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埃米尔·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作者:天下战史

多伦多大学的肯尼斯·哈特·格林(KennethHartGreen)教授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犹太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的话语来形容埃米尔·法肯海姆(EmilL.Fackenheim),这足可以看出在二战后的犹太思想界中法肯海姆思想的重要性。

法肯海姆一生注重研究后康德时代的德国古典哲学、犹太信仰体系、纳粹大屠杀与犹太人生存问题。他致力于将哲学与宗教神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从纳粹大屠杀的经历者、见证者与受害者角度,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反思,推进对战后犹太人生存问题的研究。

埃米尔·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哲学界,更对当代犹太大屠杀研究与教育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对犹太问题的研究被誉为“未来犹太思想最深刻和卓有成效”的起点。而法肯海姆之所以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思想横跨哲学、神学与历史学等领域的原因,离不开法肯海姆在德国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纳粹大屠杀后的流散历程。

法肯海姆的人生历程从法肯海姆的一生来看,他是20世纪犹太世界许多重大事件的经历者与见证人,如纳粹大屠杀与六日战争。法肯海姆颠沛流离的人生历程可以看做是20世纪犹太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1916年6月22日,埃米尔·法肯海姆出生于德国哈雷(Halle)市的一个家境良好的自由派犹太家庭,据说是迈蒙尼德的后裔,但法肯海姆对此说法表示怀疑。受家庭习俗的影响,法肯海姆保持着周五去当地的犹太会堂参加宗教活动。但根据法肯海姆的回忆来看,法肯海姆家庭成员间对犹太律法与犹太礼仪的遵守程度也有差异。

埃米尔·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例如,法肯海姆的祖父母仍然严格遵守着犹太饮食律法,而年轻的法肯海姆尽管仍保持着不吃猪肉的习惯,但已经不严格遵守犹太教的律法与礼仪。由此可以看出,法肯海姆在较为传统的犹太家庭中接受了较好的犹太教育,但却有着一种开放的心态,不因循守旧。

20世纪前期,德国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的态度主要呈现两极化的特点。一部分犹太人受当时德国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影响,主张犹太人本地化,成为地道的德国人;一部分犹太人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成立了犹太复国主义社团,宣扬复国主义思想。法肯海姆的偏向于第一种,并成为了一名非犹太复国主义社团的领袖。法肯海姆认可犹太人本地化的论调,并在活动中吸纳了一批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德国犹太青年人。

1935年,法肯海姆踏上了前往柏林求学的道路,他称从哈雷到柏林的求学之路为“自我的第一次旅途”。在这一求学之路上,法肯海姆对犹太思想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法肯海姆表示:“我只想成为一名有学识的犹太人,因为当时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犹太人,对犹太社区有一个意见,那就是:尽管人们很热心,但是大多数人对犹太教的了解并不多。”

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法肯海姆前往了柏林的犹太教科学研究学院。在学院的学习期间,法肯海姆系统地学习了犹太教的文化。法肯海姆师从利奥·拜克(LeoBaeck),系统地学习了《米德拉什》(Midrash)的具体内涵,并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埃米尔·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同时,同时,法肯海姆还与当时已取得一定成绩的思想家马丁·布伯(MartinBuber)有所接触。法肯海姆曾如此评价:“他(利奥·拜克)是一位令人畏惧的老师,但他无法彻底解答我的哲学困惑。他的回答总是充斥着美感……他教给了我很多《米德拉什》知识,迫使我独立思考,正如布伯一样,让我获益匪浅。”但因为他本人更喜欢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辨讨论,不喜欢对犹太教进行科学性研究,因而在回忆中曾称犹太教科学研究学院为“令人沮丧的地方”。

1938年11月9日,突如袭来的“水晶之夜”使得法肯海姆被迫中止了正常的学业与生活。在“水晶之夜”爆发的前夕,法肯海姆与其家人居住于柏林。当纳粹分子开始大肆逮捕犹太人后,法肯海姆一家随即被拘禁在萨克豪森(Sachsenhausen)集中营之中。法肯海姆在萨克豪森集中营受尽凌辱与苛待。

据法肯海姆回忆到,在集中营天寒地冻的条件下,每天都要在饥肠辘辘的状态下完成超过体力负荷的劳动。幸运的是,法肯海姆获得了离开德国的签证,得以逃离萨克豪森集中营。但法肯海姆的哥哥恩斯特·亚历山大(ErnstAlexander)对德国政府抱有幻想,选择了留在了德国,最终被谋杀死于萨克豪森。

最终,只有法肯海姆、弟弟沃尔夫冈(Wolfgang)与父母逃离了德国。在此期间,法肯海姆通过了犹太教拉比考试,成为了一名犹太教拉比。

埃米尔·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1940年,法肯海姆携家人逃离德国后开始了在英国的旅居生活。抵达英国后,法肯海姆随即在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ofAberdeen)进行博士学位学习,以期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愈演愈烈,英国当局难以区别逃离德国的犹太人和忠于德国的敌对分子,因而英国当局将法肯海姆一家遣送至加拿大魁北克省舍不鲁可的战俘营中。

在为其20个月的战俘营生活后,加拿大当局逐渐认识到法肯海姆并不效忠于德国纳粹反而深受其害,于是释放了法肯海姆一家。由此,法肯海姆开始了长达40年的旅居加拿大的生活。

法肯海姆在离开加拿大战俘营后,考入多伦多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法肯海姆担任了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市的犹太社区拉比,深入接触并了解流散犹太人的日常生活、精神与物质需求。

埃米尔·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1948年,法肯海姆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教,主要教授后康德时代的古典哲学思想,即德国唯心论的宗教传统。此时正值二战结束初期,世界范围内对大屠杀均秉持着沉默的态度,法肯海姆亦然,因而其思想研究的重点是施特劳斯、康德与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偏向宗教哲学思想。1967年,“六日战争”中以色列的胜利使得法肯海姆转向对大屠杀的研究于反思。

1984年,受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法肯海姆结束了在多伦多大学长达20年的执教生涯,携家人一起移居以色列国。抵达以色列耶路撒冷后,法肯海姆投身于希伯来大学开始了新的执教生活。

在当代犹太人研究所(theInstituteforContemporaryJewry)中,法肯海姆主要从事于大屠杀的教育与纪念活动,还投身于亚德·瓦谢姆纪念馆的建构中。但随着法肯海姆思想上逐渐偏向右翼,他与以色列国的知识分子之间越来越疏远。法肯海姆在回忆以色列国的时光时,总是语调沉闷。

埃米尔·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在返回以色列国之后,法肯海姆为了遵守与老师的约定,曾短暂地返回德国与战犯的子孙们进行交流。在法肯海姆的回忆中,曾充满激情地描述了德国之行。法肯海姆认为,遇到的第三代德国人似乎比以色列人更了解他,他们理解法肯海姆对后康德时代的古典哲学的迷恋和对犹太文化的热爱。

在他们身上,法肯海姆看到了自己对大屠杀反思的成功,看到了犹太教与犹太人的光明未来。伴随着对以色列国的祝福与期盼,法肯海姆于2003年9月18日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犹太世界。

纵观法肯海姆的人生历程,他经历了百花齐放的德国求学阶段、肆虐悲观的大屠杀阶段与居无定所的流散阶段。如果说法肯海姆在柏林的求学阶段是其第一段人生旅程,那么在萨克豪森所遭受的非人对待、在加拿大进行哲学研究与大屠杀反思和回归以色列国分别是法肯海姆的第二、第三与第四段人生旅程。

在这四段人生历程中,法肯海姆的身份经历了由主张“犹太人本地化”的非犹太复国主义社团领袖到中立的犹太社区拉比再到坚定信仰犹太复国主义的转变。

埃米尔·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可以说,法肯海姆的人生历程就是20世纪犹太世界的缩影,是20世纪流散犹太人的真实写照,他一生所面临的抉择亦是20世纪整个犹太世界所面临的困境。

随着法肯海姆身份的转变,其思想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身处相对和平的德国时期,法肯海姆认为犹太人的苦难均是因为自身的特殊性所致,因而倡导“犹太人本地化”,通过融入本土的思想文化体系以消除犹太世界面临的苦难;在战乱的年代,法肯海姆希望能有一个犹太国家为奥斯维辛中的犹太人提供庇护之所,希望上帝降临奥斯维辛拯救犹太人;在后大屠杀时代的,法肯海姆对犹太信仰体系与以色列国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地为了犹太人的生存而奋斗。

究其原因,法肯海姆思想的一系列的思想转折与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密不可分。因而,法肯海姆的人生历程在法肯海姆的思想研究中至关重要。阐释法肯海姆所构建的的犹太思想体系,评判法肯海姆的思想产生的历史影响,都离不开法肯海姆在20世纪的人生历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