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详细梳理

作者:我就是饿鱼

围绕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大陆政府主要以五个角度进行发力。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流通、消费等形成高度渗透、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以往的产业生态、社会分工、行业和企业边界、生产组织方式等诸多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而促进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政策,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大陆政府主要采用“五大类政策”,妥善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形成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安排,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基础。五大类政策主要包括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人工智能发展支持政策、标准和产权体系、监管和评估体系以及AI人才培训。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详细梳理

顶层定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确认了人工智能产业“三步走”战略。国务院于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的第一个部署文件,确定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任务,规划确定了人工智能产业在2020年、2025年及2030年的“三步走”发展目标。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详细梳理

“1+N”政策体系逐步构建。随着顶层规划的定调,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部委层面也陆续进行了政策布局,即形成了“1+N”政策体系,“1”代表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N”是指部委层面陆续出台的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落地政策,其中工信部、科技部发布的政策主要涉及数实融合、场景创新、区域创新等内容,国家标准委、发改委围绕标准体系、伦理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开展工作。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详细梳理

复盘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历程,政策的着力点愈发具体和针对性。自从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发展智能装备以及生产智能化,之后人工智能相关规划和政策密集颁布。2016年3月,人工智能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以后,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门出台了多个人工智能相关规划及工作方案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年10月,人工智能写进十九大报告,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发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到2023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数据、算法、系统、服务等重点急需标准,并率先在制造、交通、金融、安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进行推进;2021年9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标志着人工智能政策已从推进应用逐渐转入监管领域;随后在“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文件中,统计发现人工智能词频高达47次,其远高于“十三五”中出现次数,体现了国家人工智能相关要求的持续加码。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详细梳理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人工智能芯片也一直被政策所重视。国务院、发改委以及工信部等多个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和引导AI芯片行业发展政策,其中主要侧重点涉及到了芯片技术路线、芯片行业规范以及芯片安全运行规范等内容。从历史政策来看,人工智能芯片在“十三五”规划中被写入国家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工信部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重点扶持神经网络芯片,推动人工智能芯片在国内实现规模化应用。2021年“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数字技术创新,提高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和应用。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详细梳理

因此,可以看出大陆人工智能政策的发展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5-2016年)中,政策专注于试点和场景探索,且政策数量相对较少。因为制造业是人工智能率先落地的领域之一,所以针对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进行的相关布局是此阶段重点,而且工业领域的智能化应用也可以为人工智能往其他领域延伸打下坚实基础;第二阶段(2017-2019年),国家顶层计划逐步清晰,“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成为主旋律,而且各个部委层面的政策及行动方案十分具体,此阶段政策发布数量较多;第三阶段(2020年-至今),产业实践中所出现的挑战逐步成为政策的重点,政策上开始聚焦于关键场景应用、标准化以及监管和伦理等层面,政策开始向产业治理方向转变。同时伴随着AIGC产业化应用加速,使得人工智能监管技术不断升级和复杂化,因此相关监管政策也将会有进一步更新和优化。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详细梳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形成新驱力,地方性人工智能政策密集出台。随着ChatGPT引爆的AIGC潮流兴起,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实体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影响极为深远,为了抓住这一轮智能化变革浪潮,各地方也逐步加大了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北京市于2023年5月30日发布的重磅实施方案,北京市发布了两项重磅政策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其中《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辐射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另一份《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则围绕算力、数据、模型、场景和监管五大方面,提出了21条具体措施。根据新政策描述,北京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详细梳理

各地方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发展目标。2023年5月31日,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统筹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加上2022年出台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构筑起“一条例、一方案、一清单、一基金群"的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2023年5月25日,上海市发改委也明确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延长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贴息政策执行期限至2027年底,提供最高1.5个百分点的利息补贴。此外,各一线、二线城市也针对AI产业制定了企业数量目标和产业规模目标,凸显了各地域对人工智能经济贡献的充足信心。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详细梳理

本文转载于计算机文艺复兴,仅供学习交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