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雨季,各类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又到了一年一度吃野生菌的好时节,野生菌虽然美味却也“暗藏杀机”。加工食用野生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来听听有关专家的建议吧。
近年来,由于误食毒菌造成的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小则头昏、呕吐、致幻,大则取人性命。那么吃野生菌需要注意什么呢?记者采访到了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光昌。
州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刘光昌:“食用野生菌要避免多种类混杂,烹饪加工时一定要煮熟煮透,严禁生吃和凉拌。吃野生菌时不要饮酒,因酒精可以促进毒素的吸收,也可能与毒素产生新的毒素,从而加重中毒症状。特别是不要吃自己不熟知的菌子,只吃自己熟知的并且能够食用的菌子。”
为防范和减少误采误食野生菌导致中毒事件发生,西双版纳州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醒广大群众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
刘光昌医师表示,“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带(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鹅膏菌(俗称白罗伞、白毒伞),还有亚稀褶红菇,也就是俗称的火炭菌是剧毒野生菌,致死率非常高,所以坚决要不采不食。”
如误食有毒野生菌出现中毒反应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或拔打120,并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诊治。
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头晕、呕吐、腹痛、腹泻、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神志清楚的患者尽快催吐,可用手指刺激咽部或用压舌板压迫舌根部诱导呕吐,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减少毒素吸收,并到正规医院救治。同时让患者饮用糖盐水,补充体液,防止中毒患者脱水导致休克。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室息。最后,要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以便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本台记者 潘国倩 钟显富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