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作者:嵩山剑客

王剑松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景日昣景大人的名字在嵩山一带已经广为传诵360多年了,尤其是免皇粮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官至从一品,亲民爱民,是满清时期的一代名臣,著名的政治家;他崇尚和研究程朱理学,是著名的理学家;他著书立说,满腹经纶,更是一个的写书匠;他潜心医学,治病救人,又是一名医学家。那么,景日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一生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且听笔者为你慢慢讲述——清代名臣景日昣

一、贫民出身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景日昣的出身:景日昣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字东旸,号嵩崖,后世称景宗伯。宗伯,中国古代官名,位次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为六卿之一,掌邦礼,以大宗伯代称礼部尚书,以小宗伯代称礼部侍郎。

景日昣的爷爷叫景养育、字成五,义勇殉难。父景星、教师,母张氏,西施村人,外爷张汝楫秀才。景日昣有兄弟三个,弟日晫、日暲,另四个姐妹。从小随父读书、唐庄陈村、城玉皇庙、县学岳生堂、15岁到嵩阳书院,师从耿介、梁家惠(字树柏)。母亲张氏,颖慧娴淑,勤俭持家,因为家贫,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于康熙十八年病重卧床不起,请医诊治,开处药方,内有昂贵人参,无钱买药,医生说可用鸽肉代之,景日昣就四处捉鸽,鸽子归巢,巢在县衙,不得进。景日昣望巢大哭,惊动当时的县令张埙。张埙是位爱民的父母官,得知实情后,尊其孝,遂命令手下捉鸽入笼,让其拿回奉母。但最终没能挽留母亲的生命,母病故,年仅36岁,景日昣当年19岁。艰难环境,锻炼了他的意志,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求取功名之路。

二、求取功名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里,作为贫民子弟要想步入仕途,是多么的不容易。有的人参加科考,胡子都考白了,但还是屡考不中,仍然是名落孙山。景日昣出生在贫穷的家庭里,他是如何通过层层考试去求取功名的,并最终金榜题名呢?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25岁的景日昣参加童试,就是县一级的考试,获第一名,得秀才;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景日昣27岁赴汴京开封参加乡试,以第14名中举。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省城,由皇帝派的考官主持考试。考试分三场,一场三天,一共考九天。第一场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第二场考的是官场应用文,分两种,一种是上下往来的公文,一种是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第三场考策问,会涉及到很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八股文是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组成的一种文体,但基本条件是,书法功底必须好。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28岁的景日昣进京会试。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清朝的京都北京。因为是由礼部主持,汇集天下的举人在北京考试,所以叫做“会试”。会试考试地点在北京的贡院,就是今北京火车站北面贡院胡同的地方,贡院现在没有了。景日昣进京会试,排46名,获贡士;康熙三十年(1691年),景日昣31岁参加殿试,殿试也是在北京考,通常在皇宫太和殿前考试,所以叫“殿试”。景日昣排第36名,获二甲,赐进士出身。景日昣经过整整六年的科考历程。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是第一名,即同为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则是连中三元,当属凤毛麟角,一千余年间,中国历史上只有17人连中“三元”,比如北宋时期比较有名的吕蒙正、王曾、宋庠,就是连中“三元”。虽然这17个人考试成绩非常优秀,但却没有作出历史上需要大书特书的事情,也没有建立特别的功业。这其实说明一个道理,不论古今,学习最好的不一定是成就最高的!像李白、杜甫科举考试都不成功,蒲松龄一生没有考上,还写出了千古名著《聊斋志异》。

景日昣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考中进士,真可谓名扬天下,光宗耀祖了。那么,景日昣考中进士后,真的就能当官了吗?难道当官还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景日昣考中进士后,又回到了登封,原因一是他不是前三名。如果要是状元、榜眼、探花,那是要留在京都直接任命到翰林院就职的,就是教皇子皇孙如何学习。景日昣只是赐进士出身,要想正式步入仕途,还需要通过吏部、国子监策试;二是回家等待时机,他在家又整整等了5年。康熙35年,景日昣36岁的时候,去北京应策试,候选为高要县知县,当年的农历9月才正式上任,那么这5年都干了些什么呢?他主要在地方干差事,首先在开封汴京参加编撰《河南通志》,其次是著了几部书。1、《嵩崖制义》、2、《嵩崖易义》、3、《景氏家乘》、4、《登封县志》、5、《嵩崖尊生》、6、《嵩岳庙史》等。顺便说一下《嵩崖尊生》,这是一部阐释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于一体的著名医学著作,尤其对妇科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传入日本后颇享盛名。

三、仕途之路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我们大家都知道景日昣当了广东肇庆府高要县知县,他在高要县政绩突出,备受百姓的尊重,具有很高的威望,至今在广东高要市保存着“景福围”、“厚载祠”、“景家坡”等遗迹。那么他究竟在人生地不熟的高要县干出了那些惊人的事迹呢?

康熙35年,公元1696年,景日昣36岁。那一年的农历9月22日到任高要县知县。一是破案件:微服私访,处理大案,其中“钱粮累配案”数千人获平反昭雪。并制定新规,在征收银、粮时,差役们不得锴扣。5年时间批阅和审理6.7万案件。

二是治洪水:康熙40年,特大洪水,高要县境内的西江横贯200余里,其中杨基和白莲基决裂,另有黄江决口,景东旸乘舟送赈,建西江决堤,他带领百姓建大堤,《厚载祠》26700人免死,后来在他站立的地方高要百姓建生祠“景福围”。他的政绩曾多次被肇庆府知府张申和广东巡抚彭鹏上报朝廷,因罚俸禄,未提拔。

三是出书:景日昣除了会当官,更会写书,说他是个写书匠一点不假,他在高要县白天办公,夜晚写书,共出了两本书,一本是《崧台书》、四册12本、46万字,一本是《嵩崖学凡》6卷四本。《崧台书》,主要写高要县崧台山——七星岩(今肇庆市,国家级风景区),崧台随笔——山川名胜、历史、风土等,崧台学制——高要县的宏伟蓝图,崧台学制荐后录;政绩、三年考成推荐提升未批、继续工作实录,崧台最录——政绩考核报告、皇上批复文等。《嵩崖学凡》主要写朱子教条、理学得失、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家之学、治国平天下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43岁的景日昣,升任京畿道侍御,后来先后任河南道、浙江道、江南道、陕西道、汾南道监察御史。

康熙五十年(1711年),51岁的景日昣,父亲景星70寿辰,为庆贺康熙皇帝封其父为文林郎,特立“景封公七秩寿文幢”于县城东街官邸门侧。

康熙五十一年至五十四年(1712——1715年),52岁至55岁的景日昣,父亲景星去世,为父丁优在家三年。把父亲葬于唐庄陈村西南与母亲合葬。并在墓前立奉天敕命碑和牌坊。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冬,景日昣在汾南道监察御史任上调任鸿胪寺,因得古人朝隐之适,次第旧稿,比类为编名曰《说嵩》。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56岁的景日昣,升任鸿胪寺少卿,中宪大夫,正四品。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月庚戍,57岁的景日昣,任太仆寺少卿,十一月庚辰升宗人府府丞。

康熙五十七(1718年)二月辛卯,58岁的景日昣。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一月戍寅迁礼部右侍郎。晋升资政大夫、礼部侍郎加尚书衔。景日昣一年数迁,破格提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60岁的景日昣,在其父坟侧建房题颜“木本水源”,在叠石溪别墅旁建“斗母宫”。

康熙六十年(1721年),景日昣61岁,主持科考;雍正元年(1723 年),景日昣63岁,三月癸已迁礼部左侍郎,九月壬午调户部右侍郎。当年主持恩科主考。雍正二年(1724年),景日昣64岁,六月癸未,因礼部缺人,再任礼部侍郎,主持科考。

四、告老还乡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景日昣于雍正三年(1725年),65岁的景日昣告老还乡。按理景日昣完全可以在他显赫官位上干到老死,那么他缘何辞官还乡呢?查阅《清史稿》便可得知其中的隐秘。雍正三年与雍正争夺皇位的八阿哥胤禩被削其王爵,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分别被削去爵位,均在狱中被折磨而死;当年,景日昣的顶头上司礼部尚书张伯行病故在任上;当年,辅佐雍正登基的年羹尧被赐死;当年,著名的“张庭露的科考案”“吕留良文字狱案”等“雍正八案”牵涉无数人,很多人无辜受到连累,导致家破人亡、四处流浪的逃命生涯……说与此就不难看出景日昣是如何辞官的。

景日昣告假辞官后,回到老家登封,隐居于嵩阳书院东叠石溪北岸逍遥谷,闭门谢客,偶有在嵩阳书院讲学。继续著述立传,前后著有《嵩崖制义》《嵩崖易义》《说嵩》等书流传于世,有著书万卷之称!其中《说嵩》被称为嵩山的“百科全书”。

五、处世之道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景日昣是著名的理学家,他一生留下了众多的处世格言,现选《嵩崖学凡》中的几则格言抄录于此,与读者共享。

——伊川先生曰:冠婚丧祭,礼之大者。今人都不理会,豺獭皆知报本,今士大夫家多忽此。厚于奉养,而薄于先祖,甚不可也。某尝修六礼大略家必有庙,庙必有主。四时致祭。凡事死之礼,当厚于奉生者,人家能存此等事数件,虽幼者可使渐知礼义。予家徒壁立,未有居室故无庙,谨奉先人主,供于寝中殊歉然!

——法昭禅师偈云: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人生天地间,语不可说尽,事不可做尽,心不可使尽,衣不可穿尽,饭不可吃尽,福不可享尽,留此不尽者,以贻子孙,盖留有余于后人,便有不足于今日。善乎杨襄毅公父瞻之言曰:现在之福积祖宗者不可不惜,将来之福贻于子孙者不可不培。又日:现在之福,如点灯,随点则随竭,将来之福,如添油,愈添则愈润。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吉也者,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凶也者,语言诡诈,动止阴险,好利习非,贪淫乐祸嫉良善如仇敌,犯刑科如饮食,小则亡身灭性,大则覆宗绝后,传曰: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为吉人乎,欲为凶人乎?

——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骄奢,骄奢生贫贱。

——贫时张望而却步糟糠,富日娇嫌甘旨,天心难可人心,那个知足饿死。

六、寿终正寝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景日昣病逝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葬于登封市唐庄乡。陈村西南一里地,(马跑村)墓地是景公之父景星在世时所定,后人所建。笔者多次前去墓地祭拜,扫墓探访并于当地年长者及从大冶迁去守墓的景氏后人交谈了解到,景公墓园占地约50亩之大,墓园方向座西北,面朝东南向,头枕马头崖,脚蹬大河口之说。墓园四角立有一米高,雕刻有狮子头像的界石为证,墓园前有一条大道,进入墓园先登上一米多高6个台阶到平台。一对石狮子及用汉白玉雕刻成的8米高的一对华表对称立于两侧,再进入5米宽的神道,神道是用青石板铺成的,纵深300米。神道两测对称排列有不同姿态的石狮,石猴,石羊,石马,石人等石物仪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景公坟墓两次被盗。第一次是盗墓贼夜间行为,夜半深更红了半个天,盗贼看到深更半夜天都红了,盗贼认为惹怒了上神,此举不得人心,仓惶逃窜。

第二次被盗是在1936年系军阀吴佩孚为筹措军饷派部下石友山入墓园是旁晚时分,士兵众多,村头布岗设哨,还不断鸣枪,村民不敢近前观看。盗贼是从坟上方开洞进入,到深夜才结束,盗走何物不清。

景日昣:位高权重,官场历险,平安着陆

进入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景公的墓园也成为四旧之列,同年八月牌坊被毁,牌坊上的石条等石物由生产队建筑所用,有一部分修纸坊水库干渠所用,有一部分运到卢店钢厂所用。神道俩测的石物被砸,拉倒原地深埋,树木被砍伐。墓园仅剩一亩大,一对石猴垒在路边堰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文物局知情后派人运到嵩阳书院保存起来让游客观展。残缺的墓碑由守墓的后代景长杰运至家中保护,1992年运到登封市博物馆并拓片保存。现景长杰家还保存有石牌坊上雕有龙身的残块。

1965年12月20日登封县人民政府宣布景公墓园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28日登封市人民政府下发35号文件,扩大四周的保护范围,墓园近60余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