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阳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梁东贤(姓名除外)
中午,杨阿姨和几个同伴在小区广场舞,别人问她,都是十一点半,不用做饭吗?杨阿姨笑道:"不着急,今天我在老人食堂点了一顿饭,过去可以得到辣热的食物。"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养老的投入,社区养老服务在不断完善,杨阿姨的社区也有老人食堂,食物是成本价,杨阿姨和她的老同伴,不时在老人食堂吃饭。

街道和城镇有老人食堂,社区养老设施蓬勃发展
值得称赞的是,近年来,广州市加大了对社区养老设施的投入,全市老人食堂共1036个,其中越秀区64个,海珠区54个,荃湾区82个,天河区98个,白云区140个,黄埔区161个,花都区42个, 番禺区140个,南沙区97个,化学区60个,市区97个。
可以说,如今的广州,每条街道、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老人食堂,有的街道和城镇甚至有四个以上,记者走访发现,在老城区的很多街区,普通居民步行五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其中一个老人食堂。
记者走访了天河和越秀各一家长食堂。天河天南街的家长食堂位于后街住宅一楼,与星光老人院共用一个场地,吃饭时间,这里自动改成老人食堂。
最近因为疫情爆发,食堂没有设置大厅食物,饭菜都装满了一次性午餐盒。中午12点左右是食堂最繁忙的时间,门口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迎接前来取餐的老人,同时看着登记表和负责用餐的同事说:"一顿一顿一顿饭一顿B餐。据介绍,来这里点餐的老年人在点餐前要提前申请批准,提前一天在手机上点餐并付款,因为准备充分,整个取餐过程平均约2分钟。
不到二十分钟,大约十位长老就来接他们的午餐,记者看了他们一眼,在保温箱里留下了大约十顿饭。食物内容丰富,有肉汤菜,外面二十块钱的包装看起来差不多的重量。
食物的味道如何?一位阿贡说,菜的味道还可以,"我的牙齿不好,如果饭菜更软就更好了。"
天南街这家老人食堂位于一个30岁左右的老社区,周围老人很多,记者粗略估计,当天中午约有30名老人来这里吃饭。
位于越秀区人民街,父母食堂周围有餐馆。中午11点多钟,食堂里老人不多。老年食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当不错,除了在老人食堂吃饭外,一些老年人通常会在周围的餐馆吃饭。
食物足够实惠,如果你有个性化的选择会更好
四十多岁的李岩家附近有老人食堂,从她家楼下走三四百米就可以到了,标准每顿饭是两肉一菜一汤,饭也不贵,小区70岁户籍老人来这里吃饭由政府补贴6元, 自己吃饭要付6元,比自己做饭便宜,非本地户籍的老人只有10元,基本上自己做饭的费用,很实惠。
膳食具有良好的营养成分,既要满足正常需求,又要注意低盐低脂,根据广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来设计。尽管如此,李岩还是坚持每天早上上班前,为失职的母亲和半失职的父亲准备午餐。因为李岩家住在七楼,没有安装电梯,每天上下楼梯给父亲买食物是一个难题。社区里有志愿者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餐,但一个志愿者往往负责很多老年人,分娩时间并不能保证。
主要原因是老年食堂的饭菜主要是为较正常的老年人准备的,李岩的母亲患有甲状腺疾病,通常吃的食物没有加碘盐,但老年人食堂暂时未能提供这种个性化的膳食。
对于"新事物",社会各界普遍赞不绝口
记者走访发现,周围一些食品设施完备的区域,老年人食堂的客流量会少,有老年食堂工作人员说的原因有:老城区,很多老人食堂附近的菜市场、餐馆等设施齐全,自理能力较强的老年人会自己做饭或选择比较丰富的餐馆;而为了方便老百姓,很多老人食堂分布得更密集。以1.51平方公里的人民街为例,那里有四个老人食堂,还有一个供老年人使用的,这里需要吃饭的老年人人数很少,"这对老年人来说当然是好事,因为就餐环境比较宽松,等待时间也不长。"
虽然以老人食堂为代表的社区养老设施仍有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老年食堂普遍受到好评。他们认为,作为近年来才出现的新事物,社区存在一种或另一种缺陷是正常的,一些长者说:"从'是'开始,它正在慢慢变得'好'。从过去几年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非常关心老年人,(老年人食堂)会慢慢越来越好。"
李岩还表示,社区志愿者告诉她,比如她母亲完全不知所措的情况,可以申请长期保险(即"长期护理保险",下同),申请成功后可以让附近的养老机构派专业护理人员照顾老人,政府报销约3000元,他们实际支付约3000元, 比他们每小时工作八小时至少便宜两千元。"申请成功后,我不必那么努力,现在政府对养老的支持还是挺强的。"听说社区养老机构也会在我家安装更多的老人设备和老人监控系统,这意味着老人有24小时智能护理,"李说。
也许,像李岩的父母一样,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人将能够在家中实现更加舒适和安全的养老。
专家意见
转变观念,社区养老可迎来快速发展
受访专家:
李志成,富力集团医疗健康产业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王丹,越秀康海苑总裁
养老行业,包括社区养老,都算是今天的朝阳产业,前几年,很多房地产企业都以高调的方式进入这个行业,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情况的进展不如房企预期,原因何在?
社区养老金必须从中吸取哪些教训?未来的突破是什么?
观念没有改变,让老人在家的支付能力不足
记者:社区养老已经讲了很多年了,您如何评价社群养老的现状?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状?您认为目前社区养老的普及率很高吗?
王丹:首先,在中国,赡养老人是孩子等家庭成员必须承担的责任,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养育孩子预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老年人认为他们的老年是他们孩子的事,并且非常排斥他们走出家门接受外界提供的老年服务。
其次,养老企业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一些内容需要走出家门去享受,而企业为了经营和发展会收取一部分费用,很多老年人都有拒绝的心态。但在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各界都应该成为养老事业的一部分。
适合社区养老设施的地点不多
记者:以前有开发商计划用自己的闲置房产来搞社区养老,这是多福利的事情,但是也有企业反映,因为很多业主不理解甚至集体反对,其实很多闲置房产都不能转换成社区养老使用,贵公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如何解决?
李志成:这样的情况确实很多,就像很多人希望看医生方便一样,也希望医院不要在家里建,养老院也有同样的问题。
要做养老机构,新房成本太高,一般的养老机构难以支撑,所以大多数企业都是在老年人更集中在社区周围选择合适的房产,比如闲置厂房改造,但合适的场地并不容易找到。
王丹:业主确实反对将社区中的闲置房产用作退休设施。为了做好社区养老工作,我公司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一是建立一个要求比较低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此中心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物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多元化的服务类型,涵盖家政、家政服务和家庭医疗服务, 满足业主及周边社区居民的需求 专业护理人员,配备专业化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可提升企业信誉,动员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服务。
多元化可能提升社区养老企业的生存能力
记者:贵公司在社区养老方面取得突破的方式是什么?在不久的将来是否有任何新的举措?
李志成:富力正准备在两个社区养老项目社区做医疗组合,分别在富力广场和富力桃园旁边。富勒广场最早将于今年开放,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开放。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社区,是因为它们位于核心地区,周围人口众多,老龄化人口比例很高。其次,物业本身有一些商店物业可以回收做社区养老。这两个项目将提供门诊、中医理疗、康复、老年人日托和老年人居家护理。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复杂的商业模式?我们以前曾为养老院等机构提供过养老服务,但诸如上门养老等家养老业务尚未开展,我们也意识到,养老对上门服务有需求,只是单纯从事居家养老,盈利模式不容易找到。我们之前算过一个账目,一个专职照顾者每月需要8000-9000元的工资费用,就成本而言,甚至要提供一到三个服务,对于每个老人上门服务两个小时,老年人还需要花费3000元左右。但有些老年人可能自己雇了保姆,不愿意为钱支付额外的费用;所以简单的上门养老比较尴尬,高不低不上。
此外,我们还将设立日托服务,每点有六七张床位,费用约为3000元/月,收取一些基本的养老者自理,让老人白天留在机构,让年轻一代可以更放心。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提供机构养老、日托养老、居家养老三个不同层次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从过去几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单靠社区养老很难做到,我认为比较好的模式是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三合一。社区养老的最佳方式是社区嵌入的养老机构,规模适中,但功能配置必须全面,应有。
王丹:岳秀康目前依托越秀地产和铁路地产公司资源,积极探索"一加一加一"三融合模式开发。第一个"1"是社区,第二个"1"是越秀养老综合体,第三个"1"是政府。
在社区内,我们将我们的机构作为我们的基地,并与政府机构合作,为周边地区提供社区和家庭服务。目前,越秀康已承接海珠区凤阳街道家庭养老综合服务平台项目,自2018年8月起承接,共服务社区餐养老39752人,上门生活护理6362人,日托1824人,门诊医疗5236人,康复护理2923次,长期护理服务客户共72户。
我们还依托越秀物业开展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的工作,嵌入物业小区,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专业的居家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标准化清洁系统服务。
与社区或前进道路相结合的小型机构
记者:您认为未来社区养老行业的出路是什么?
王丹:社区养老市场的未来非常广阔,但将从集中式养老到分散式居家形式发展。当嵌入式养老机构、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达到一定规模,服务对象逐渐饱和时,行业将向专业化服务形式发展。
如果国家的母亲保险政策,未来将向医疗服务、护理导向服务方向发展,医用带不仅实现了国家推广的医护结合模式,对于企业来说还可以有更大的空间,从而实现长期运营。对于老年人来说,对家庭医疗服务的需求更符合老年人的需求,而对于长期居家护理的老年人来说,对医疗的需求远远大于对支持的需求。因此,我认为未来的社区居家养老有三大主流服务,一是健康档案管理,二是康复护理服务,三是居家检测服务。
(欲了解更多新闻,请关注羊城馅饼 pai.ycwb.com)
源|羊城晚报 绵羊城馅饼
计划|孙宇 刘云
协调|刘云 徐玉伦 陈玉霞
设计|吴艳龙
|吴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