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一个现代化问题,而后一个国家的农村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终极问题"。在农村现代化问题上,在学术史上形成了要素结构变化理论、人地关系中心论、制度结构互动理论三大认知范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制度存量",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具体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要理解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政治经济逻辑,就必须在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农村现代化的一般逻辑、门阶条件和政治经济制约因素。
传统村落的现代改造通常遵循以下逻辑顺序:
1.工业化的起源和传播。由于劳动分工同质化和市场狭窄等制约因素,大多数村庄实际上无法独立启动现代化进程。农村现代化只有通过在工业化开始后将现代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引入传统村庄才能实现。因此,决定一个国家农村现代化能否实现、步伐快慢的不是传统农村的基本条件,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
2. 农业革命与农业现代化。世界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农业革命:18世纪英国的古典农业革命、20世纪中叶的"绿色革命"、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革命。我国农业产业革命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农村改革后的投入增加和制度创新带来的农业爆发式增长;二是本世纪以来粮食消费革命带动的传统土地密集型农业向资本密集型农业的转变,黄宗志称之为"隐蔽的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最终应该导致农业的现代化,或者简单地说是"农业工业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化问题,而是要实现国民经济中的一系列基本生产功能,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结合,不断突破由低级向高层次的转变。
3.城乡转型的发展经济学过程。在理想条件下,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城乡互动的螺旋式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结构转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现代因素引入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规模同步扩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趋于平衡。
4、分工广,秩序扩张。长期以来,人们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忽视了分工及其延伸秩序对转型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分工在带来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通过超边际渗透,在社会领域形成一个扩大的秩序,从而带来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专业化、专业化。从更深层次上看,农村现代化改造不仅是深化农业分工和现代要素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更是传统小农从依赖关系中逐步形成职业化农村社会的过程。前者可以理解为经济转型,后者可以理解为社会转型,两个转型过程是相互显现和内生的。

摘自《陈明:中国农村现代化政治经济学导论》,《学术月刊》2021年第9期。陈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治理、土地制度和农村改革,著有《土地政治》和《面对中国的种子问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