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歲懂社會 -《你為什麼沒朋友》讀書筆記

14歲懂社會 -《你為什麼沒朋友》讀書筆記

引言

書名比較容易産生歧義,内容和書名的關聯實際上并不是很大,下面是個人對于本書讨論内容的一個了解提綱:

  • 如何正确看待朋友這個概念
  • 朋友“一無是處”
  • 好朋友、摯友的相處狀态
  • 我能交到好朋友嗎?
  • 如何面對校園暴力?
  • 忍耐
  • 不予理睬
  • 尋找強者
  • 作者個人的經曆以及如何利用強者
  • 作者如何“尋找強者”
  • 面對欺淩的嘗試
  • 如何看待欺淩
  • 面對欺淩的手段
  • 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選擇
  • 二分法選擇,優先級排序,遵從内心
  • 人際摩擦是磨刀石

從這些話題就可以看出,内容基本不會陽光到那裡去,不過因為本書是面向14歲青少年的,作者在夾雜黑暗情緒的語言中也給了一些鼓勵和有啟發的話,這篇讀書筆記就根據這些話做一些拓展。

個人評價

筆者認為這本書更偏向于寫給那些已經對于學校生活存在恐懼,對于學校的人際交往十分迷茫,或者已經經曆過校園暴力的人如何自救的一本書,當然如果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或者目睹過校園暴力,看這本書多少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因為個人也旁觀過校園暴力,依靠一個成熟團體躲過校園暴力的一員,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種翻過一遍之後很不想翻第二遍,因為整本書算是比較偏陰暗面,總是不自覺想到一些不願意回想的事情,以及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看上去有些内容類似車轱辘話反複說的感覺。

思維導圖

​​www.mubucm.com/doc/4UzGBXD…​​

14歲懂社會 -《你為什麼沒朋友》讀書筆記

佳句筆錄

  • 真正的友誼是不論到哪裡、何時何地都可以約好一起去。
  • 在群裡生活中掩飾情緒和控制自己是人生的必修課。
  • 千萬不要抱有“我就這樣按照自己的方式無憂無慮的活着”這樣的想法,不如意的事情會相伴一生,應當學會面對而不是逃避。
  • 溝通的本質是能否和自己不喜歡的人打理好關系,以及無論自己喜不喜歡都能經營好關系。
  • 因為自己弱小是以要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因為自己不如意詛咒别人落的不好下場的人,這樣人稱之為懦夫。

關聯作品

作者在書中關聯了不少的作品來對于朋友進行讨論,感興趣的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個人隻标記認識的作者):

  • 《銀河鐵道之夜》(宮澤賢治)
  • 《山月記》
  • 《舞姬》
  • 《奔跑吧,梅勒斯》(太宰治)
  • 《屍體》(史蒂芬 * 金,不熟悉?《肖申克的救贖》 、《閃靈》)
  • 《哭泣的赤鬼》
  • 《莆田進行曲》
  • 《友情》

有關朋友之外的話題

因為這本書的實際内容和書名有點偏離了,是以筆者也并沒有把朋友這讨論放到開頭。

察言觀色

我們可以毫不避諱說溝通能力直接決定了未來發展,學會察言觀色常常會讓人認為是朝着“小人”學習而不齒,直到長大之後才發現圓滑的人雖然令人“讨厭”,但是卻是十分聰明并且懂得利用身邊資源的一種範本,也常常遭人嫉妒。

溝通的最大難處就是時常和自己極其讨厭的事物共處,如果能和這樣的人也能相處的很好,那麼溝通能力也自然不在話下。

鍛煉自己和合不來的人共事,占據了人生技能的80%,這一點是人生基本功也是必備技能,此外在群裡生活中掩飾情緒和控制自己是人生的必修課,學會察言觀色不僅是校園生活的必備工作也是社會生活的必備工作。

不過話說回來和合不來的人相處,多半讓人感到厭煩的原因更多是個人,由于個人無法适應陌生的人而做的一種應激反應。在學生時代,感受人際關系的摩擦是必要的,處理和看懂人際摩擦是鍛煉溝通能力的良好鍛煉場景,因為這個年齡基本沒有本質上的利益沖突,而更多是情緒上的對抗。

解決利益沖突就像是摸地雷,而解決學生時代的在成年人看來就是家家酒也是這麼一回事,多數人留存的知心朋友大多數都是工作之前。

無法随心所欲

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無法随心所欲的活着,哪怕是歸隐山野的隐居者這需要壓抑自己溝通的情緒,他們也必須具備最低程度的溝通技能,人既不可能獨存于世,也不可完全依賴他人,千萬不要抱有“我就這樣按照自己的方式無憂無慮的活着”這樣的想法,這樣一定會在将來後悔,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基本上天天都在發生。

那些言語輕松看似自由自在的人,背後往往背負着要察言觀色以及應對各種不同人際關系。地位越高的人對于人際關系的處理越是需要謹言慎行。

得失和選擇

做出任何選擇意味着對于得失之間的權衡,假設一個事情有8個選項,應該如何選出最優解?

使用商業世界的規則是一種不錯的手段,簡單概括是利用二分法對于所有選擇進行拆分歸類為兩個大選項,然後對于大選項做選擇題,把問題層層拆分直到拆分直到隻能做出最後一個選擇,這個選擇雖然可能不是最優解,但是通常是最适合以及你最想看到的答案。

此外書中建議對于選項先進行排序然後進行二分選擇。如果選擇到最終選項還得沒法決定那就把這一次的決定排除,然後在用二分法重來一遍,以及優先級排序的時候不要把代價不高的往前排,因為能輕易做出決定的選擇往往不重要。

這樣的處理方式非常适合優柔寡斷的人使用,如果有選擇困難症,最好的辦法是讓自己隻做選擇題。

不是永遠14歲

人随着時間的改變會逐漸改變心态,哪怕現在的自己不如意,抱着開懷心态面對未來終究會有更多不一樣的體驗,未來有更多的精彩完全不需要拘泥于過去的種種不堪,過去的沖突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煙消雲散,甚至被我們完全遺忘。

曾經落魄和默默無聞的人可能會飛黃騰達,以前的班級老大在未來也可能過的失魂落魄,永遠不要輕易的小瞧任何一個人,而要虛心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

不是永遠14歲,時間會證明一切,也唯有時間可以撫平一切。

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是訓練自己溝通能力的舞台,在社團中雖然有等級之分,但是利益基本都是一緻的,是以雖然看似是上下級關系,卻可以很好的協調,這也是為什麼社團活動室非常純粹的團體活動原因之一。

有的人可能覺得和一群不熟的人混在一起純屬浪費時間,然而作為曾經擔任過社團管理成員的我認為,能和不同形形色色的人是十分新鮮的事情,十分認可作者鼓勵還是學生的讀者參加社團活動。

反正工作也是和一群固定的人每天見面,為什麼不提早體驗一下這樣的生活呢?

當然日本的社團制度可能讓人更加向往,我們總是能在日本的動漫中看到社團活動的影子,但是我并不認為國内的社團活動十分差勁。

朋友定義

下面說說本篇前半部分讨論的内容,朋友定義有三個點,無價值;麻煩;在一起也不一定會有好處,有時候甚至是單純浪費時間。無論是好朋友還是生死之交,好像盡是如此。

朋友就是這樣的東西,朋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因為人員變動、轉學,升學、進入社會等等,人會從有很多朋友變成沒有朋友的狀态(也可能是剛好反過來),而随着環境的改變,我們會接觸更多形形色色的人,但是要容忍和自己不合的一起相處,需要到了一定的年齡才能适應吧,而作者給出的答案是20歲之後,按照我的答案是上大學的年紀。

有時候指點你的人要比勝過那些你的朋友,朋友并不需要可以追求,人生在世身邊多少會有一些朋友,身邊的朋友随着時間推移也在不斷變動,但是指點你的人是需要牢記和珍惜的人。

上面的内容對于朋友的态度未免過于消極,實際上仔細反思一下就會發現大部分朋友基本都是如此,來不來往對你的人生、工作、生活基本不會有什麼巨大影響。但是人作為孤獨的物種,有時候就是需要這樣的人調濟生活。

什麼是好朋友

太宰治中梅勒斯的故事,就是好朋友的典型,朋友因為曾經懷疑好友是否會背叛自己而感到羞愧,而作為主角隻為了去拯救自己的朋友,抱着必死的心情赴約,這樣的人就是好朋友,也是值得依靠和信賴的人。

無論你是榮華富貴還是落魄,都是平等待你的人就是好朋友。

并不是要天天見面

相伴一生的朋友是非常少的,哪怕是摯友,如果能在一年當中能抽出幾天陪你吃飯,聊天,玩樂,就已經非常難得了,更不要說一般的朋友,甚至連夫妻也不一定能做到天天膩在一塊。

交朋友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枯燥的是想要交更多朋友的人,成年之後就會發現沒有人可以做到人人都喜歡,書中提到了《多啦A夢》的小夫,他為了能讨好身邊的所有人做到人人都喜歡是無聊而痛苦的。

并不是要天天見面,是因為距離會産生美。

尋找真朋友

真朋友是上天賜予的禮物是不得不珍惜的人,這樣的感覺就像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最後一段,強者自救而偉大的人拯救他人,我們不自覺尋找蒂姆這樣的真朋友。

學生時代的朋友其實都無關緊要,因為随着年齡的增長人會面對越來越多形形色色的人,那些幫助過和指點過你的人都可以認為是你的朋友,而有時候一個指點過你的陌生人甚至勝過你熟悉的人。

真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沒有遇到也不必過于傷心。

面對欺淩

應對手段

作者提到的事日本面對欺淩的應對手段:

  1. 忍耐,等待變化;
  2. 不做任何回應,這樣隻會提升欺淩者的樂趣;
  3. 追尋強者或者前輩,“狐假虎威”;

這些是作者對于忍耐的解讀是時間可以改變一切,要麼為了未來做隐忍,要麼為了現在做出改變,要麼選擇抛棄一切不再搭理人際關系,逃避并不是可恥的選擇,做出自己不願意的選擇才令人後悔。我不是很認同這些話,這對于國内的環境來說是行不通的,問題不會因為隐忍解決。

那麼不做任何回應?這一點個人也不能認同,雖然反抗會讓欺淩者更加反感被欺淩者,但是很多被欺淩者往往是無法走出的痛苦而走上極端,這樣的悲劇就像是某種模式一樣時有發生。

最後追随強者似乎是一種很好的選擇,選擇加入一個成熟的團體可以在剛開始會受到委屈,但是可以一定程度的尋找庇佑。

追随強者

追随強者是個人認為比較有意義的一部分讨論,作者也有不少的篇幅講述自己的心路曆程,這裡根據書中内容進行拓展。

在陌生的環境交朋友,和強者結交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作者小時候轉學多次,每一次轉學都是一次考驗,最糟糕的一次是剛進班級的第一天就被沒來由的遭到同班同學的暴力,而暴力的來源是班裡最有話語權的“大哥”,真的是難以想象日本居然有這樣的學校,日本的校園暴力究竟有多嚴重。

但是轉念一想,在社會生活的交際似乎被也是背強制賦予上下級地位的。書中提到對于日本的工作環境,處于什麼樣的位置沒有任何理由,通常情況下無法自主選擇。是以人際關系有時候就是這樣的毫無根據不講道理,不管是否願意位置決定的那一刻便不由自己的意志存在,哪怕是處在最底層也應該需要這樣的意識。

國内雖然這樣的情況也不少,但是不至于像是日本那樣整體一邊倒的階層職場文化,在國内眼裡看上去是畸形的文化,在日本卻稀松尋常,這并不是隻在成年發生的事情,在日本學生時代等級觀念也十分普遍,一個班級會劃分不一樣的階層,難以了解!

個人認為日本之是以會在人際交往中存在這樣的觀念,多半是因為幕府時代的武士制度的糟粕,武士擁有持刀權的那一刻,地位尊卑,下級對上級的絕對侍奉和忠誠環境逐漸誕生。

利用而不是展示弱點

在面對人際關系中重要的是看清弱點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弱點,面對欺淩作者提出的三個要點實際上都是針對自我弱點,忍耐是鍛煉脆弱的心靈,無視是鍛煉自己的忍耐力,而尋找強者則是避開弱點另辟蹊徑來解救自己。

因為自己弱小是以要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因為自己不如意詛咒别人落的不好下場的人,這樣人稱之為懦夫。

不要認為服從欺淩他人的人是絕對錯誤的,因為有的施暴者隻是想要維持關系網,為了受到強者的保護以及維護自己所在團體的地位而對于其所做的妥協,這是他們應對人際關系所做的溝通和解讀。

讀者初看這一段多數人的反應多半是認為筆者在為施暴者辯護,然而隻要是經曆過人際關系的陰暗面,會發現被人逼迫傷害其他人的例子不在少數。人多少會做一些自己曾經最為厭惡和讨厭的事情,為什麼不能對于這樣的事情給一些寬恕呢?

當然寬恕并不意味着原諒,要怎麼想完全是個人自己意願,但是事情已經發生,需要做的不是讓怨恨越積越深,而是要想盡辦法避免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受害者還是傷害者一味停留在過去也是懦夫的表現。

寫在最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