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作者:小僧亂翻書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引言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縱觀中國曆史和現在戲劇電視,包拯是唯一一個如此頻繁出現在戲劇、電視、舞台中經久不衰的官吏。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戲曲包公形象)

包公的流行,幾乎涉及了中國所有的戲劇種類,比如經典的黃梅戲《童年包拯》、豫劇《包青天》、秦腔《包公》、曲劇《包公辭朝》、平劇《探陰山》等等涵蓋了包拯的一生,從出生到逝世,從人間到陰間。

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将包拯神話為一個半人半仙的中國超人,專為底層老百姓解決困難、窘境,也是人民期盼的官員形象,是以才經久不衰。

那麼到底現實中的包拯和戲劇、電視中的包青天有何差别呢?

一、戲劇神話的封包正

包拯是北宋的名臣,是他所在時代的盛世,社會穩定。是以就注重社會環境的建造,正是這樣讓公正無私的他更受老百姓的愛戴。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戲曲包公形象)

是以在動蕩的元代開始,老百姓将所有的期望與寄托放在了包公的身上,創作了很多的戲曲,并親切地稱他為封包正。

他的形象在戲曲裡各種各樣,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黑白分明。如寂靜夜色的大黑臉,是勇猛有震懾力的人類象征。眉心如青天白日的白月牙,就像神話人物楊戬的第三隻眼,可以看透所有僞裝,也能透視陰間。

傳說包公白天在陽間斷案,夜間還化身為判官在陰間斷案。憑着第三隻眼,能明察秋毫、剛正不阿、斷案如神,讓人和鬼都心服口服。

元曲《鍘美案》就是包拯不畏強權、剛正不阿、能通陰陽的典型代表。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電視劇包青天形象)

傳說宋代有個書生叫陳世美,因為家境貧寒,靠妻子秦香蓮漿洗縫補供他十年寒窗苦讀,終于進京趕考高中狀元。

面朝的時候隐瞞婚史,又因長得不錯,被宋仁宗看上,招為驸馬。太後和公主也頗為滿意,于是立即舉辦了婚禮。

可憐了在家鄉苦等的秦香蓮,因為自然災害鬧饑荒,婆婆生病過世,在聽聞陳世美高中後,她料理好婆婆後事,就帶着兩個孩子進京找陳世美。

可惜此時的陳世美,已經不是當年窮酸的小書生,體會了驸馬奢華的生活,面對來找他的妻兒痛下殺手。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秦香蓮 劇照)

他讓手下去殺死秦香蓮母子三人,秦香蓮慘遭殺害,她的兩個兒子在神仙救助下活了下來。老神仙保留了秦香蓮的魂魄不散,陪伴在兩個兒子身邊。

劫後餘生秦香蓮的兩個兒子,也在老神仙的幫助下發奮讀書,好不容易在朝為官,卻依然扳不倒陳世美。

此時,秦香蓮的魂魄聽聞包公的大名,直接找上包公告狀。包拯查明事情經過,憤怒難當。無視太後公主的頻頻施壓與阻攔,依然堅定地将陳世美用龍頭鍘斬頭,鍘掉了這個世間第一渣男,這就是最經典的鍘美案。

那真實曆史上真的有這麼回事麼?太後公主真的能吃啞巴虧?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電視劇包青天形象)

二、曆史真實的包公案

宋朝的公主們可都不認識陳世美,史書記載宋朝曆代的驸馬中也沒有這個人。包拯是宋朝人物,而他的故事流傳于元朝。

史書記載與陳世美案件有關的官員,可能是清朝的一個叫陳年谷的官員,号世美。

陳世美真實的形象,與流傳的天下第一渣男完全不同,他是清朝有名的清官。雖也是出生于貧苦家庭,從小也品學兼優,一直刻苦學習直到成為清朝官員。

家境貧寒的陳世美很能體會貧苦老百姓的生活,是以,在他成為官員後并沒有去盲目的擴張自己的勢力,而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做自己該做的事。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陳世美 劇照)

陳世美與他的妻子非常恩愛,并不是傳說中的秦香蓮。隻是雖他們小日子過的不錯,但在他成為清朝官員後,同鄉的書生經常過來打秋風。

一向家境貧苦,當官也沒有中飽私囊,沒有任何根基的陳世美在不堪重負後,選擇與過來打秋風的同鄉們斷絕往來。這可讓自視甚高的同鄉們覺得受到了侮辱,如是集體編排起陳世美。

書生嗎博學多才,于是将清朝的陳世美與包拯的傳說開始融合,再次創作的陳世美火遍清朝的大街小巷,讓真實的陳世美比窦娥還冤。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電視劇包青天形象)

曆史上的包青天雖然沒有辦過鍘美案,但是他的履曆相當豐富。

包拯的父親是個小知縣,是以家族對于包拯也是從小給予厚望,希望他能夠超越自己的父親。從小就開始苦讀。

他29歲就高中,但是由于父母年紀大了,他不想遠走他鄉,是以他在家盡孝十年,直到父母都離世,他孝順的名聲瞬間傳遍整個宋朝。

包拯并不是戲曲裡嚴肅可怕,不與人結交的形象。相反他有很多的好朋友,比喻著名的詩人王安石、歐陽修,還有很出名的司馬光。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歐陽修 劇照)

他們不僅是朋友,還是很好的革命夥伴。歐陽修曾經舉薦包拯做開封府的官員,也是這一年讓包拯的名聲再次響徹整個宋朝。

包拯在開封府辦案的一年,傳說由于案件太多,一個月就磨平一個印章。為了友善百姓,他還打開了府衙的後門,讓很多窮苦的百姓可以直接訴訟,不用走那麼多的程式。走後門一詞就出自于包拯在開封府的這一年。

包拯夜以繼日的辦案,一年時間就讓開封府不僅将陳年舊案全部清完,還讓開封無案再辦,民風好得不得了。之後接替包拯開封府職位的也是歐陽修的人,他們關系很融洽。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電視劇包青天形象)

包拯39歲才走入官途,他的履曆很少人能複制,非常漂亮。在職26年升官27次,在當時他最出名的不是辦案,而是做禦史。

他彈劾的大官不下30位,從皇親國戚、當朝宰相,在朝官員,隻要有做得不到位的,不合理的,就沒有人能逃過他的彈劾。是以他還有個很俏皮的名字,被稱為“包彈”。其中最出名的彈劾案件是彈劾宋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

他彈劾一個人,不帶個人情緒,而是非常公正,可能别人就是彈劾一下,皇帝知道了就可以,但是包拯不是,他要一個處理結果,不然就一直上書、當朝天天彈劾,真是不畏強權。大公無私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包拯 劇照)

他就像是黑暗裡的一道光,照入人心。

三、現實生活裡的包拯

現實生活裡的包拯包大人,其實跟戲劇、電視劇裡刻畫的形象完全不同。通過專家考古和其後人的描述發現,真實的包大人其實也和普通大衆書生一樣,是個白白淨淨的文人。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電視劇包青天形象)

他是書香門第,去戶外本身不多,也不需要勞作,是以,生得白淨,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官員的形象。

根據史書記載,包大人的烏紗帽比别人的都高,帽翅也比别人的長3寸,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就是因為包拯的身高較矮,在一群大臣裡經常被遮擋得看不見,宋仁宗不高興了,還以為他不來上朝,是以給他特别定制了烏紗帽。

即高又長,還不準人碰到他。并與他保持一定距離,宋仁宗就可以在人群裡一眼找到他。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電視劇包青天形象)

當電視劇《包青天》大火的時候,很多人以為他是開封的,其實不是,他的出生地在安徽合肥,現在的包公祠,開封隻是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在包公祠裡,清晰地記載着包拯的生平,任職過的官位和地方。雖然他的履曆非常漂亮,但他的官路也并非都是一路順風。

他的為官之路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也有因舉薦錯人被牽連而被貶到貧苦地方,但他保持着初心,最終被召回。

很多人都覺得他很會辦案,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實很會理财。他雖然為官清正,但是他卻對于民生、經濟相當有一套自己的辦法。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電視劇包青天形象)

在職期間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官員,号計相。他會先了解民生,再針對社會經濟做出完整的方案。

本來北宋的賦稅很重,老百姓不僅要交稅,還要交稅到中央的交通費,百姓苦不堪言。包拯了解實情後,就向宋仁宗建議:薄賦稅、寬力役、救荒地。為百姓減少了1200多萬兩的賦稅,鼓勵老百姓種植、養殖。

當時的北宋要向契丹進貢,邊界也不安穩,他也建議宋仁宗,長期進貢是不理想的,應多發展兵力,将邊界的土地分給老百姓免費種植和養殖馬匹,可以訓練民兵,國強民也強。

還幫助宋仁宗修改了鈔鹽法、茶法、修改經濟舉措等,一一采納了他的建議,讓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信越來越高,深受百姓的愛戴。

現實中的包拯也并不是無兒無女,他有三個兒子,但他是家裡的獨子。是以家裡的親戚雖不多卻感情好。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安徽包公祠)

在他舅舅狐假虎威,拿他當盾牌牟利的時候,包青天直接按律法公辦,嚴懲親舅。

還立下嚴格的家訓:後代子孫隻要有貪贓枉法的人,一律逐出家門。死後不得葬于祖墳,不聽我的話就不是我的子孫。是以,當時很多族人稱他為“鐵面冰心”。

在包拯生病的時候,宋仁宗将安徽的巢湖賜給他做封地。包拯連連拒絕,他說:“巢湖太大了,給我太浪費,給到百姓才是最好的。”而他隻要了合肥的一段護城河,也就是今天的包公祠外的包河。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别再被戲劇電視騙了

(安徽包公祠外的包河)

包拯覺得河流不可賣不可分,又能養魚、種藕為生,自己的孩子又不多,剛剛好。後來這條河被改名為包河,據說這河裡種的藕很脆,個個有節卻無絲,百姓都說這是由于包大人的公正才“無私”。

當地的百姓也說這包河很神奇,不管這天有多幹、地有多旱,包河裡的水都是源源不斷的流淌,就如包公無私的形象在人們心中蕩漾。

而包家的子孫謹記教誨,如今已經遍布全國各地,他們始終謹記包公教誨,很多在新中國成立中、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就是傳承的力量。

戲劇、影視劇都會誇大、神化包拯的外在或是經曆,但是經久不變的是包公傳承的精神文化:清正廉潔、公正無私。他永遠是那抹能照亮内心的那道正直的光,向燈塔一樣引領着人們前行。

參考資料

冬楓. 鐵面冰心"包龍圖"——"包公祠"遊感[J]. 2001.

包公本是白面書生 “黑臉包拯”系戲劇形象 [OL].中國新聞網,2016-08-31

吳鈎. 我們看的都是假包公[J]. 祝你幸福, 2017(12):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