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犹太裔亲子教育专家沙拉老师,分享了一个经典的亲身育儿故事:“孩子什么都想要,该如何教导?”
她是一个三个孩子的母亲,和前夫离异后,两个儿子跟了自己,女儿跟了前夫,她后面来到了中国上海发展,女儿跟着前夫在当地,那个时候她加上奖金补贴一个月有6000美金。
她女儿16岁的时候,在她前夫的鼓动下来上海过暑假。这其中不乏他前夫的算计,比如说只给女儿买单程机票,回去的机票需要她承担,实际上往返一起买比分别买会优惠几百美元。
女儿满怀期待来到上海
女儿也是很有期待的,她很希望在上海的暑期旅行中,能够获得母亲的更多关注和花费。见面的一天正好是她16岁的生日,他们在一个中餐馆坐下来,莎拉老师知道她前夫和女儿的心理,她给女儿包了一个1600选人民币的红包,然后还给她写了一封家书。
女儿摸了下红包的厚度,在知道是人民币的情况下,觉得很薄很少,她变得失望起来,开始不停的追问她的妈妈的收入之类的,以及问为什么给的是人民币而不是美金,沙拉老师试图想转移话题,可是女儿每次都会问到钱的问题上。
最后沙拉老师说,这个红包是妈妈的一份心意,你16岁了,1600是每年一百,16年的一份爱,另外今天你可以点你爱吃的食物。
女儿发火想离开走掉
女儿就点了一扎橘子水、一扎芒果水,一碗饺子、一碗面,点完了之后给到她,她一下子划掉了别的,就剩下2碗面,这一下女儿就生气的起来走掉了。
她温柔的叫住要走掉的女儿:“妹妹你过来,我不是把礼物给你了嘛,这里面还有一封信,你把它们一起带走,然后慢慢走好。”
她也没有大声呵斥,你走吧走了之后,永远不要归来。 她理性的提醒孩子拿走她送的东西,女儿走了两步回来了,说到:“算了,你一个人吃两碗面,也是浪费。”然后就坐下来了。
这个时候沙拉老师并没有嘲讽女儿,说她还是回来坐下来了,有本事不要坐下来。这样就会把孩子搞得很尴尬,无论是走还是不走。
再次回到座位上的女儿
女儿坐下来后,她说到:“谢谢妹妹能理解我,其实我可以给你喝所有你要喝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想要的东西,我都给你的话,哪一天你到了社会上,你到了一个单位,你是不是认为这个组织、这个团队会给你想要的东西,如果哪一天你想到的一个位置,老板没给你,给了别人,你到底是走掉了呢?还是做下去呢?我今天给你一个挫折教育,一个延迟满足,我打了你一拳,我不是希望把你打趴下,而是让你感觉到生活的路上处处有障碍,不能如愿以偿、不能随心所欲。”
女儿在和她分开的路上,她回过头去,莎拉老师没有主动和她拥抱,女儿主动拥抱了她。然后谢谢她妈妈给她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
18岁女儿去当兵了,当完之后,她说感谢她的母亲,在她16岁的时候给到的挫折教育和一路以来的家书。
最后想说的话
通过她的故事,让我们明白,首先我们不能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学会拒绝和引导,不能让他们未富先骄。同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也给予尊重和讲事实摆道理,不要呵斥或者冷嘲热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