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作者:小僧乱翻书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纵观中国历史和现在戏剧电视,包拯是唯一一个如此频繁出现在戏剧、电视、舞台中经久不衰的官吏。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戏曲包公形象)

包公的流行,几乎涉及了中国所有的戏剧种类,比如经典的黄梅戏《童年包拯》、豫剧《包青天》、秦腔《包公》、曲剧《包公辞朝》、京剧《探阴山》等等涵盖了包拯的一生,从出生到逝世,从人间到阴间。

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将包拯神话为一个半人半仙的中国超人,专为底层老百姓解决困难、窘境,也是人民期盼的官员形象,所以才经久不衰。

那么到底现实中的包拯和戏剧、电视中的包青天有何差别呢?

一、戏剧神话的包文正

包拯是北宋的名臣,是他所在时代的盛世,社会稳定。因此就注重社会环境的建造,正是这样让公正无私的他更受老百姓的爱戴。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戏曲包公形象)

所以在动荡的元代开始,老百姓将所有的期望与寄托放在了包公的身上,创作了很多的戏曲,并亲切地称他为包文正。

他的形象在戏曲里各种各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黑白分明。如寂静夜色的大黑脸,是勇猛有震慑力的人类象征。眉心如青天白日的白月牙,就像神话人物杨戬的第三只眼,可以看透所有伪装,也能透视阴间。

传说包公白天在阳间断案,夜间还化身为判官在阴间断案。凭着第三只眼,能明察秋毫、刚正不阿、断案如神,让人和鬼都心服口服。

元曲《铡美案》就是包拯不畏强权、刚正不阿、能通阴阳的典型代表。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电视剧包青天形象)

传说宋代有个书生叫陈世美,因为家境贫寒,靠妻子秦香莲浆洗缝补供他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进京赶考高中状元。

面朝的时候隐瞒婚史,又因长得不错,被宋仁宗看上,招为驸马。太后和公主也颇为满意,于是立即举办了婚礼。

可怜了在家乡苦等的秦香莲,因为自然灾害闹饥荒,婆婆生病过世,在听闻陈世美高中后,她料理好婆婆后事,就带着两个孩子进京找陈世美。

可惜此时的陈世美,已经不是当年穷酸的小书生,体会了驸马奢华的生活,面对来找他的妻儿痛下杀手。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秦香莲 剧照)

他让手下去杀死秦香莲母子三人,秦香莲惨遭杀害,她的两个儿子在神仙救助下活了下来。老神仙保留了秦香莲的魂魄不散,陪伴在两个儿子身边。

劫后余生秦香莲的两个儿子,也在老神仙的帮助下发奋读书,好不容易在朝为官,却依然扳不倒陈世美。

此时,秦香莲的魂魄听闻包公的大名,直接找上包公告状。包拯查明事情经过,愤怒难当。无视太后公主的频频施压与阻拦,依然坚定地将陈世美用龙头铡斩头,铡掉了这个世间第一渣男,这就是最经典的铡美案。

那真实历史上真的有这么回事么?太后公主真的能吃哑巴亏?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电视剧包青天形象)

二、历史真实的包公案

宋朝的公主们可都不认识陈世美,史书记载宋朝历代的驸马中也没有这个人。包拯是宋朝人物,而他的故事流传于元朝。

史书记载与陈世美案件有关的官员,可能是清朝的一个叫陈年谷的官员,号世美。

陈世美真实的形象,与流传的天下第一渣男完全不同,他是清朝有名的清官。虽也是出生于贫苦家庭,从小也品学兼优,一直刻苦学习直到成为清朝官员。

家境贫寒的陈世美很能体会贫苦老百姓的生活,因此,在他成为官员后并没有去盲目的扩张自己的势力,而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做自己该做的事。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陈世美 剧照)

陈世美与他的妻子非常恩爱,并不是传说中的秦香莲。只是虽他们小日子过的不错,但在他成为清朝官员后,同乡的书生经常过来打秋风。

一向家境贫苦,当官也没有中饱私囊,没有任何根基的陈世美在不堪重负后,选择与过来打秋风的同乡们断绝往来。这可让自视甚高的同乡们觉得受到了侮辱,如是集体编排起陈世美。

书生吗博学多才,于是将清朝的陈世美与包拯的传说开始融合,再次创作的陈世美火遍清朝的大街小巷,让真实的陈世美比窦娥还冤。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电视剧包青天形象)

历史上的包青天虽然没有办过铡美案,但是他的履历相当丰富。

包拯的父亲是个小知县,因此家族对于包拯也是从小给予厚望,希望他能够超越自己的父亲。从小就开始苦读。

他29岁就高中,但是由于父母年纪大了,他不想远走他乡,因此他在家尽孝十年,直到父母都离世,他孝顺的名声瞬间传遍整个宋朝。

包拯并不是戏曲里严肃可怕,不与人结交的形象。相反他有很多的好朋友,比喻著名的诗人王安石、欧阳修,还有很出名的司马光。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欧阳修 剧照)

他们不仅是朋友,还是很好的革命伙伴。欧阳修曾经举荐包拯做开封府的官员,也是这一年让包拯的名声再次响彻整个宋朝。

包拯在开封府办案的一年,传说由于案件太多,一个月就磨平一个印章。为了方便百姓,他还打开了府衙的后门,让很多穷苦的百姓可以直接诉讼,不用走那么多的程序。走后门一词就出自于包拯在开封府的这一年。

包拯夜以继日的办案,一年时间就让开封府不仅将陈年旧案全部清完,还让开封无案再办,民风好得不得了。之后接替包拯开封府职位的也是欧阳修的人,他们关系很融洽。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电视剧包青天形象)

包拯39岁才走入官途,他的履历很少人能复制,非常漂亮。在职26年升官27次,在当时他最出名的不是办案,而是做御史。

他弹劾的大官不下30位,从皇亲国戚、当朝宰相,在朝官员,只要有做得不到位的,不合理的,就没有人能逃过他的弹劾。因此他还有个很俏皮的名字,被称为“包弹”。其中最出名的弹劾案件是弹劾宋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

他弹劾一个人,不带个人情绪,而是非常公正,可能别人就是弹劾一下,皇帝知道了就可以,但是包拯不是,他要一个处理结果,不然就一直上书、当朝天天弹劾,真是不畏强权。大公无私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包拯 剧照)

他就像是黑暗里的一道光,照入人心。

三、现实生活里的包拯

现实生活里的包拯包大人,其实跟戏剧、电视剧里刻画的形象完全不同。通过专家考古和其后人的描述发现,真实的包大人其实也和普通大众书生一样,是个白白净净的文人。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电视剧包青天形象)

他是书香门第,去户外本身不多,也不需要劳作,因此,生得白净,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官员的形象。

根据史书记载,包大人的乌纱帽比别人的都高,帽翅也比别人的长3寸,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就是因为包拯的身高较矮,在一群大臣里经常被遮挡得看不见,宋仁宗不高兴了,还以为他不来上朝,因此给他特别定制了乌纱帽。

即高又长,还不准人碰到他。并与他保持一定距离,宋仁宗就可以在人群里一眼找到他。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电视剧包青天形象)

当电视剧《包青天》大火的时候,很多人以为他是开封的,其实不是,他的出生地在安徽合肥,现在的包公祠,开封只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在包公祠里,清晰地记载着包拯的生平,任职过的官位和地方。虽然他的履历非常漂亮,但他的官路也并非都是一路顺风。

他的为官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也有因举荐错人被牵连而被贬到贫苦地方,但他保持着初心,最终被召回。

很多人都觉得他很会办案,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很会理财。他虽然为官清正,但是他却对于民生、经济相当有一套自己的办法。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电视剧包青天形象)

在职期间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官员,号计相。他会先了解民生,再针对社会经济做出完整的方案。

本来北宋的赋税很重,老百姓不仅要交税,还要交税到中央的交通费,百姓苦不堪言。包拯了解实情后,就向宋仁宗建议:薄赋税、宽力役、救荒地。为百姓减少了1200多万两的赋税,鼓励老百姓种植、养殖。

当时的北宋要向契丹进贡,边界也不安稳,他也建议宋仁宗,长期进贡是不理想的,应多发展兵力,将边界的土地分给老百姓免费种植和养殖马匹,可以训练民兵,国强民也强。

还帮助宋仁宗修改了钞盐法、茶法、修改经济举措等,一一采纳了他的建议,让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信越来越高,深受百姓的爱戴。

现实中的包拯也并不是无儿无女,他有三个儿子,但他是家里的独子。因此家里的亲戚虽不多却感情好。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安徽包公祠)

在他舅舅狐假虎威,拿他当盾牌牟利的时候,包青天直接按律法公办,严惩亲舅。

还立下严格的家训:后代子孙只要有贪赃枉法的人,一律逐出家门。死后不得葬于祖坟,不听我的话就不是我的子孙。因此,当时很多族人称他为“铁面冰心”。

在包拯生病的时候,宋仁宗将安徽的巢湖赐给他做封地。包拯连连拒绝,他说:“巢湖太大了,给我太浪费,给到百姓才是最好的。”而他只要了合肥的一段护城河,也就是今天的包公祠外的包河。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别再被戏剧电视骗了

(安徽包公祠外的包河)

包拯觉得河流不可卖不可分,又能养鱼、种藕为生,自己的孩子又不多,刚刚好。后来这条河被改名为包河,据说这河里种的藕很脆,个个有节却无丝,百姓都说这是由于包大人的公正才“无私”。

当地的百姓也说这包河很神奇,不管这天有多干、地有多旱,包河里的水都是源源不断的流淌,就如包公无私的形象在人们心中荡漾。

而包家的子孙谨记教诲,如今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始终谨记包公教诲,很多在新中国成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戏剧、影视剧都会夸大、神化包拯的外在或是经历,但是经久不变的是包公传承的精神文化:清正廉洁、公正无私。他永远是那抹能照亮内心的那道正直的光,向灯塔一样引领着人们前行。

参考资料

冬枫. 铁面冰心"包龙图"——"包公祠"游感[J]. 2001.

包公本是白面书生 “黑脸包拯”系戏剧形象 [OL].中国新闻网,2016-08-31

吴钩. 我们看的都是假包公[J]. 祝你幸福, 2017(12):1.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