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作者:嵩山劍客

王劍松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景日昣景大人的名字在嵩山一帶已經廣為傳誦360多年了,尤其是免皇糧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官至從一品,親民愛民,是滿清時期的一代名臣,著名的政治家;他崇尚和研究程朱理學,是著名的理學家;他著書立說,滿腹經綸,更是一個的寫書匠;他潛心醫學,治病救人,又是一名醫學家。那麼,景日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一生究竟給我們留下了什麼?且聽筆者為你慢慢講述——清代名臣景日昣

一、貧民出身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景日昣的出身:景日昣生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字東旸,号嵩崖,後世稱景宗伯。宗伯,中國古代官名,位次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為六卿之一,掌邦禮,以大宗伯代稱禮部尚書,以小宗伯代稱禮部侍郎。

景日昣的爺爺叫景養育、字成五,義勇殉難。父景星、教師,母張氏,西施村人,外爺張汝楫秀才。景日昣有兄弟三個,弟日晫、日暲,另四個姐妹。從小随父讀書、唐莊陳村、城玉皇廟、縣學嶽生堂、15歲到嵩陽書院,師從耿介、梁家惠(字樹柏)。母親張氏,穎慧娴淑,勤儉持家,因為家貧,操勞過度,積勞成疾,于康熙十八年病重卧床不起,請醫診治,開處藥方,内有昂貴人參,無錢買藥,醫生說可用鴿肉代之,景日昣就四處捉鴿,鴿子歸巢,巢在縣衙,不得進。景日昣望巢大哭,驚動當時的縣令張埙。張埙是位愛民的父母官,得知實情後,尊其孝,遂指令手下捉鴿入籠,讓其拿回奉母。但最終沒能挽留母親的生命,母病故,年僅36歲,景日昣當年19歲。艱難環境,鍛煉了他的意志,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求取功名之路。

二、求取功名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裡,作為貧民子弟要想步入仕途,是多麼的不容易。有的人參加科考,胡子都考白了,但還是屢考不中,仍然是名落孫山。景日昣出生在貧窮的家庭裡,他是如何通過層層考試去求取功名的,并最終金榜題名呢?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25歲的景日昣參加童試,就是縣一級的考試,獲第一名,得秀才;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景日昣27歲赴汴京開封參加鄉試,以第14名中舉。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地點在省城,由皇帝派的考官主持考試。考試分三場,一場三天,一共考九天。第一場是八股文,是從四書五經裡邊選擇材料來出題;第二場考的是官場應用文,分兩種,一種是上下往來的公文,一種是根據提供案例來撰寫司法判文;第三場考策問,會涉及到很具體的國計民生問題,要求考生給出對策和辦法。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八股文是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八個部分組成的一種文體,但基本條件是,書法功底必須好。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28歲的景日昣進京會試。會試也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地點在清朝的京都北京。因為是由禮部主持,彙集天下的舉人在北京考試,是以叫做“會試”。會試考試地點在北京的貢院,就是今北京火車站北面貢院胡同的地方,貢院現在沒有了。景日昣進京會試,排46名,獲貢士;康熙三十年(1691年),景日昣31歲參加殿試,殿試也是在北京考,通常在皇宮太和殿前考試,是以叫“殿試”。景日昣排第36名,獲二甲,賜進士出身。景日昣經過整整六年的科考曆程。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胪;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是第一名,即同為鄉試的解元、會試的會元、殿試的狀元,則是連中三元,當屬鳳毛麟角,一千餘年間,中國曆史上隻有17人連中“三元”,比如北宋時期比較有名的呂蒙正、王曾、宋庠,就是連中“三元”。雖然這17個人考試成績非常優秀,但卻沒有作出曆史上需要大書特書的事情,也沒有建立特别的功業。這其實說明一個道理,不論古今,學習最好的不一定是成就最高的!像李白、杜甫科舉考試都不成功,蒲松齡一生沒有考上,還寫出了千古名著《聊齋志異》。

景日昣經過艱苦的努力,終于考中進士,真可謂名揚天下,光宗耀祖了。那麼,景日昣考中進士後,真的就能當官了嗎?難道當官還需要經過複雜的程式?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景日昣考中進士後,又回到了登封,原因一是他不是前三名。如果要是狀元、榜眼、探花,那是要留在京都直接任命到翰林院就職的,就是教皇子皇孫如何學習。景日昣隻是賜進士出身,要想正式步入仕途,還需要通過吏部、國子監策試;二是回家等待時機,他在家又整整等了5年。康熙35年,景日昣36歲的時候,去北京應策試,候選為高要縣知縣,當年的農曆9月才正式上任,那麼這5年都幹了些什麼呢?他主要在地方幹差事,首先在開封汴京參加編撰《河南通志》,其次是著了幾部書。1、《嵩崖制義》、2、《嵩崖易義》、3、《景氏家乘》、4、《登封縣志》、5、《嵩崖尊生》、6、《嵩嶽廟史》等。順便說一下《嵩崖尊生》,這是一部闡釋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于一體的著名醫學著作,尤其對婦科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傳入日本後頗享盛名。

三、仕途之路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我們大家都知道景日昣當了廣東肇慶府高要縣知縣,他在高要縣政績突出,備受百姓的尊重,具有很高的威望,至今在廣東高要市儲存着“景福圍”、“厚載祠”、“景家坡”等遺迹。那麼他究竟在人生地不熟的高要縣幹出了那些驚人的事迹呢?

康熙35年,公元1696年,景日昣36歲。那一年的農曆9月22日到任高要縣知縣。一是破案件:微服私訪,處理大案,其中“錢糧累配案”數千人獲平反昭雪。并制定新規,在征收銀、糧時,差役們不得锴扣。5年時間批閱和審理6.7萬案件。

二是治洪水:康熙40年,特大洪水,高要縣境内的西江橫貫200餘裡,其中楊基和白蓮基決裂,另有黃江決口,景東旸乘舟送赈,建西江決堤,他帶領百姓建大堤,《厚載祠》26700人免死,後來在他站立的地方高要百姓建生祠“景福圍”。他的政績曾多次被肇慶府知府張申和廣東巡撫彭鵬上報朝廷,因罰俸祿,未提拔。

三是出書:景日昣除了會當官,更會寫書,說他是個寫書匠一點不假,他在高要縣白天辦公,夜晚寫書,共出了兩本書,一本是《崧台書》、四冊12本、46萬字,一本是《嵩崖學凡》6卷四本。《崧台書》,主要寫高要縣崧台山——七星岩(今肇慶市,國家級風景區),崧台随筆——山川名勝、曆史、風土等,崧台學制——高要縣的宏偉藍圖,崧台學制薦後錄;政績、三年考成推薦提升未批、繼續工作實錄,崧台最錄——政績考核報告、皇上批複文等。《嵩崖學凡》主要寫朱子教條、理學得失、修身養性、為人處世、治家之學、治國平天下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43歲的景日昣,升任京畿道侍禦,後來先後任河南道、浙江道、江南道、陝西道、汾南道監察禦史。

康熙五十年(1711年),51歲的景日昣,父親景星70壽辰,為慶賀康熙皇帝封其父為文林郎,特立“景封公七秩壽文幢”于縣城東街官邸門側。

康熙五十一年至五十四年(1712——1715年),52歲至55歲的景日昣,父親景星去世,為父丁優在家三年。把父親葬于唐莊陳村西南與母親合葬。并在墓前立奉天敕命碑和牌坊。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冬,景日昣在汾南道監察禦史任上調任鴻胪寺,因得古人朝隐之适,次第舊稿,比類為編名曰《說嵩》。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56歲的景日昣,升任鴻胪寺少卿,中憲大夫,正四品。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月庚戍,57歲的景日昣,任太仆寺少卿,十一月庚辰升宗人府府丞。

康熙五十七(1718年)二月辛卯,58歲的景日昣。升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十一月戍寅遷禮部右侍郎。晉升資政大夫、禮部侍郎加尚書銜。景日昣一年數遷,破格提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60歲的景日昣,在其父墳側建房題顔“木本水源”,在疊石溪别墅旁建“鬥母宮”。

康熙六十年(1721年),景日昣61歲,主持科考;雍正元年(1723 年),景日昣63歲,三月癸已遷禮部左侍郎,九月壬午調戶部右侍郎。當年主持恩科主考。雍正二年(1724年),景日昣64歲,六月癸未,因禮部缺人,再任禮部侍郎,主持科考。

四、告老還鄉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景日昣于雍正三年(1725年),65歲的景日昣告老還鄉。按理景日昣完全可以在他顯赫官位上幹到老死,那麼他緣何辭官還鄉呢?查閱《清史稿》便可得知其中的隐秘。雍正三年與雍正争奪皇位的八阿哥胤禩被削其王爵,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分别被削去爵位,均在獄中被折磨而死;當年,景日昣的頂頭上司禮部尚書張伯行病故在任上;當年,輔佐雍正登基的年羹堯被賜死;當年,著名的“張庭露的科考案”“呂留良文字獄案”等“雍正八案”牽涉無數人,很多人無辜受到連累,導緻家破人亡、四處流浪的逃命生涯……說與此就不難看出景日昣是如何辭官的。

景日昣告假辭官後,回到老家登封,隐居于嵩陽書院東疊石溪北岸逍遙谷,閉門謝客,偶有在嵩陽書院講學。繼續著述立傳,前後著有《嵩崖制義》《嵩崖易義》《說嵩》等書流傳于世,有著書萬卷之稱!其中《說嵩》被稱為嵩山的“百科全書”。

五、處世之道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景日昣是著名的理學家,他一生留下了衆多的處世格言,現選《嵩崖學凡》中的幾則格言抄錄于此,與讀者共享。

——伊川先生曰:冠婚喪祭,禮之大者。今人都不理會,豺獺皆知報本,今士大夫家多忽此。厚于奉養,而薄于先祖,甚不可也。某嘗修六禮大略家必有廟,廟必有主。四時緻祭。凡事死之禮,當厚于奉生者,人家能存此等事數件,雖幼者可使漸知禮義。予家徒壁立,未有房間故無廟,謹奉先人主,供于寝中殊歉然!

——法昭禅師偈雲: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人生天地間,語不可說盡,事不可做盡,心不可使盡,衣不可穿盡,飯不可吃盡,福不可享盡,留此不盡者,以贻子孫,蓋留有餘于後人,便有不足于今日。善乎楊襄毅公父瞻之言曰:現在之福積祖宗者不可不惜,将來之福贻于子孫者不可不培。又日:現在之福,如點燈,随點則随竭,将來之福,如添油,愈添則愈潤。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聖而何,教而後善,非賢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謂也。不善也者,兇之謂也……吉也者,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親賢如就芝蘭,避惡如畏蛇蠍。兇也者,語言詭詐,動止陰險,好利習非,貪淫樂禍嫉良善如仇敵,犯刑科如飲食,小則亡身滅性,大則覆宗絕後,傳曰: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為吉人乎,欲為兇人乎?

——貧賤生勤儉,勤儉生富貴,富貴生驕奢,驕奢生貧賤。

——貧時張望而卻步糟糠,富日嬌嫌甘旨,天心難可人心,那個知足餓死。

六、壽終正寝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景日昣病逝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葬于登封市唐莊鄉。陳村西南一裡地,(馬跑村)墓地是景公之父景星在世時所定,後人所建。筆者多次前去墓地祭拜,掃墓探訪并于當地年長者及從大冶遷去守墓的景氏後人交談了解到,景公墓園占地約50畝之大,墓園方向座西北,面朝東南向,頭枕馬頭崖,腳蹬大河口之說。墓園四角立有一米高,雕刻有獅子頭像的界石為證,墓園前有一條大道,進入墓園先登上一米多高6個台階到平台。一對石獅子及用漢白玉雕刻成的8米高的一對華表對稱立于兩側,再進入5米寬的神道,神道是用青石闆鋪成的,縱深300米。神道兩測對稱排列有不同姿态的石獅,石猴,石羊,石馬,石人等石物儀仗。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景公墳墓兩次被盜。第一次是盜墓賊夜間行為,夜半深更紅了半個天,盜賊看到深更半夜天都紅了,盜賊認為惹怒了上神,此舉不得人心,倉惶逃竄。

第二次被盜是在1936年系軍閥吳佩孚為籌措軍饷派部下石友山入墓園是旁晚時分,士兵衆多,村頭布崗設哨,還不斷鳴槍,村民不敢近前觀看。盜賊是從墳上方開洞進入,到深夜才結束,盜走何物不清。

景日昣:位高權重,官場曆險,平安着陸

進入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景公的墓園也成為四舊之列,同年八月牌坊被毀,牌坊上的石條等石物由生産隊建築所用,有一部分修紙坊水庫幹渠所用,有一部分運到盧店鋼廠所用。神道倆測的石物被砸,拉倒原地深埋,樹木被砍伐。墓園僅剩一畝大,一對石猴壘在路邊堰上。上世紀九十年代市文物局知情後派人運到嵩陽書院儲存起來讓遊客觀展。殘缺的墓碑由守墓的後代景長傑運至家中保護,1992年運到登封市博物館并拓片儲存。現景長傑家還儲存有石牌坊上雕有龍身的殘塊。

1965年12月20日登封縣人民政府宣布景公墓園為第一批文物保護機關。2000年6月28日登封市人民政府下發35号檔案,擴大四周的保護範圍,墓園近60餘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