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本質上是一個現代化問題,而後一個國家的農村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終極問題"。在農村現代化問題上,在學術史上形成了要素結構變化理論、人地關系中心論、制度結構互動理論三大認知範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制度存量",是以在現代化程序中必然會面臨一系列具體的政治和經濟問題。要了解我國農村現代化的政治經濟邏輯,就必須在了解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明确農村現代化的一般邏輯、門階條件和政治經濟制約因素。
傳統村落的現代改造通常遵循以下邏輯順序:
1.工業化的起源和傳播。由于勞動分工同質化和市場狹窄等制約因素,大多數村莊實際上無法獨立啟動現代化程序。農村現代化隻有通過在工業化開始後将現代生産要素和生産方式引入傳統村莊才能實作。是以,決定一個國家農村現代化能否實作、步伐快慢的不是傳統農村的基本條件,而是工業化和城鎮化水準。
2. 農業革命與農業現代化。世界曆史上有過三次大規模的農業革命:18世紀英國的古典農業革命、20世紀中葉的"綠色革命"、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的農業革命。我國農業産業革命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農村改革後的投入增加和制度創新帶來的農業爆發式增長;二是本世紀以來糧食消費革命帶動的傳統土地密集型農業向資本密集型農業的轉變,黃宗志稱之為"隐蔽的農業革命"。農業革命最終應該導緻農業的現代化,或者簡單地說是"農業工業化"。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機械化、資訊化甚至智能化問題,而是要實作國民經濟中的一系列基本生産功能,或者說是生産要素的結合,不斷突破由低級向高層次的轉變。
3.城鄉轉型的發展經濟學過程。在理想條件下,随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城鄉互動的螺旋式發展,最終實作城鄉結構轉型。這一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将現代因素引入農業,農業勞動生産率和生産規模同步擴大;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趨于平衡。
4、分工廣,秩序擴張。長期以來,人們把現代化等同于工業化,忽視了分工及其延伸秩序對轉型過程的影響。事實上,分工在帶來經濟現代化的同時,也通過超邊際滲透,在社會領域形成一個擴大的秩序,進而帶來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的專業化、專業化。從更深層次上看,農村現代化改造不僅是深化農業分工和現代要素不斷更新疊代的過程,更是傳統小農從依賴關系中逐漸形成職業化農村社會的過程。前者可以了解為經濟轉型,後者可以了解為社會轉型,兩個轉型過程是互相顯現和内生的。

摘自《陳明:中國農村現代化政治經濟學導論》,《學術月刊》2021年第9期。陳明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村治理、土地制度和農村改革,著有《土地政治》和《面對中國的種子問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