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中國金融業在微型金融上貢獻了優秀經驗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記者:張守林 編輯:易岐江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代表黨和人民鄭重宣布,通過全黨和各族人民的不斷奮鬥,我們實作了在中華土地上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标, 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朝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世紀目标邁進。

中銀國際研究部主席、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曹遠征最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抗貧困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中國金融業在普惠金融或小額信貸方面貢獻了豐富的經驗。

他認為,中國的普惠金融在過去十年中發展得非常迅速。一方面,各種基層金融正在盛開。這些基層财政的核心特征是與熟人做生意。這打破了大銀行隻能依靠質押發放貸款的傳統藩籬。另一方面,中國的電子金融發展非常快,一些平台可以深入交易場景,提供非常小的貸款。這一領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我國經濟建設奠定的良好基礎。

曹德旺指出,自1978年經濟市場化改革以來,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金融業終于與世界同步發展,跨越了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的曆史。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中國金融業在微型金融上貢獻了優秀經驗

曹遠征地圖答卷人

一系列改革幫助建立了現代金融體系

曹遠征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位經濟學博士,1986年博士畢業後,加入當時的國家經濟改革委員會,擔任經濟改革研究所第一副院長(定期),并擔任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專家。

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裡,中國實行了有計劃的經濟體制。曹遠征評估,嚴格來說,此時并不需要資金。由于經濟活動是高度行政化的,生産,供應和營銷,人員和财産按照國家計劃配置設定,由金融主導。雖然有銀行,但下屬财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财政管理人,中國民用建設銀行負責基礎設施的配置設定和核算。

1978年,中國啟動了市場化經濟改革。這需要相應的金融合作,因為現有的高度一體化的金融和金融體系已不再适應。緊接着,中國新金融體制的改革開始了,從"兩者分離"開始。曹德旺指出,首先,中國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意味着金融部門需要獨立于金融部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從财政部分離出來;

1984年1月1日,中國正式建立兩級銀行體系,标志着工商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離出來。"雙層",對應的是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而工農建設主要是商業銀行體系。

曹說,在1984年之前,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要麼重建,要麼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

"有了這個兩級銀行體系,金融業就有了骨架。曹遠征提醒說,有了骨架,金融業随着經濟的發展開始發展和分化。

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業逐漸出現了信托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此基礎上,金融市場的發展。曹德旺指出,金融體系的初步形成,但行業的發展也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金融監管要求越來越突出。

亮點在于,後續監管不再是政府直接實施的行政管理,而是金融監管職能逐漸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由第三方,即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來落實。曹德旺指出,這一系列的行政監管獨立可以看作是金融獨立于金融體系的過程。

另一條線是,獨立金融機構正開始商業化。曹德旺指出,真正的商業化是中國工農打造的四大職業銀行,從2004年1月1日開始,徹底解決了從産權結構開始,徹底解決了政府預算軟限制的問題。

在曹德華看來,金融機構公司化程序始于2004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重組,直到2010年光大銀行上市,作為本輪商業化已經完成的标志,可以說這也标志着中國真正的現代金融體系的初步建立。

回顧1978年以來的一系列改革,曹說這是一個深刻的轉變。整個過程花了近30年的時間。

40多年來橫跨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的曆史

曹遠征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在他看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改革是企業改革。要把企業從過去的政府附屬工廠轉變為真正自籌資金的市場主體,當然要形成一套價格體系。這個價格體系最核心的部分是金融價格。但事實上,企業改革,以及如何與金融價格相比對的改革,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他說,中國的選擇是漸進式的。改革的第一步是聚焦企業。為了把國有廠變成企業,圍繞企業改革,包括金融體制,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那一年,随着國有企業的改革,财政獨立于金融體制,展現在企業改革上,即财政撥付給銀行貸款,當然,此時的貸款定價很低。

随着國有企業的成熟,到本世紀初,大多數企業開始盈利,虧損企業已經明顯退出市場,随後銀行業本身開始市場化,推動利率改革。也就是說,企業在金融價格改革開始之前有能力承受财務成本。這是2004年開始的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曆史背景。

曹遠征肯定了這一漸進式改革。"你會發現改革更成功。最成功的迹象是,中國的銀行業已經度過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他對此感到遺憾,這要歸功于今年的早期決策。

随着以銀行股份制改革為标志的完成,金融業在微觀基礎和宏觀基礎上實作了标準化,進而形成了現代金融體系的架構。"這就是為什麼在2012年之後,我們看到利率市場化正在加速,匯率市場化正在加速,人民币國際化正在加速。曹德旺認為,這些項目隻有在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礎上才能提上日程。

曹遠征評估,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金融業終于與世界同步發展,開始面臨與世界相同的問題,比如目前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談全球治理,這些都需要發展到相當程度,才能面對和讨論。

在他看來,中國的現代金融業,跨越西方發達國家40多年的曆史,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是世界的奇迹。

回顧中國金融業和中國經濟發展,曹說,以下經驗可以總結一下:

首先,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始終與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緊密相連。

實體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金融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展望未來,這更加引人注目。全球變暖是全球經濟面臨的新挑戰。我們提出2030年碳峰,2060年碳中和,是以綠色金融變得非常重要,因為需要金融參與,無論是節能減排的轉換還是能源結構的轉換。如何支撐低碳經濟将是現代金融的重大挑戰,特别是在"十四五"時期。

其次,反貧困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中國金融業在普惠金融或小額信貸方面貢獻了豐富的經驗。

2019年,曹遠征和陳軍的著作《小額信貸:從排斥到包容》總結了中國扶貧金融的發展曆程。他表示,以資産質押為主的銀行信貸,容易導緻銀行"窮人愛富"。是以,如何為窮人做銀行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事實上,中國的普惠金融在過去十年中發展得非常快。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各種基層金融遍地開花,無論是大銀行還是小農貸集團,都在發揮基層金融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國的電子金融發展非常快。曹德旺指出,這一領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改革40年來建立的良好基礎。

展望"十四五"規劃,中國金融業有四大發展重點

展望"十四五"規劃,曹遠征作出如下判斷:

首先,中國金融業面臨的全球化挑戰更為嚴峻。

中國經濟從商品和要素流動的開放轉變為規則等制度的開放,利率迅速市場化,人民币匯率迅速自由化,人民币加速國際化,這也使中國的宏觀環境更加國際化。

随着金融業的自由化,中國的金融市場也将是一個全球金融市場,中國金融機構與全球金融機構競争,是以對金融業的管理能力、産品創新能力和競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中國不再是内湖而是公海,尤其是上海真正成為以人民币為核心的國際金融中心,成為各國金融機構共同競争的國際市場,對中國金融機構鍛煉遊泳能力、提高遊泳水準将大有裨益。

其次,随着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人的平均收入一直在增加。未來15年,中等收入群體将從今天的4億多人口翻一番,達到9億,這意味着中國的金融業将加強其個人金融服務。

中等收入群體将成為金融業最大的客戶群體,而中等收入群體不僅需要存款貸款,還需要金融服務。是以,以财富管理為主線,将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新動能。此外,随着中等收入人口的增長,人們變得更加國際化,财富管理不僅在國内配置設定,而且向國際配置設定,這具有全球資産配置需求。那麼,金融機構在管理個人财富時,也必須具備全球配置的能力。

目前,各大銀行都成立了金融子公司,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将迎來相當大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銀行業的個人金融業務也需要與國際接軌。這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第三,中等收入人口的增加不僅來自工薪階層,也來自小企業的發展和自營職業群體的增長。

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小微企業、個體商戶的普惠金融,需要有更強的滲透力,才能提供更深入的服務。

中國口量如此之大,金融需要真正基層,這不僅需要大銀行來做,還需要大量其他金融實體參與創新更多的産品。基于這一觀點,處理創新活動與監管之間的關系,為微型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将變得非常重要。是以,監管創新将是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一個全球性挑戰。

第四,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最重要的國家之一,是以加強國際宏觀經濟協調變得越來越重要。

隻有通過協調,才能穩定國際環境和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加強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是中國金融業的新使命。

曹總總結說,這四個方面将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重點,但核心仍然是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結合,這是根本目的。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