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作者:老易说史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听说过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基本上知道它的主要大致意思。就是把皇帝拽在自己手里,然后到处发号施令,谁要是不服、不听话,就打谁,而且打得十分名正言顺。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政治转折点,之前由于出身和实力上的限制,他一直都被老大哥袁绍稳压一头,发展实力和扩大影响力都比较受限制。直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他才算是正式起飞了,因为有了皇帝这张王牌在手里,他才是中央朝廷的代言人,说话相当好使,品牌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吸引了很多资本和流量。

但是,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字面上的理解,真实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如果真这么简单,为什么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用不好它?而袁绍甚至根本不屑于用它呢?可见,它的背后其实是很有讲究的。

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正内涵到底是什么呢?也许,通过曹操的理解和运用,我们能够一窥究竟,把握住其中的奥妙。

奉迎天子之前的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大家别看曹操有个当过太尉的好爹,后来还干出了那么大的成就,其实他这一辈子是挺不容易的,尤其是他的前半生,基本上是活在被鄙视的阴影中的。谁鄙视他呢?士族集团;为什么鄙视他呢?因为他是宦官后代。这特么是阶级矛盾,跟你曹操家有权有势关系不大。今天不也有很多大学生看不起那些暴发户?

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曹操又是极其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无怨无悔、不停为他擦屁股的老爹,有一个愿意带他玩的士族带头大哥袁绍。这两个人有多重要,混过圈子的朋友都知道,袁绍相当于是他入圈的介绍人或领路人,而他爹则是全力承担了曹操入圈的一切代价和成本。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曹操其实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就明白了,有权有钱其实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就能过上一种体面的、被人认可的生活。他想做一个成功的人,还要是一个体面的成功人士,所以他必须想方设法混进士族圈子。不惜一切代价要消除士族集团对他的成见,得到他们的认可。

他小时候跟着袁绍把洛阳城搞得鸡飞狗跳,后来入仕后又杖杀了宦官蹇硕的叔叔、为党锢之祸的受害者击鼓鸣冤、在济南废除淫祀挡了宦官集团的敛财之道,其实全是在讨好士族集团。

那么,曹操几十年如一日地讨好士族集团究竟有用吗?用,肯定是有用的,比如曹操举孝廉就是司马懿的老爷子司马防给他操办的。但要说有什么很大的作用,那也未必,阶级壁垒没有这么容易消除的。比如那位给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评价的士族大咖许劭一开始就不太待见曹操,不愿意给他任何批语。

尤其是他的知心大哥袁绍,一直对他是若即若离,把他当成是一个工具人在搞,无时无刻不在利用和压榨他的剩余价值,经常给他挖坑。比如群雄讨董时让他单枪匹马往前冲,曹操被打光了家底子,他连一点象征性的安慰和支持都没有;又比如安排他去杀张邈和王匡,都是在给曹操泼政治、外交脏水;还比如提前在他身边安插各种间谍、兖州之战时趁火打劫想要曹操献出家眷当人质等等。这些都说明袁绍压根就没把曹操当自己人看过。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好在曹操终究是一个有大福报的人,一路跌跌撞撞,总算是在乱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其中之艰辛和险恶,不言而喻。这里也奉劝所有在打拼事业的朋友,千万不要把成功想得太简单了,成功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像曹操一样承受得住各种试错成本。

曹操在兖州完成了自己人生和事业的一次质的飞跃和蜕变,主要是得到了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士族的支持,还有就是收编了三十万青州黄巾军。这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完善了他的创业班底,不然就算曹操再雄才伟略,没有荀彧那样的管理团队帮他去处理内政、资源、管理、战略等各种问题,他也是成不了大事的。第二个就是让他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嫡系武装,这才是在乱世的立足之本,不然曹操顶多也就是活成刘表那样的地方诸侯,看起来老板做得挺大,但是公司的核心资源他调动不了。

但即便是这样,得了兖州之后的曹操在势力上的拓展空间也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兖州是四战之地,北方的老大哥袁绍已渐成吞并天下之势,南面的荆州刘表早早和袁绍结盟了。东面的青州已经被袁绍和公孙瓒瓜分了,徐州虽然被自己打残了,但是他也没来得及夹上一块肉就因后院起火赶回兖州了,西面的豫州、司隶也早已被祸祸得不成样子了,基本上就是土匪窝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尤其是曹操在徐州屠城一事,再加上还有很多人对他“宦官之后”的身份耿耿于怀,士族集团对他的支持和认可越来越淡薄。按照正常的趋势发展下去,曹操迟早是会被袁绍给吞并的。

而给曹操逆天改命的正是他公元196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件事,至于这件事为什么威力这么大,咱们后面再慢慢来分析。

总而言之,奉迎天子之前的曹操其实是遇到了事业发展的瓶颈了,看似也混得风生水起的,但实际上有点后继无力了,而且还迟早要面对来自老大哥袁绍的巨大压力。

曹操是如何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汉献帝东归的消息一经传出之后,关东势力集团开始各自沸腾了,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把皇帝接到自己家里供起来,利用皇帝的旗号给自己站台,政治优势绝对能够提升一大截。

但是,想吃肉的很多,能吃肉的其实并不多,当时有想法和有实力的势力集团主要有两个,而且还是恩怨纠葛极深的兄弟组,一个是大哥袁绍,一个是小弟曹操。他们两个其实早在191年、192年的时候就有人给他们提出了类似于“迎大驾以令天下”、“奉天子以令不臣”等类似的政治主张。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这次袁绍的谋臣沮授再次重申了他当你的主张,对袁绍说:“应该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正版出处。可是,袁绍因为跟皇室恩怨太深,其本身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高门望族出身,实力上也是暂时冠绝天下,所以根本没有太强的意愿要采用这一阳谋,再加上内部意见不统一,于是便将这事给冷处理了。

而曹操的得力助手荀彧自然也看准了这次机遇,作为颍川顶级士族代表,对于汉献帝这个身份和大汉这个四百年品牌背后究竟还有多大的力量,他清楚得很,他赶紧劝说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

这里插一句,从上述不同版本的措辞来看,其实还是有细微区别的,沮授是以袁绍为本位的,荀彧是以大汉为本位的,个中情怀上的差别大家自行去体会。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曹操对于“吾之子房”荀彧确实像汉高祖刘备对待张良一样,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于他的一些建议和决策,基本上是言听计从的。而且荀彧劝他的理由的很充分。如果后来荀彧不是以身殉国了,曹操和荀彧大概率能成为另一段“君臣相宜”的千古佳话。

荀彧劝说曹操迎天子的理由是什么呢?第一点就是举了“晋文公迎周襄王和汉高祖为楚怀王发丧”两个例子,说这是收买人心的创举;第二点就给曹操戴高帽子,说曹操一直心系汉室,过去是因为能力有限、分身无暇,所以才没有做这件大好事。现在条件成熟了,您不能舍弃机会了。言下之意,曹操一直是个好人,但凡有做好事的机会,是不会放弃的。第三就是反面论证,如果这件事被别人抢先干了,曹操就没机会了。

为什么老说千古荀文若?大家看看他劝说曹操做决策的每一次劝辞,是不是都这么严丝合缝,又好听又通透?先举例说明有什么好处,然后夸赞领导让领导消除抵触心理,最后在客观地阐述不这么做的损失。多么合格的谋臣呀。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曹操是个聪明人,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得失,况且荀彧都这么说了,那就赶紧办呗。

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荀彧对曹操的劝谏呢?因为每一个人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有些事情,如果自己的见识和见解没到位,是理解不透的,不一定会理解错,但可能会很模糊犹豫,有点一知半解的味道。比如曹操对于奉迎天子一事,其实态度上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不彻底和坚决。他之前受了毛玠的提示,一直也在主动向汉献帝和中央朝廷示好,但也仅限于送些礼物、勤于汇报等表面功夫,这一方面是汉献帝当时远在长安,条件不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操对这事并没有重视到要全力以赴的程度。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现在,汉献帝东归到了洛阳,荀彧与其说是在劝他做选择,不如说是在逼他做决定。尤其是上述的第三点理由,是不是满满的“别墨迹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的味道?为什么毛玠等人只能劝曹操,而荀彧则可以直接“逼”曹操呢?分量不一样吧了。荀彧在曹操心目之中是啥分量?金牌合伙人的分量,证据如下: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

引用的这两句话什么意思?曹操不在的时候,军事、国事全是荀彧说了算。荀彧在人事任免上也基本拥有了拍板权,他推荐的人、拟定的意见,曹操只管签字同意就行了。

还是那句老话,曹操这一辈子得到了荀彧,跟刘邦得到张良、萧何一样,赚大发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最终,曹操在荀彧的催促下,果断出击,再加上袁绍袁大哥那边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跟他抢(因为汉献帝曾经经过他的地盘,他要抢简直太轻松了),成功接到了流浪了一年多的汉献帝,然后迁都许昌。

需要向大家解释的是,其实曹操迎接汉献帝的过程还是比较艰难的,毕竟人家身边还有几个军阀在那里看着的。这个过程之所以能够顺利,还是要感谢一个叫董昭的人,是他在中间穿针引线、谋篇布局,确保了曹操完成了这一重要的战略计划。

把汉献帝迎到许昌后,曹操用精兵七百围守宫阙把汉献帝控制软禁了起来,美其名曰要对汉献帝的安全负责。然后,自己给自己盖章下了一道任命书,由他来当大汉的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曹操可爱不?)同时,为了安抚那个他一直比较忌惮的大哥袁绍,他派人给袁绍送去了太尉的任命书。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结果,曹操这一番表演让袁绍心里很受伤,看把这小子能得,他当大将军,我当太尉?我用得着他来给封官?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吧,要不是我一直照着他,他都不知道死多少回了,先还在我面前嘚瑟,跟我玩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套?

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

曹操心里会服吗?肯定不会!老子好不容易逮到个小皇帝,结果你袁大哥却告诉我小皇帝在你那里不好使,这不是欺负人吗?但在绝对实力面前,欺负人就欺负人,没有理由可讲。

曹操感觉自己现在还不能得罪袁大哥,然后赶紧认怂,把大将军让给了袁绍,自己做了三公中最低一级的司空,行车骑将军。这样一来,总算避免了曹操和袁绍这对绝代双骄之间直接翻脸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随后,曹操又把持了尚书台,把汉献帝从长安带回来的原尚书班子中所有不是自己人的全部被干掉了。荀彧当上了尚书令,名正言顺地主持一切政务工作。荀彧的侄子荀攸也入了尚书,颖川名士钟繇成为了侍中尚书仆射。尚书台被颍川人彻底承包。

诛羽林郎候折、尚书冯硕、侍中台崇,讨有罪也

公司全面升级后,便开始招商引资了,引啥资源?自然是人才资源,一直在人才方面捉襟见肘的曹老板,慢慢要开始打最富裕的仗了,荀攸、钟繇、郭嘉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投靠曹操的。要知道,他们中间很多人之前还在别处混日子过呢,比如荀攸、杜袭、赵俨等都在刘表那当客座教授。

到了此时此刻,大家或许能明白“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曹操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了,那就是一些原本处于游离和观望状态的士族人员突然发现了方向,纷纷来投。没有这些人才的投靠,曹操大概率是打不赢三年后那场旷世之战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逻辑分析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阳谋,它有肉眼可见的好处,也有后患无穷的坏处。比如曹操因它而吸引了大量人力资源,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但曹操也因它而背上了千古骂名,很多人说他是窃国之贼,是不忠之臣。

上述的正反双方其实都没有错,道德主义和实用主义很多时候就是矛盾的。

站在当时的客观环境来说,其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对于汉献帝来说,这么多年来,他那个皇帝之实其实早已经丢掉了,就连皇帝之名也是十分虚幻的了,有时候甚至连吃的、喝的都无法保证了,到了曹操这里当傀儡,至少在物质上和安全上有了起码的保证,甚至在名义、尊严上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而且曹操的儿子曹丕还给他做了最妥善的安置。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其次对于曹操来说,这是他在乱世迅速崛起的政治资本。以前他可以慢慢打下块很大的地盘,但更多时候是没人承认他的政治地位的,有了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后,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对于很多诸侯和军阀来说,站在你曹操的对立面和站在汉献帝的对立面是两回事,选择跟随你曹操和名义上选择跟随汉献帝,也是两回事。以前很多人都可以在政治上怼一下曹操,说他以武乱国,说他有不臣之心,这都没错。但是把汉献帝拽在手里,情况便反转了,曹操可以任意在政治上打压其他人了。

最后对于荀彧这样的治国大才来讲,他们终于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了。有人会很诧异,不是一直说荀彧是忠于汉室的士族大咖吗?他为什么要和曹操架空颠沛流离的汉献帝?其实忠臣不是傻子,把汉献帝软禁控制在这个时代并非是不忠的体现。权力这玩意只有掌握在靠谱的人手里,才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最靠谱的忠诚。当时,汉献帝的权威和尊严尽失,他根本就不再可能重塑皇权的威严了。唯有曹操这样的枭雄和自己的辅佐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汉室国祚的生存,唯有活下去才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那么,看上去如此美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难道真的这么好使吗?大汉朝廷不相当于一个空壳公司了吗?它的品牌效应还能有这么大吗?这些其实才是真正的好问题,比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袁绍、刘表、孙权等诸侯就压根没有用,人家还可以反过来讥讽你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你曹操是大不敬,居然挟持了皇上,人人得而诛之。

所以,这就牵涉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应用范围问题,也就是它对什么人才起作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举个例子吧,规矩对于什么样的人才有用?是不是愿意守规矩的人?是不是不敢不守规矩的人?是不是不想守规矩但又没有实力反抗的人?是不是那些不老实但又想寻求规矩的保护的人?简而言之,规矩其实对于那些有实力且早已想破坏它的人是没有半点作用的。

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令谁呢?袁绍、刘备等天下枭雄谁买你的账呢?老子拼死拼活在乱世拼命拼出来的一点家业,结果你打着皇帝名义要我们充公,我们就充公?开玩笑吧!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和“挟天子以令不臣”在表面逻辑上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人家都成诸侯了,都想不臣了,你令个毛线?没人会鸟你的。汉献帝的号令能起到真正作用的群体其实是非顶级的士族集团。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公司的名头和品牌其实只有对公司还有幻想的人起作用。

那为什么只有那些非顶级士族集团还对汉室、对汉献帝有幻想呢?因为顶级士族早已在乱世另起炉灶,混成割据一方的诸侯或者军阀了。只有那些非顶级士族由于社会动乱打破了他们稳定的利益链条,他们需要一个平台和方向来再度崛起。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老牌公司即将破产,谁最关心公司的命运?是那些随时可以跳槽、衣食无忧的高管吗?是那些从来没捞到实惠的底层工人吗?一定会是那些既捞到了好处又找不到更好出路的不上不下的人。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那些非顶级士族因为战乱,他们的人脉关系变得支离破碎了,很难去维护以前的利益渠道了。比如之前的官官相卫就靠不住了,明天谁当老大你都不知道,你能指望谁来保护你?

这些非顶级士族除了去积极拥抱那些势大的诸侯和军阀外,能有什么好的出路吗?那么,都是找对象,为什么不找个名声好点的呢?这就是士族集团因为汉献帝而投靠曹操的真实逻辑。

拥有汉献帝的曹操集团是当时争霸天下这个行业内品牌最响、名声最争的一支队伍,尽管实力不是最强,依然会对很多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产生极强的吸引力。

人,都是有一定的选择综合症的,在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或者没有选择的前提下,大多数人会不自觉地相信品牌效应。到曹操那上班的人,至少可以说他不仅仅是给曹老板干活,而是在为大汉尽忠。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其实它牵扯到很复杂的人性

总而言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阳谋其实是有利有弊的。万事万物的利弊只有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但对于袁绍来说,却不一定。比如袁绍要是奉迎了汉献帝,他要想自创品牌就必须要背上千古骂名,但是他不奉迎汉献帝,他完全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去剿灭曹操。这需要大家理性去看待。

而且,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的生效逻辑的,它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某种正面和负面作用的,恰如数学解题一样,都是要依托既定的已知条件的。

借此一文,絮絮叨叨,惟愿朋友们都能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做一个更加通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