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狩猎》练习曲的曲式结构及演奏技巧
一、曲式结构分析
李斯特的《狩猎》是《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的第五首曲目。它以E大调的调性、Allegretto小快板的速度和2/4的拍号呈现。该曲采用了回旋曲式的结构,其曲式结构为“A+A1+B+A1+C+A2”。
A段是曲目的主题,在整首曲目的开头和结尾各出现了四次,贯穿全曲。A段由第1到16小节组成,作为全曲的主题,A段通过模仿圆号和长笛的音色来表达,A段的前8小节构成第一乐句,后8小节完全重复了前半句。
双手奏出节奏均匀短促的双音,仿佛是狩猎场景中马蹄声的模仿,它与使用的和弦和明亮的大调色彩相呼应,音乐从高音区转向低音区,然后又回到高音区,强弱对比明显,模仿的马蹄声时隐时现,时近时远。
A1段出现在第17到32小节,保持了上一乐段的旋律线条,主题材料没有改变,右手移向更高音区,左手加入旋律来补充音乐和声效果。强弱度交替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音乐更加丰富,营造出欢腾的音乐气氛,描绘了激烈的狩猎场景。
B段出现在第33到52小节,音乐材料发生变化,与A段形成对比。B段分为两个乐句,前8小节为第一乐句,后1小节是对前一小节的重复和模进。
B段使用了连续的七和弦,调性从e小调转到G大调,在第二乐句时又转回e小调并在e小调上结束。
暗淡的小调调性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气氛,以较强的力度伴随跳音奏出,描绘了猎人气势汹汹追赶猎物,猎物被吓得四处逃窜的打猎场面。B段的音乐较为零碎,具有强烈的动力感,不稳定,表达了不稳定性的情感。
之后的A1段出现在第53到68小节,经过一次音乐材料的重复,调性与主调保持一致,都是E大调,为后面新的主题材料的出现做铺垫。
C段出现在第69到111小节,与全曲的主题材料形成对比,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李斯特运用了四次刮奏,力度为f。左右手交替弹奏并结合颤音,表现出狩猎场景的激烈和紧张。
三十二分音符以p的力度快速奏出,描绘了动物慌忙逃窜和猎人追逐的场景,给听众展现了生动的画面。C段的音乐调性不稳定,反复变化,由a小调先后转到F大调、G大调、d小调,最后在主调E大调上结束。
A2段出现在第112到129小节,是A段主题材料的变化再现,调性为E大调。左手旋律作为伴奏声部,右手从高音区向低音区进行演奏,以弱音弹奏直到曲目结束。这暗示着狩猎活动接近尾声,描绘了猎人们舒适愉悦地结束狩猎,满载而归并渐行渐远的场景。
二、演奏技巧
在《狩猎》这首练习曲中,大量使用了八度柱式和弦,从B段第33小节开始,左右手同时进行连续的八度音符,每一拍的第一个音符都要加上重音记号。
弹奏者需要准确而迅速地触键,轻快有力,同时保持弹性,以防止错音或漏音,力度需要均匀适当,要注意通过指尖发力,并放松手臂和身体,借助手腕的力量。音色应该厚实饱满,但不要过于僵硬。
在弹奏每一拍的八分音符时,可以短暂地使用踏板,然后在后面的两个十六分音符上使用断奏的方式,这一段旋律铿锵激昂,展现了进行曲的活泼欢快风格,呈现出雄壮坚定的音响效果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描绘了猎人们为了捕捉猎物不断逼近,而动物们则惊慌失措、四处逃窜的生动场景。
整首曲子中共出现四次刮奏,C段中华丽的刮奏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描绘了动物们面对猎人逃窜的情景。
刮奏作为钢琴演奏中的一种特殊技法,需要注意双手触键整齐有力,节奏均匀不慌乱。在刮奏部分的弹奏中,要与曲子整体的速度相呼应,反复练习以确保熟悉音型的位置,避免错音。
三十二分音符的加入为音乐增添了戏剧性色彩,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奏需要注意快速清晰、节奏均匀轻快,与左手的和弦琶音要配合得当,保持紧密的连接,描绘出动物们四处逃窜的慌乱场景。
双手交替敲击式技法是这首曲子中的另一种演奏技巧,从第1小节开始,左右手就开始交替敲击键盘,弹奏时需要注意双音的整齐短促,左手在上方,右手在下方,配合得当。要确保指尖的灵活性,采用贴键式的触键方法。
在弱音时,需要注意弱而不虚,触键要灵活轻巧;在强音时,也要注意音响到位,音色饱满而不突兀,这样可以使音乐充满跳跃感和活力,生动地描绘出狩猎队伍由远及近、步步紧逼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