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中国金融业在微型金融上贡献了优秀经验

作者:这是愤世嫉俗的

记者:张守林 编辑:易岐江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郑重宣布,通过全党和各族人民的不断奋斗,我们实现了在中华土地上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世纪目标迈进。

中银国际研究部主席、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远征最近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抗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金融业在普惠金融或小额信贷方面贡献了丰富的经验。

他认为,中国的普惠金融在过去十年中发展得非常迅速。一方面,各种基层金融正在盛开。这些基层财政的核心特征是与熟人做生意。这打破了大银行只能依靠质押发放贷款的传统藩篱。另一方面,中国的电子金融发展非常快,一些平台可以深入交易场景,提供非常小的贷款。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建设奠定的良好基础。

曹德旺指出,自1978年经济市场化改革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终于与世界同步发展,跨越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历史。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中国金融业在微型金融上贡献了优秀经验

曹远征地图答卷人

一系列改革帮助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

曹远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位经济学博士,1986年博士毕业后,加入当时的国家经济改革委员会,担任经济改革研究所第一副院长(定期),并担任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实行了有计划的经济体制。曹远征评估,严格来说,此时并不需要资金。由于经济活动是高度行政化的,生产,供应和营销,人员和财产按照国家计划分配,由金融主导。虽然有银行,但下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管理人,中国民用建设银行负责基础设施的分配和核算。

1978年,中国启动了市场化经济改革。这需要相应的金融合作,因为现有的高度一体化的金融和金融体系已不再适应。紧接着,中国新金融体制的改革开始了,从"两者分离"开始。曹德旺指出,首先,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意味着金融部门需要独立于金融部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

1984年1月1日,中国正式建立两级银行体系,标志着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双层",对应的是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而工农建设主要是商业银行体系。

曹说,在1984年之前,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要么重建,要么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

"有了这个两级银行体系,金融业就有了骨架。曹远征提醒说,有了骨架,金融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发展和分化。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逐渐出现了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金融市场的发展。曹德旺指出,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但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金融监管要求越来越突出。

亮点在于,后续监管不再是政府直接实施的行政管理,而是金融监管职能逐渐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由第三方,即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来落实。曹德旺指出,这一系列的行政监管独立可以看作是金融独立于金融体系的过程。

另一条线是,独立金融机构正开始商业化。曹德旺指出,真正的商业化是中国工农打造的四大职业银行,从2004年1月1日开始,彻底解决了从产权结构开始,彻底解决了政府预算软约束的问题。

在曹德华看来,金融机构公司化进程始于2004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重组,直到2010年光大银行上市,作为本轮商业化已经完成的标志,可以说这也标志着中国真正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

回顾1978年以来的一系列改革,曹说这是一个深刻的转变。整个过程花了近30年的时间。

40多年来横跨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历史

曹远征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在他看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改革是企业改革。要把企业从过去的政府附属工厂转变为真正自筹资金的市场主体,当然要形成一套价格体系。这个价格体系最核心的部分是金融价格。但事实上,企业改革,以及如何与金融价格相匹配的改革,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他说,中国的选择是渐进式的。改革的第一步是聚焦企业。为了把国有厂变成企业,围绕企业改革,包括金融体制,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那一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财政独立于金融体制,体现在企业改革上,即财政拨付给银行贷款,当然,此时的贷款定价很低。

随着国有企业的成熟,到本世纪初,大多数企业开始盈利,亏损企业已经明显退出市场,随后银行业本身开始市场化,推动利率改革。也就是说,企业在金融价格改革开始之前有能力承受财务成本。这是2004年开始的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曹远征肯定了这一渐进式改革。"你会发现改革更成功。最成功的迹象是,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度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他对此感到遗憾,这要归功于今年的早期决策。

随着以银行股份制改革为标志的完成,金融业在微观基础和宏观基础上实现了标准化,从而形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框架。"这就是为什么在2012年之后,我们看到利率市场化正在加速,汇率市场化正在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加速。曹德旺认为,这些项目只有在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上才能提上日程。

曹远征评估,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业终于与世界同步发展,开始面临与世界相同的问题,比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谈全球治理,这些都需要发展到相当程度,才能面对和讨论。

在他看来,中国的现代金融业,跨越西方发达国家40多年的历史,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世界的奇迹。

回顾中国金融业和中国经济发展,曹说,以下经验可以总结一下:

首先,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始终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展望未来,这更加引人注目。全球变暖是全球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我们提出2030年碳峰,2060年碳中和,因此绿色金融变得非常重要,因为需要金融参与,无论是节能减排的转换还是能源结构的转换。如何支撑低碳经济将是现代金融的重大挑战,特别是在"十四五"时期。

其次,反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金融业在普惠金融或小额信贷方面贡献了丰富的经验。

2019年,曹远征和陈军的著作《小额信贷:从排斥到包容》总结了中国扶贫金融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以资产质押为主的银行信贷,容易导致银行"穷人爱富"。因此,如何为穷人做银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事实上,中国的普惠金融在过去十年中发展得非常快。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种基层金融遍地开花,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农贷集团,都在发挥基层金融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的电子金融发展非常快。曹德旺指出,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40年来建立的良好基础。

展望"十四五"规划,中国金融业有四大发展重点

展望"十四五"规划,曹远征作出如下判断:

首先,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全球化挑战更为严峻。

中国经济从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开放转变为规则等制度的开放,利率迅速市场化,人民币汇率迅速自由化,人民币加速国际化,这也使中国的宏观环境更加国际化。

随着金融业的自由化,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将是一个全球金融市场,中国金融机构与全球金融机构竞争,因此对金融业的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中国不再是内湖而是公海,尤其是上海真正成为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各国金融机构共同竞争的国际市场,对中国金融机构锻炼游泳能力、提高游泳水平将大有裨益。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的平均收入一直在增加。未来15年,中等收入群体将从今天的4亿多人口翻一番,达到9亿,这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业将加强其个人金融服务。

中等收入群体将成为金融业最大的客户群体,而中等收入群体不仅需要存款贷款,还需要金融服务。因此,以财富管理为主线,将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新动能。此外,随着中等收入人口的增长,人们变得更加国际化,财富管理不仅在国内分配,而且向国际分配,这具有全球资产配置需求。那么,金融机构在管理个人财富时,也必须具备全球配置的能力。

目前,各大银行都成立了金融子公司,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将迎来相当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的个人金融业务也需要与国际接轨。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三,中等收入人口的增加不仅来自工薪阶层,也来自小企业的发展和自营职业群体的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的普惠金融,需要有更强的渗透力,才能提供更深入的服务。

中国口量如此之大,金融需要真正基层,这不仅需要大银行来做,还需要大量其他金融实体参与创新更多的产品。基于这一观点,处理创新活动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为微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将变得非常重要。因此,监管创新将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挑战。

第四,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因此加强国际宏观经济协调变得越来越重要。

只有通过协调,才能稳定国际环境和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中国金融业的新使命。

曹总总结说,这四个方面将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点,但核心仍然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结合,这是根本目的。

每日经济新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