是班里最有话语权的“大哥”,真的是难以想象日本居然有这样的学校,日本的校园暴力究竟有多严重。

但是转念一想,在社会生活的交际似乎被也是背强制赋予上下级地位的。书中提到对于日本的工作环境,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没有任何理由,通常情况下无法自主选择。所以人际关系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毫无根据不讲道理,不管是否愿意位置决定的那一刻便不由自己的意志存在,哪怕是处在最底层也应该需要这样的意识。

国内虽然这样的情况也不少,但是不至于像是日本那样整体一边倒的阶层职场文化,在国内眼里看上去是畸形的文化,在日本却稀松寻常,这并不是只在成年发生的事情,在日本学生时代等级观念也十分普遍,一个班级会划分不一样的阶层,难以理解!

个人认为日本之所以会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这样的观念,多半是因为幕府时代的武士制度的糟粕,武士拥有持刀权的那一刻,地位尊卑,下级对上级的绝对侍奉和忠诚环境逐渐诞生。

利用而不是展示弱点

在面对人际关系中重要的是看清弱点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弱点,面对欺凌作者提出的三个要点实际上都是针对自我弱点,忍耐是锻炼脆弱的心灵,无视是锻炼自己的忍耐力,而寻找强者则是避开弱点另辟蹊径来解救自己。

因为自己弱小所以要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因为自己不如意诅咒别人落的不好下场的人,这样人称之为懦夫。

不要认为服从欺凌他人的人是绝对错误的,因为有的施暴者只是想要维持关系网,为了受到强者的保护以及维护自己所在团体的地位而对于其所做的妥协,这是他们应对人际关系所做的沟通和解读。

读者初看这一段多数人的反应多半是认为笔者在为施暴者辩护,然而只要是经历过人际关系的阴暗面,会发现被人逼迫伤害其他人的例子不在少数。人多少会做一些自己曾经最为厌恶和讨厌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对于这样的事情给一些宽恕呢?

当然宽恕并不意味着原谅,要怎么想完全是个人自己意愿,但是事情已经发生,需要做的不是让怨恨越积越深,而是要想尽办法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受害者还是伤害者一味停留在过去也是懦夫的表现。

写在最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