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陽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梁東賢(姓名除外)
中午,楊阿姨和幾個同伴在小區廣場舞,别人問她,都是十一點半,不用做飯嗎?楊阿姨笑道:"不着急,今天我在老人食堂點了一頓飯,過去可以得到辣熱的食物。"
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社群養老的投入,社群養老服務在不斷完善,楊阿姨的社群也有老人食堂,食物是成本價,楊阿姨和她的老同伴,不時在老人食堂吃飯。

街道和城鎮有老人食堂,社群養老設施蓬勃發展
值得稱贊的是,近年來,廣州市加大了對社群養老設施的投入,全市老人食堂共1036個,其中越秀區64個,海珠區54個,荃灣區82個,天河區98個,白雲區140個,黃埔區161個,花都區42個, 番禺區140個,南沙區97個,化學區60個,市區97個。
可以說,如今的廣州,每條街道、每個小鎮都有自己的老人食堂,有的街道和城鎮甚至有四個以上,記者走訪發現,在老城區的很多街區,普通居民步行五分鐘左右就能到達其中一個老人食堂。
記者走訪了天河和越秀各一家長食堂。天河天南街的家長食堂位于後街住宅一樓,與星光老人院共用一個場地,吃飯時間,這裡自動改成老人食堂。
最近因為疫情爆發,食堂沒有設定大廳食物,飯菜都裝滿了一次性午餐盒。中午12點左右是食堂最繁忙的時間,門口的從業人員熱情地迎接前來取餐的老人,同時看着登記表和負責用餐的同僚說:"一頓一頓一頓飯一頓B餐。據介紹,來這裡點餐的老年人在點餐前要提前申請準許,提前一天在手機上點餐并付款,因為準備充分,整個取餐過程平均約2分鐘。
不到二十分鐘,大約十位長老就來接他們的午餐,記者看了他們一眼,在保溫箱裡留下了大約十頓飯。食物内容豐富,有肉湯菜,外面二十塊錢的包裝看起來差不多的重量。
食物的味道如何?一位阿貢說,菜的味道還可以,"我的牙齒不好,如果飯菜更軟就更好了。"
天南街這家老人食堂位于一個30歲左右的老社群,周圍老人很多,記者粗略估計,當天中午約有30名老人來這裡吃飯。
位于越秀區人民街,父母食堂周圍有餐館。中午11點多鐘,食堂裡老人不多。老年食堂從業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老年人的經濟狀況相當不錯,除了在老人食堂吃飯外,一些老年人通常會在周圍的餐館吃飯。
食物足夠實惠,如果你有個性化的選擇會更好
四十多歲的李岩家附近有老人食堂,從她家樓下走三四百米就可以到了,标準每頓飯是兩肉一菜一湯,飯也不貴,小區70歲戶籍老人來這裡吃飯由政府補貼6元, 自己吃飯要付6元,比自己做飯便宜,非本地戶籍的老人隻有10元,基本上自己做飯的費用,很實惠。
膳食具有良好的營養成分,既要滿足正常需求,又要注意低鹽低脂,根據廣大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來設計。盡管如此,李岩還是堅持每天早上上班前,為失職的母親和半失職的父親準備午餐。因為李岩家住在七樓,沒有安裝電梯,每天上下樓梯給父親買食物是一個難題。社群裡有志願者幫助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送餐,但一個志願者往往負責很多老年人,分娩時間并不能保證。
主要原因是老年食堂的飯菜主要是為較正常的老年人準備的,李岩的母親患有甲狀腺疾病,通常吃的食物沒有加碘鹽,但老年人食堂暫時未能提供這種個性化的膳食。
對于"新事物",社會各界普遍贊不絕口
記者走訪發現,周圍一些食品設施完備的區域,老年人食堂的客流量會少,有老年食堂從業人員說的原因有:老城區,很多老人食堂附近的菜市場、餐館等設施齊全,自理能力較強的老年人會自己做飯或選擇比較豐富的餐館;而為了友善老百姓,很多老人食堂分布得更密集。以1.51平方公裡的人民街為例,那裡有四個老人食堂,還有一個供老年人使用的,這裡需要吃飯的老年人人數很少,"這對老年人來說當然是好事,因為就餐環境比較寬松,等待時間也不長。"
雖然以老人食堂為代表的社群養老設施仍有一些不太滿意的地方,但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老年食堂普遍受到好評。他們認為,作為近年來才出現的新事物,社群存在一種或另一種缺陷是正常的,一些長者說:"從'是'開始,它正在慢慢變得'好'。從過去幾年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政府非常關心老年人,(老年人食堂)會慢慢越來越好。"
李岩還表示,社群志願者告訴她,比如她母親完全不知所措的情況,可以申請長期保險(即"長期護理保險",下同),申請成功後可以讓附近的養老機構派專業護理人員照顧老人,政府報帳約3000元,他們實際支付約3000元, 比他們每小時工作八小時至少便宜兩千元。"申請成功後,我不必那麼努力,現在政府對養老的支援還是挺強的。"聽說社群養老機構也會在我家安裝更多的老人裝置和老人監控系統,這意味着老人有24小時智能護理,"李說。
也許,像李岩的父母一樣,在不久的将來,很多人将能夠在家中實作更加舒适和安全的養老。
專家意見
轉變觀念,社群養老可迎來快速發展
受訪專家:
李志成,富力集團醫療健康産業管理公司副總經理
王丹,越秀康海苑總裁
養老行業,包括社群養老,都算是今天的朝陽産業,前幾年,很多房地産企業都以高調的方式進入這個行業,但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情況的進展不如房企預期,原因何在?
社群養老金必須從中吸取哪些教訓?未來的突破是什麼?
觀念沒有改變,讓老人在家的支付能力不足
記者:社群養老已經講了很多年了,您如何評價社群養老的現狀?是什麼導緻了這種現狀?您認為目前社群養老的普及率很高嗎?
王丹:首先,在中國,贍養老人是孩子等家庭成員必須承擔的責任,傳統的養老方式是居家養老,"養育孩子預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許多老年人認為他們的老年是他們孩子的事,并且非常排斥他們走出家門接受外界提供的老年服務。
其次,養老企業提供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有一些内容需要走出家門去享受,而企業為了經營和發展會收取一部分費用,很多老年人都有拒絕的心态。但在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各界都應該成為養老事業的一部分。
适合社群養老設施的地點不多
記者:以前有開發商計劃用自己的閑置房産來搞社群養老,這是多福利的事情,但是也有企業反映,因為很多業主不了解甚至集體反對,其實很多閑置房産都不能轉換成社群養老使用,貴公司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如何解決?
李志成:這樣的情況确實很多,就像很多人希望看醫生友善一樣,也希望醫院不要在家裡建,養老院也有同樣的問題。
要做養老機構,新房成本太高,一般的養老機構難以支撐,是以大多數企業都是在老年人更集中在社群周圍選擇合适的房産,比如閑置廠房改造,但合适的場地并不容易找到。
王丹:業主确實反對将社群中的閑置房産用作退休設施。為了做好社群養老工作,我公司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一是建立一個要求比較低的社群綜合服務中心,在此中心的基礎上,大力拓展物業和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多元化的服務類型,涵蓋家政、家政服務和家庭醫療服務, 滿足業主及周邊社群居民的需求 專業護理人員,配備專業化人員,提供優質服務,可提升企業信譽,動員老年人選擇社群居家護理服務。
多元化可能提升社群養老企業的生存能力
記者:貴公司在社群養老方面取得突破的方式是什麼?在不久的将來是否有任何新的舉措?
李志成:富力正準備在兩個社群養老項目社群做醫療組合,分别在富力廣場和富力桃園旁邊。富勒廣場最早将于今年開放,預計将于明年上半年開放。
之是以選擇這兩個社群,是因為它們位于核心地區,周圍人口衆多,老齡化人口比例很高。其次,物業本身有一些商店物業可以回收做社群養老。這兩個項目将提供門診、中醫理療、康複、老年人日托和老年人居家護理。
為什麼要采用這種複雜的商業模式?我們以前曾為養老院等機構提供過養老服務,但諸如上門養老等家養老業務尚未開展,我們也意識到,養老對上門服務有需求,隻是單純從事居家養老,盈利模式不容易找到。我們之前算過一個賬目,一個專職照顧者每月需要8000-9000元的工資費用,就成本而言,甚至要提供一到三個服務,對于每個老人上門服務兩個小時,老年人還需要花費3000元左右。但有些老年人可能自己雇了保姆,不願意為錢支付額外的費用;是以簡單的上門養老比較尴尬,高不低不上。
此外,我們還将設立日托服務,每點有六七張床位,費用約為3000元/月,收取一些基本的養老者自理,讓老人白天留在機構,讓年輕一代可以更放心。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提供機構養老、日托養老、居家養老三個不同層次的服務,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從過去幾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單靠社群養老很難做到,我認為比較好的模式是社群養老、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三合一。社群養老的最佳方式是社群嵌入的養老機構,規模适中,但功能配置必須全面,應有。
王丹:嶽秀康目前依托越秀地産和鐵路地産公司資源,積極探索"一加一加一"三融合模式開發。第一個"1"是社群,第二個"1"是越秀養老綜合體,第三個"1"是政府。
在社群内,我們将我們的機構作為我們的基地,并與政府機構合作,為周邊地區提供社群和家庭服務。目前,越秀康已承接海珠區鳳陽街道家庭養老綜合服務平台項目,自2018年8月起承接,共服務社群餐養老39752人,上門生活護理6362人,日托1824人,門診醫療5236人,康複護理2923次,長期護理服務客戶共72戶。
我們還依托越秀物業開展羊城家政基層服務站的工作,嵌入物業小區,為周邊社群居民提供便捷、專業的居家護理服務、居家護理服務、标準化清潔系統服務。
與社群或前進道路相結合的小型機構
記者:您認為未來社群養老行業的出路是什麼?
王丹:社群養老市場的未來非常廣闊,但将從集中式養老到分散式居家形式發展。當嵌入式養老機構、社群養老綜合服務中心達到一定規模,服務對象逐漸飽和時,行業将向專業化服務形式發展。
如果國家的母親保險政策,未來将向醫療服務、護理導向服務方向發展,醫用帶不僅實作了國家推廣的醫護結合模式,對于企業來說還可以有更大的空間,進而實作長期營運。對于老年人來說,對家庭醫療服務的需求更符合老年人的需求,而對于長期居家護理的老年人來說,對醫療的需求遠遠大于對支援的需求。是以,我認為未來的社群居家養老有三大主流服務,一是健康檔案管理,二是康複護理服務,三是居家檢測服務。
(欲了解更多新聞,請關注羊城餡餅 pai.ycwb.com)
源|羊城晚報 綿羊城餡餅
計劃|孫宇 劉雲
協調|劉雲 徐玉倫 陳玉霞
設計|吳豔龍
|吳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