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访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德尔塔毒株来势汹汹,中国疫苗如何应对?

作者:环球人物杂志
专访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德尔塔毒株来势汹汹,中国疫苗如何应对?

2021年7月12日,杨晓明在北京接受了本杂志的专访。(记者 侯新英/照片)

杨晓明说,实验和真实世界数据显示,现有的灭活疫苗对Delta毒株仍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公众仍需"接管"现已批准使用的疫苗,以降低自身风险和病毒在整个社会中传播的风险。

|作者:冯群星

7月底以来,国外输入相关病例多,全国疫情呈现多点和局部疫情。引发此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最近在广东造成严重破坏的更具传染性的"三角洲"菌株。

世界正在接种疫苗,为什么疫情仍在重演?本土疫苗对Delta菌株有效吗?《环球人报》记者采访了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这是中国首款即将推出的新型冠病毒疫苗。

杨晓明告诉记者,实验和真实世界数据显示,现有的灭活疫苗对Delta毒株仍然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对于已经批准使用的疫苗,公众仍需"接管",唯一是为了降低自身风险和病毒通过整个社会传播的风险。此外,专门针对Delta等突变菌株的新型灭活疫苗也在开发中,进展顺利。

专访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德尔塔毒株来势汹汹,中国疫苗如何应对?

"我们不是正确的老鼠,我们希望别人成为吗?"

简单地说,灭活疫苗就是要"杀死"病毒,但保留其免疫原性,"死"病毒进入人体,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反应,让人产生抗体。

在疫苗研究和开发中有一种说法,"20年内20亿美元"。疫苗从开发到上市至少需要8到10年的时间。但在新爆发的冠状动脉肺炎中,这种常规被打破了。以中国生物学为例,从科研开始到有条件上市的批准,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这种"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太多的汗水。杨晓明向《环球报》回忆说,当时最大的挑战是"睡不到10个小时"。从技术路线,到动物样品是否按时食用,疫苗研发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他都应该密切关注。

杨晓明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纪念奖杯。下部木底写着"抗疫先锋与试药",上部的玻璃框上镶嵌着他的采血照片:导管里的血在流淌,杨晓明对着镜头微笑,右手比作一个代表胜利的"V"字。

专访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德尔塔毒株来势汹汹,中国疫苗如何应对?

灭活后,杨晓明应定期抽血进行抗体检测。图为2020年4月,杨晓明正在采血。

2020年3月,在启动灭活疫苗I期和II期临床试验之前,杨晓明作为中国生物学的第一位志愿者接种了疫苗。"我们自己研制了疫苗,他们不敢接种疫苗,别人怎么敢放心接种疫苗?"我们没有正确对待老鼠,我们希望别人这样做吗?"

志愿者定期收集血液以记录抗体数据。接种疫苗前一天采血1管,第三天、第七天、第14天采血5管目前,杨晓明已经取了近70管血,每个月还得取血1管。"没关系,我很厚,很容易恢复。他笑着说。

2020年6月,灭活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被转移到包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内的几个国家。语言、生活方式、监管规则、社会道德甚至工作时间因国家而异,杨晓明每天都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会面,时差:北京时间白天是中国,阿联酋在半夜,秘鲁和阿根廷在半夜。

2020年12月,阿联酋发布了灭活疫苗III期临床试验数据,并批准了其注册。资料显示,疫苗保护效果为86%,有99%的中和抗体血清转化率,可有效预防中重度危重感染。12月30日,该疫苗获准在中国销售,成为首款在中国上市的新型冠病毒疫苗。

专访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德尔塔毒株来势汹汹,中国疫苗如何应对?

"实际上,平台和技术已经受到攻击七八年了"

在与时间赛跑以领导团队的研发的同时,杨晓明也在计划量产事宜。"病毒筛查、病毒灭活、抗原纯化、细胞培养、疫苗制剂,其实我们的灭活疫苗平台和技术经过七八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

杨晓明告诉记者,疫情爆发前,中国生物体已经建立了新的灭活疫苗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生产的不是传统的灭活疫苗,而是"新型病毒灭活疫苗"。

各种技术突破是中国能够"加强"灭活疫苗的重要原因。例如,在细胞培养的情况下,新工艺大大提高了细胞产量。"就像袁隆平先生种水稻一样,别人家里有500斤,而我们的灭活疫苗就像能够'长出1万斤'。否则,如何制造出十亿和八千亿疫苗?"

基于从CDC病毒病防控所分离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株,中国生物生命借用其生物安全防护等级III级(以下简称P3)实验室作为研发基地。双方共同开发了高滴度、遗传稳定性和免疫原性好的病毒株,可用于疫苗生产。

病毒灭活也有一个技术门槛。失活不到位,对人体会引起疾病;为了恰到好处地"杀死"病毒,中国生物研发团队设计了"一步法",首次采用灭活评价方法,同时通过"一步柱断层扫描"大规模病毒抗原纯化工程技术,综合工艺效率提高了125%。

然而,一切都准备好了,欠股东风:新冠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毒泄漏可造成生物安全事故。因此,疫苗生产正在P3车间进行。2020年1月,在疫苗研发开始后不久,杨晓明通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选择一个车间,改建为P3车间。时任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的王辉很快选择车间发出请求:"你想立即把原来的东西去掉吗?杨晓明道:"等一下。"

这一天,杨晓明将被用来说服中国生物的决策团队。建一个车间至少投资10亿元,反对的不小:中国生物是疫苗研发的"国家队",花纳税人的钱,如果研发不成功,投资水漂流,谁负责?

疫情紧急,杨晓明出台军令:"我负责!"疫苗真正起作用并阻止病毒传播只是时间问题,有必要大规模生产,"他说。最终,中国生物董事会、党委、国家主席办公室同意投资20亿元用于疫苗研发和生产。杨晓明立刻向王辉发出指令:拆解!

第二天,杨晓明向王辉询问了自己的进展。"你把它拆下来了吗?""它已被撤下。"好快!""我不能让你有时间后悔。王辉说,两人都笑了,同一个声音:"破壶沉船!"

专访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德尔塔毒株来势汹汹,中国疫苗如何应对?

2020年5月29日,杨晓明(左一)和国家药业集团董事长刘景轩(左二)视察在建P3生产车间。

随着P3车间的不断建设,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0亿剂。杨晓明及其团队还与相关部门合作,为中国首个疫苗生物安全生产设施编制了标准和生物安全体系文件。

专访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德尔塔毒株来势汹汹,中国疫苗如何应对?

"做科研,什么时候赶上"

杨晓明自1986年被分配到原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以来,从事疫苗研究已有35年。百日咳的背后,白喉、破伤风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在"80后"和"90后"的童年记忆中都有他的发现。

为什么走上疫苗研究的道路?杨晓明笑道:"原因不'高'。他的第一个志愿者是在高考中担任飞行员,但他错误地学习了临床医学。后来,他被分配到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在那里他开始研究免疫学和疫苗。

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杨晓明主要从事新一代破白疫苗的研发。白白破疫苗于1978年被列入我国免疫方案,但老一代疫苗毒副作用高,70%以上的接种人员会产生发热、发红等副反应,公众的接种意愿不高,影响了国家免疫方案的实施。

这期间还有一段插曲:有一天下班回家,杨晓明发现女儿的小胳膊肿到了拳头那么大。"我问我的妻子,婴儿是被蚊子叮咬的吗?这个袋子好大,估计不是蚊子叮咬,它必须是三只蚊子。结果,我的妻子说,这个孩子今天接种了一百零一百美元的疫苗。杨晓明回忆道。

"那种疫苗是我们制造的。女儿接种疫苗的经历进一步激发了杨晓明抗击疾病的决心。1986年,他被派往日本进行短期研究,结合他的研究,最后在三年后破解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制出中国第一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这反过来又使疫苗的副作用降低了10到20倍。

后来,经过十多年,他与国际运行建立了联合疫苗技术体系。接种率提高后,我国三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并长期保持低发病率。

脊髓灰质炎也是一种传染病,曾经在中国流行,现在几乎灭绝。杨晓明告诉《环球人报》,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大规模生产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的问题,其中一些需要进口。

"在我们开发灭活脊灰疫苗之前,一种进口疫苗的成本是400元人民币。当我们开始做临床试验时,外国公司将其价格提高到200元。我们研发成功后,大量投放市场,国内疫苗定价35元,国外企业调整为38.9元,但我们也基本不需要他们的疫苗。杨晓明向《环球人报》记者回忆道。

"你看,这真的是关于挨打。当你不这样做时,它的价格就会上涨。当你这样做时,它的价格会下降。做科研,什么时候赶上,一定不能落后。"

现在,杨说,中国的IPV不仅可以满足主要的国内需求,还可以出口到全球。

专访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德尔塔毒株来势汹汹,中国疫苗如何应对?

"中国的优势确保疫苗研发的成功"

回顾过去35年的科研经历,杨晓明有很多感受。他说他是一条干线,爱情一线,一件事决定做上"一不可做"。幸运的是,他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的时代,经历了中国疫苗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以前,我们生产像豆腐一样的疫苗,它是锅碗瓢盆,叮当声。有时候技术思想有,仪器、设备是东西方缺乏的,很难推下去。"

杨晓明还记得,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实验室的摇床坏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换了,在轮班接力手抖动,连续摇晃了48小时。

1996年,杨晓明应邀赴美做六年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一次做实验,我告诉老板研究思路,一周内把所有的实验用品都到位,我用3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好。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每天在美国,杨晓明都尽可能多地去看,了解更多。他下定决心要把疫苗技术做好,并把它带回中国。正是这段经历促使他对中国生物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更重要的背景是,中国已经形成了"集中精力做大事"的制度优势。

"这是中国的强项,保证了疫苗开发的成功和速度。杨晓明说,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疫苗研发,只要研发团队提出需求,"国家就要充分满意"。

他承认,中国的疫苗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现在正在从"运行"过渡到"领先"。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差距,但开发新型冠病毒疫苗是中国超越的百年一遇机遇。

目前,我国新冠灭活疫苗是全球抗疫检测中的"优秀学生"。

今年2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近90%的科学家认为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将长期与人类共存。未来的疫情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如何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接种以及病毒如何进化。世界上有几个国家现在正在调整其战略。目前,国际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战略已从"预防感染"转变为"预防重病和死亡"。

"根据我们的研究数据,疫苗的有效性仍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多种变体的要求。杨晓明谈起两组数据——

在实验室中,通过交叉中和接种了新冠灭活中国生物疫苗的人的血清,并与几种新的冠病毒变体进行交叉中和实验,发现新的中国生物冠疫苗可以交叉中和四种典型菌株,包括Delta菌株。

7月20日,斯里兰卡一家研究机构发布的一项关于中国生物疫苗有效性的真实世界保护研究表明,与早期在中国发现的新型冠病毒株相比,当前δ变异体的抗体中和和活性降低了约1.38倍(32%)。 这意味着在两次注射灭活疫苗后,现在流行的Delta菌株的保护率仍为68%。

他说,下一步是继续提高人们接种疫苗的意愿。"如果不接种疫苗,接种疫苗的风险肯定会更高,接种疫苗可以显着降低感染和严重疾病的风险。中国的疫苗是安全的,所以要及时告诉公众有关数据和进展的信息。科学问题仍然需要科学的答案。"

5月,中国生物灭活疫苗成为首个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认证批准的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迄今为止,该疫苗已在全球87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被批准紧急使用或市场准入,覆盖196个国家,并跑出中国抗击新冠疫情。

杨晓明说,中国生物正在努力实现"将中国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宣言,为中国促进疫苗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令杨晓明惊讶的是,今年,应届毕业生申请中国的毕业生比往年增加了10倍以上。"人类与新型冠状病毒之间的战斗尚未结束,与疾病的斗争是漫长的。我们非常渴望大家加入我们,为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中国的疫苗之旅,也是星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