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第四版# 【第一章 信息化发展】(上)

作者:元气小吐司

目前距离2023年11月高项考试,还有5个多月,时间还算充足,接下来尽量每天都抽空学习下,第一轮计划先把教材的重点知识点过一遍。按照个人习惯整理了下学习笔记,如有需要,可参考一起学习。

【注】相较第3版教材,第4版的第一章改动较大,加入了很多新技术,内容较多,只考选择题,需要多看几遍。

第1章 信息化发展

1.1. 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1.1.1. 信息

一、 信息的定义:

1、 信息是指音讯、消息、信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在一切通信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

2、 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能量及其属性的标示的集合,是确定性的增加。它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运动状态等的表征。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力,它以一种普遍形式,表达物质运动规律,在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产生和传递。

3、 香农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信息是抽象于物质的映射集合。

二、 信息的特征与质量

1、 信息的特征:主要包括等。

2、 信息具有价值,而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信息的质量。

3、 信息的质量属性:主要包括等。应用的场合不同,信息的侧重面也不一样。例如,对于金融信息而言,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安全性;而对于经济与社会信息而言,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及时性。

1.1.2. 信息系统

一、 信息系统及其特性

1、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定义为:结合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为生产或信息化过程以及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的系统。

2、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件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存储设备、感知设备、外设、人员以及把数据处理成信息的规程等。

3、 信息系统分类(从用途类型来划分):一般包括电子商务系统、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二、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1、 软件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

2、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等阶段。(原四大: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第四版# 【第一章 信息化发展】(上)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1.1.3. 信息化

一、 信息化内涵:(掌握)

1、 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2、 信息化的核心是要。信息化内涵主要包括:

①: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②: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③: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④: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

二、 信息化体系:(与中级一样)

1、 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2、 记忆:上鹰(应用)、下鸡(技术)、左人(人才)、右龟(法规)。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第四版# 【第一章 信息化发展】(上)

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

三、 信息化趋势:

1、 组织信息化趋势:

组织信息化除驱动和加速组织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建设外,还呈现出等趋势和方向。

包含两层含义:①产品中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物质比重日益降低,其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②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了智能化元器件,使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

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指包括市场、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大力拓展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内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等。

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步连成一个整体。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世界各国急需实现的目标。

2、 国家信息化趋势: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强调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目标是建设网络强国,分“三步走”:,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根本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战略目标,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网信企业;,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当前,大陆全面部署了“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重大任务,明确大陆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了:建设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立高效利用的资源体系,构建释放的创新发展体系,培育的数字产业体系,构建,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拓展互利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体系和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等重大任务。

1.2. 现代化基础设施

1.2.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 概念定义:

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

2、 目前,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包括:①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②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③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信息基础设施凸显“技术新”。

(2)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重在“应用新”。

(3) 。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创新基础设施强调“平台新”。

二、 发展重点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都体现出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持续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①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

②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

③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持续提高用户普及率,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

④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

⑤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

⑥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

⑦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⑧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

⑨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

⑩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⑪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物联、智能调度体系建设;

⑫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资渠道,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等。

1.2.2. 工业互联网

一、内涵和外延:

1、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

2、从角度看,工业互联网为提供关键支撑。一是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3、从角度看,工业互联网是的重要内容。一是加速网络演进升级。二是拓展数字经济空间。

二、平台体系:

1、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具有四大层级:它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数据为要素,安全为保障。

(1)网络是基础

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包括三部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第四版# 【第一章 信息化发展】(上)

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构成

网络互联实现要素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典型技术包括传统的工业总线、工业以太网以及创新的时间敏感网络(TSN)、 确定性网络、5G 等技术。企业外网根据工业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网络需求进行建设,用于连接企业各地机构、上下游企业、用户和产品。企业内网用于连接企业内人员、机器、材料、环境、系统,主要包含信息(IT)网络和控制(OT)网络。当前,内网技术发展呈现三个特征:。

数据互通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描述和统一建模,实现要素之间传输信息的相互理解,数据互通涉及数据传输、数据语义语法等不同层面。

标识解析体系实现要素的标记、管理和定位,由标识编码、标识解析系统和标识数据服务组成通过为物料、机器、产品等物理资源和工序、软件、模型、数据等虚拟资源分配标识编码,实现物理实体和虚拟对象的逻辑定位和信息查询,支撑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共用。

(2)平台是中枢

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包括边缘层、laaS、PaaS和SaaS四个层级,相当于工业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它有四个主要作用:

①。网络层面采集的多源、异构、海量数据,传输至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深度分析和应用提供基础。

②。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的算法模型和物理、化学等各类仿真工具,结合数字李生、工业智能等技术,对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和智能应用。

③。将工业经验知识转化为平台上的模型库、知识库,并通过工业微服务组件方式,方便二次开发和重复调用,加速共性能力沉淀和普及。

④。面向研发设计、设备管理、企业运营、资源调度等场景,提供各类工业 App云化软件,帮助企业提质增效。

(3)数据是要素

工业互联网数据有三个特性:。

①。数据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没有数据的采集、流通、汇聚、计算、分析,各类新模式就是无源之水,数字化转型也就成为无本之木。

②。工业互联网数据的价值在于分析利用,分析利用的途径必须依赖行业知识和工业机理。制造业千行百业、千差万别,每个模型、算法背后都需要长期积累和专业队伍,只有深耕细作才能发挥数据价值。

③。工业互联网运用的数据来源于“研产供销服”各环节,“人机料法环”各要素ERP、MES、PLC等各系统,维度和复杂度远超消费互联网,面临采集困难、格式各异、分析复杂等挑战。

(4)安全是保障

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涉及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工业 App、数据等多方面网络安全问题,其核心任务就是要通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检测评估、功能测试等手段确保工业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与传统互联网安全相比,工业互联网安全具有三大特点:

①。工业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工业相对封闭可信的环境,网络攻击可直达生产一线。联网设备的爆发式增长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使网络攻击面持续扩大。

②。工业互联网涵盖制造业、能源等实体经济领域,一旦发生网络攻击、破坏行为,安全事件影响严重。

③。目前大陆广大工业企业安全意识、防护能力仍然薄弱,整体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融合应用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六大类典型应用模式:。

1.2.3. 车联网

车联网是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与汽车、电子、道路交通运输等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智能网联汽车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的新一代汽车。

一、体系框架:

车联网 (Internet of Vehicles,loV) 系统是一个“端、管、云”三层体系。

。端系统是汽车的智能传感器负责采集与获取车辆的智能信息, 感知行车状态与环境:是具有车内通信、车间通信、车网通信的泛在通信终端: 同时还是让汽车具备loV 寻址和网络可信标识等能力的设备。

。管系统解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网、车与人等的互联互通,实现车辆自组网及多种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与漫游,在功能和性能上保障实时性、 可服务性与网络泛在性,同时它是公网与专网的统一体。

。车联网是一个云架构的车辆运行信息平台,它的生态链包含了 ITS、 物流、客货运、危特车辆、汽修汽配、汽车租赁、企事业车辆管理、 汽车制造商、4S 店、车管、保险、紧急救援、移动互联网等,是多源海量信息的汇聚,因此需要虚拟化、安全认证、实时交互、海量存储等云计算功能,其应用系统也是围绕车辆的数据汇聚、计算、调度、监控、管理与应用的复合体系。

二、连接方式

车联网分别是等全方位网络链接。

是指车辆通过卫星无线通信或移动蜂窝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与车联网服务平台的信息传输, 接收平台下达的控制指令, 实时共享车辆数据。

是指车辆与车辆之间实现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包括车辆位置、行驶速度等车辆状态信息,可用于判断道路车流状况。

是指借助地面道路固定通信设施实现车辆与道路间的信息交流,用于监测道路路面状况,引导车辆选择最佳行驶路径。

是指用户可以通过 Wi-Fi 蓝牙、 蜂等无线通信手段与车辆进行信息沟通,使用户能通过对应的移动终端设备监测并控制车辆。

是指车辆内部各设备间的信息数据传输, 用于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检测与运行控制,建立数字化的车内控制系统。

三、场景应用:。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第四版# 【第一章 信息化发展】(上)

车辆网场景应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