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访马骏:有效的碳定价需要金融充分介入

作者:财经杂志
专访马骏:有效的碳定价需要金融充分介入

选择它

应建立"模块化"的可持续公开制度,逐步落实强制公开要求。碳价的关键是要明确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增加碳市场的流动性,建立长期碳价曲线

温|张伟

编辑|袁曼

绿色金融和碳市场是各行业碳中和规划启动和近期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背景下的两个热门话题。近日,财经记者就一系列相关话题,专访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马军博士。

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的讲话中宣布了中国到2030年实现碳峰值和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马云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表示,与"双碳"目标的要求相比,中国目前的绿色金融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马骏认为,未来需要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出台强制性要求,对环境信息公开,强化激励机制,开发更多碳联动金融产品等突破口。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网上交易。关于碳市场的发展,马先生表示,除了在碳市场的数千家公司中分配碳配额外,碳市场更重要的功能应该是指导数千万中国企业的行为,鼓励他们加大对低碳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投资。

绿色金融与信息披露

《财经》记者:2016年8月,包括国民银行在内的7个部委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马骏: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以来,中国在绿色金融标准、激励机制、公开要求、产品体系、地方试点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中国的绿色信贷是世界上最大的,其绿色债券的余额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绿色基金已经超过700个。中国发起并积极参与的一系列国际合作机制,包括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后更名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绿色网络、可持续金融合作国际平台和"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在建立国际共识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的讲话中宣布了中国到2030年实现碳峰值和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但与这一目标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绿色金融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目前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碳中和目标并不完全匹配,包括绿色信贷标准、绿色产业目录等部分对绿色项目的定义并不排斥化石能源相关的高碳项目。

其次,环境信息公开水平不符合碳中和的要求。中国尚未强制要求披露大多数公司的碳排放和碳足迹信息。大多数金融机构缺乏收集、计算和评估碳排放和碳足迹信息的能力,有关棕色/高碳资产的信息尚未披露。

三是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绿色项目打折、担保等机制刺激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积极性和覆盖面仍然不足,其机制设计也缺乏投资的碳足迹或资产评价标准。

第四,气候转型风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足。金融监管机构和大多数金融机构尚未系统地建立气候风险分析能力,也没有对金融机构进行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提出具体要求。

第五,绿色金融产品没有完全适应碳中和的需要。投资者ESG产品的多元化和流动性仍与发达市场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绿色金融产品尚未与碳足迹挂钩。

第六,碳市场和碳金融产品在财政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非常有限,碳市场开放度还很低。

财经:环境信息公开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环境信息公开的重点在哪里?此外,中国应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环境信息公开监管?

马骏:环境信息公开的重点是标准建设和强制公开制度。2017年,《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分工计划明确,中国应逐步建立覆盖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的强制性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完全到位。

未来,中国需要建立覆盖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强制性环境公开制度,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在原则上与这些标准保持一致。在国际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正准备启动国际可持续性准则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制定可持续披露的国际标准。该标准将从披露气候相关信息开始,并将逐步扩展到涵盖其他可持续相关信息。我估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披露标准将涵盖比"环境信息"更广泛的"环境信息",包括环境和气候信息,以及有关自然、生物多样性、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信息。

在我看来,一个更理想的可持续披露标准体系需要以下基本要素:

首先,逐步走向强制性。各国的经验表明,长期停留自愿披露是无效的,不能有效地提高透明度。

二是明确披露内容。披露应包括有关公司治理、战略、目标、政策、流程、产品创新等的信息,对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因素产生重大影响(正面或负面)的公司活动,以及可能对企业未来估值产生重大影响的非财务因素。有关公司某些活动的信息,包括有关能源消耗,碳排放和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信息,需要定量披露。

三是构建模块化公开制度("积木式"办法),包括基准(最低)公开要求和若干高于基准要求的模块,适合大型企业或特色行业。该系统是标准化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应不同市场,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的特殊情况。

第四,监管机构应积极组织试点项目,提供能力建设服务,支持金融科技支持的披露工具和公共数据库的开发,以降低披露的成本和难度。

财经:在"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体系应该如何完善?

马骏:我建议从以下方面逐步完善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一是修订绿色金融标准,包括将清洁煤等高碳项目从绿色信贷和绿色产业目录中移除,二是监管部门应明确界定棕色资产的范围,要求金融机构计算和披露棕色资产的敞口和主要资产的碳足迹;第三,围绕碳中和目标建立更强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 包括建立更大的绿色再融资机制,降低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增加棕色资产的风险权重 第四,监管机构应建立环境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和情景风险框架,在金融机构内部逐步推广,并在几年内过渡到强制性要求。

碳价格如何在引导投资中发挥主导作用

财经:全国碳市场7月发布。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特别是碳价格应该如何引导投资?

马骏:2021年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线上交易,首批2000多家企业进入电力行业,覆盖碳排放量约40亿吨。在碳市场覆盖的排放控制企业范围内,碳交易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作用,引导这些企业积极减排。

然而,除了引导控制和排放控制企业之外,碳市场更重要的功能应该是提供长期的市场信号,引导数千万中国企业的行为发生变化,并鼓励他们开展更多的低碳投资等活动。

未来,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企业,都将把碳价格纳入决策模型,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未来的高碳价格将意味着高碳企业将面临高成本和低利润的风险,投资者将更倾向于在高碳项目上投资更少,而不是在低碳项目上投资。如果碳价保持低位,将无法为未来的低碳投资产生激励和指导,也无法抑制高碳投资。

财经:如何建立有效的碳定价机制?

马骏:碳价要引导社会低碳投资,需要一个有效的定价体系。还有碳衍生品(包括远期、掉期、期货等)的价格,包括中长期碳价格曲线。同时,应充分参与财务工作。只有有了金融的全力干预,碳价才有效,才会有足够多的交易,才能形成有效的定价机制,才能引导数百万、数千万的企业在未来建立低碳投资决策机制。

目前,碳市场设计缺乏金融属性,金融机构尚未参与,因此难以保证有效定价并充分发挥碳价格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如何完善碳市场的监管和运营框架,明确碳市场的财务属性,促进各类碳金融工具和产品的使用。另一方面,还需要防范碳金融产品交易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此外,应解决碳配额的决策机制,使其与碳中和目标相匹配,以避免碳价格因配额太宽松而过低。我们还应该研究碳价格稳定机制,以防止价格因宏观经济和其他原因而崩溃。

金融科技的作用

财经: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最突出、最成功的应用有哪些?市场更集中的气候识别风险能否通过金融科技得到解决?

马骏:为了实现碳中和,中国在未来30年内将需要数百万元人民币的绿色投资。过去,中国对绿色金融的主要关注点是支持更容易识别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然而,未来绿色金融企业,必须支持绿色微、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建筑,在碳足迹的基础上衡量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

这些主题、项目和产品的绿色识别是困难的。这需要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赋能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为农业、消费者、建筑和微型企业等行业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如金融科技可以更有效地识别绿色资产、项目、产品和服务,收集环境效益数据,进行溯源、处理和分析,支持绿色资产交易平台。此外,金融科技还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工具和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包括低碳资产识别、转化风险量化、碳资产信息披露等。

(作者为《财经》记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