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埃米爾·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作者:天下戰史

多倫多大學的肯尼斯·哈特·格林(KennethHartGreen)教授曾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猶太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的話語來形容埃米爾·法肯海姆(EmilL.Fackenheim),這足可以看出在二戰後的猶太思想界中法肯海姆思想的重要性。

法肯海姆一生注重研究後康德時代的德國古典哲學、猶太信仰體系、納粹大屠殺與猶太人生存問題。他緻力于将哲學與宗教神學的研究成果相結合,從納粹大屠殺的經曆者、見證者與受害者角度,對納粹大屠殺進行反思,推進對戰後猶太人生存問題的研究。

埃米爾·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哲學界,更對當代猶太大屠殺研究與教育活動有着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他對猶太問題的研究被譽為“未來猶太思想最深刻和卓有成效”的起點。而法肯海姆之是以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思想橫跨哲學、神學與曆史學等領域的原因,離不開法肯海姆在德國時期的生活經曆與納粹大屠殺後的流散曆程。

法肯海姆的人生曆程從法肯海姆的一生來看,他是20世紀猶太世界許多重大事件的經曆者與見證人,如納粹大屠殺與六日戰争。法肯海姆颠沛流離的人生曆程可以看做是20世紀猶太人生活的一個縮影。

1916年6月22日,埃米爾·法肯海姆出生于德國哈雷(Halle)市的一個家境良好的自由派猶太家庭,據說是邁蒙尼德的後裔,但法肯海姆對此說法表示懷疑。受家庭習俗的影響,法肯海姆保持着周五去當地的猶太會堂參加宗教活動。但根據法肯海姆的回憶來看,法肯海姆家庭成員間對猶太律法與猶太禮儀的遵守程度也有差異。

埃米爾·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例如,法肯海姆的祖父母仍然嚴格遵守着猶太飲食律法,而年輕的法肯海姆盡管仍保持着不吃豬肉的習慣,但已經不嚴格遵守猶太教的律法與禮儀。由此可以看出,法肯海姆在較為傳統的猶太家庭中接受了較好的猶太教育,但卻有着一種開放的心态,不因循守舊。

20世紀前期,德國猶太人對猶太複國主義思潮的态度主要呈現兩極化的特點。一部分猶太人受當時德國濃厚的民族主義情緒影響,主張猶太人本地化,成為道地的德國人;一部分猶太人支援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并成立了猶太複國主義社團,宣揚複國主義思想。法肯海姆的偏向于第一種,并成為了一名非猶太複國主義社團的領袖。法肯海姆認可猶太人本地化的論調,并在活動中吸納了一批反對猶太複國主義的德國猶太青年人。

1935年,法肯海姆踏上了前往柏林求學的道路,他稱從哈雷到柏林的求學之路為“自我的第一次旅途”。在這一求學之路上,法肯海姆對猶太思想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法肯海姆表示:“我隻想成為一名有學識的猶太人,因為當時我作為一個年輕的猶太人,對猶太社群有一個意見,那就是:盡管人們很熱心,但是大多數人對猶太教的了解并不多。”

在這一思想的推動下,法肯海姆前往了柏林的猶太教科學研究學院。在學院的學習期間,法肯海姆系統地學習了猶太教的文化。法肯海姆師從利奧·拜克(LeoBaeck),系統地學習了《米德拉什》(Midrash)的具體内涵,并養成了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埃米爾·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同時,同時,法肯海姆還與當時已取得一定成績的思想家馬丁·布伯(MartinBuber)有所接觸。法肯海姆曾如此評價:“他(利奧·拜克)是一位令人畏懼的老師,但他無法徹底解答我的哲學困惑。他的回答總是充斥着美感……他教給了我很多《米德拉什》知識,迫使我獨立思考,正如布伯一樣,讓我獲益匪淺。”但因為他本人更喜歡對哲學問題進行思辨讨論,不喜歡對猶太教進行科學性研究,因而在回憶中曾稱猶太教科學研究學院為“令人沮喪的地方”。

1938年11月9日,突如襲來的“水晶之夜”使得法肯海姆被迫中止了正常的學業與生活。在“水晶之夜”爆發的前夕,法肯海姆與其家人居住于柏林。當納粹分子開始大肆逮捕猶太人後,法肯海姆一家随即被拘禁在薩克豪森(Sachsenhausen)集中營之中。法肯海姆在薩克豪森集中營受盡淩辱與苛待。

據法肯海姆回憶到,在集中營天寒地凍的條件下,每天都要在饑腸辘辘的狀态下完成超過體力負荷的勞動。幸運的是,法肯海姆獲得了離開德國的簽證,得以逃離薩克豪森集中營。但法肯海姆的哥哥恩斯特·亞曆山大(ErnstAlexander)對德國政府抱有幻想,選擇了留在了德國,最終被謀殺死于薩克豪森。

最終,隻有法肯海姆、弟弟沃爾夫岡(Wolfgang)與父母逃離了德國。在此期間,法肯海姆通過了猶太教拉比考試,成為了一名猶太教拉比。

埃米爾·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1940年,法肯海姆攜家人逃離德國後開始了在英國的旅居生活。抵達英國後,法肯海姆随即在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ofAberdeen)進行博士學位學習,以期可以恢複正常的生活。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愈演愈烈,英國當局難以差別逃離德國的猶太人和忠于德國的敵對分子,因而英國當局将法肯海姆一家遣送至加拿大魁北克省舍不魯可的戰俘營中。

在為其20個月的戰俘營生活後,加拿大當局逐漸認識到法肯海姆并不效忠于德國納粹反而深受其害,于是釋放了法肯海姆一家。由此,法肯海姆開始了長達40年的旅居加拿大的生活。

法肯海姆在離開加拿大戰俘營後,考入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在此期間,法肯海姆擔任了加拿大安大略省漢密爾頓市的猶太社群拉比,深入接觸并了解流散猶太人的日常生活、精神與物質需求。

埃米爾·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1948年,法肯海姆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任教,主要教授後康德時代的古典哲學思想,即德國唯心論的宗教傳統。此時正值二戰結束初期,世界範圍内對大屠殺均秉持着沉默的态度,法肯海姆亦然,因而其思想研究的重點是施特勞斯、康德與黑格爾等人的哲學思想,偏向宗教哲學思想。1967年,“六日戰争”中以色列的勝利使得法肯海姆轉向對大屠殺的研究于反思。

1984年,受猶太複國主義思想的影響,法肯海姆結束了在多倫多大學長達20年的執教生涯,攜家人一起移居以色列國。抵達以色列耶路撒冷後,法肯海姆投身于希伯來大學開始了新的執教生活。

在當代猶太人研究所(theInstituteforContemporaryJewry)中,法肯海姆主要從事于大屠殺的教育與紀念活動,還投身于亞德·瓦謝姆紀念館的建構中。但随着法肯海姆思想上逐漸偏向右翼,他與以色列國的知識分子之間越來越疏遠。法肯海姆在回憶以色列國的時光時,總是語調沉悶。

埃米爾·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在傳回以色列國之後,法肯海姆為了遵守與老師的約定,曾短暫地傳回德國與戰犯的子孫們進行交流。在法肯海姆的回憶中,曾充滿激情地描述了德國之行。法肯海姆認為,遇到的第三代德國人似乎比以色列人更了解他,他們了解法肯海姆對後康德時代的古典哲學的迷戀和對猶太文化的熱愛。

在他們身上,法肯海姆看到了自己對大屠殺反思的成功,看到了猶太教與猶太人的光明未來。伴随着對以色列國的祝福與期盼,法肯海姆于2003年9月18日永遠地離開了他所熱愛的猶太世界。

縱觀法肯海姆的人生曆程,他經曆了百花齊放的德國求學階段、肆虐悲觀的大屠殺階段與居無定所的流散階段。如果說法肯海姆在柏林的求學階段是其第一段人生旅程,那麼在薩克豪森所遭受的非人對待、在加拿大進行哲學研究與大屠殺反思和回歸以色列國分别是法肯海姆的第二、第三與第四段人生旅程。

在這四段人生曆程中,法肯海姆的身份經曆了由主張“猶太人本地化”的非猶太複國主義社團領袖到中立的猶太社群拉比再到堅定信仰猶太複國主義的轉變。

埃米爾·法肯海姆思想形成的背景

可以說,法肯海姆的人生曆程就是20世紀猶太世界的縮影,是20世紀流散猶太人的真實寫照,他一生所面臨的抉擇亦是20世紀整個猶太世界所面臨的困境。

随着法肯海姆身份的轉變,其思想體系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身處相對和平的德國時期,法肯海姆認為猶太人的苦難均是因為自身的特殊性所緻,因而倡導“猶太人本地化”,通過融入本土的思想文化體系以消除猶太世界面臨的苦難;在戰亂的年代,法肯海姆希望能有一個猶太國家為奧斯維辛中的猶太人提供庇護之所,希望上帝降臨奧斯維辛拯救猶太人;在後大屠殺時代的,法肯海姆對猶太信仰體系與以色列國充滿信心,堅定不移地為了猶太人的生存而奮鬥。

究其原因,法肯海姆思想的一系列的思想轉折與其跌宕起伏的人生曆程密不可分。因而,法肯海姆的人生曆程在法肯海姆的思想研究中至關重要。闡釋法肯海姆所建構的的猶太思想體系,評判法肯海姆的思想産生的曆史影響,都離不開法肯海姆在20世紀的人生曆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