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猶太裔親子教育專家沙拉老師,分享了一個經典的親身育兒故事:“孩子什麼都想要,該如何教導?”
她是一個三個孩子的母親,和前夫離異後,兩個兒子跟了自己,女兒跟了前夫,她後面來到了中國上海發展,女兒跟着前夫在當地,那個時候她加上獎金補貼一個月有6000美金。
她女兒16歲的時候,在她前夫的鼓動下來上海過暑假。這其中不乏他前夫的算計,比如說隻給女兒買單程機票,回去的機票需要她承擔,實際上往返一起買比分别買會優惠幾百美元。
女兒滿懷期待來到上海
女兒也是很有期待的,她很希望在上海的暑期旅行中,能夠獲得母親的更多關注和花費。見面的一天正好是她16歲的生日,他們在一個中餐館坐下來,莎拉老師知道她前夫和女兒的心理,她給女兒包了一個1600選人民币的紅包,然後還給她寫了一封家書。
女兒摸了下紅包的厚度,在知道是人民币的情況下,覺得很薄很少,她變得失望起來,開始不停的追問她的媽媽的收入之類的,以及問為什麼給的是人民币而不是美金,沙拉老師試圖想轉移話題,可是女兒每次都會問到錢的問題上。
最後沙拉老師說,這個紅包是媽媽的一份心意,你16歲了,1600是每年一百,16年的一份愛,另外今天你可以點你愛吃的食物。
女兒發火想離開走掉
女兒就點了一紮橘子水、一紮芒果水,一碗餃子、一碗面,點完了之後給到她,她一下子劃掉了别的,就剩下2碗面,這一下女兒就生氣的起來走掉了。
她溫柔的叫住要走掉的女兒:“妹妹你過來,我不是把禮物給你了嘛,這裡面還有一封信,你把它們一起帶走,然後慢慢走好。”
她也沒有大聲呵斥,你走吧走了之後,永遠不要歸來。 她理性的提醒孩子拿走她送的東西,女兒走了兩步回來了,說到:“算了,你一個人吃兩碗面,也是浪費。”然後就坐下來了。
這個時候沙拉老師并沒有嘲諷女兒,說她還是回來坐下來了,有本事不要坐下來。這樣就會把孩子搞得很尴尬,無論是走還是不走。
再次回到座位上的女兒
女兒坐下來後,她說到:“謝謝妹妹能了解我,其實我可以給你喝所有你要喝的東西,但是如果你想要的東西,我都給你的話,哪一天你到了社會上,你到了一個機關,你是不是認為這個組織、這個團隊會給你想要的東西,如果哪一天你想到的一個位置,老闆沒給你,給了别人,你到底是走掉了呢?還是做下去呢?我今天給你一個挫折教育,一個延遲滿足,我打了你一拳,我不是希望把你打趴下,而是讓你感覺到生活的路上處處有障礙,不能如願以償、不能随心所欲。”
女兒在和她分開的路上,她回過頭去,莎拉老師沒有主動和她擁抱,女兒主動擁抱了她。然後謝謝她媽媽給她過了一個特别的生日。
18歲女兒去當兵了,當完之後,她說感謝她的母親,在她16歲的時候給到的挫折教育和一路以來的家書。
最後想說的話
通過她的故事,讓我們明白,首先我們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學會拒絕和引導,不能讓他們未富先驕。同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也給予尊重和講事實擺道理,不要呵斥或者冷嘲熱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