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县城南门邓仁良,一位背着铁锅抗美援朝的军人

那是1950年的冬天,奉新南门邓家的小伙子邓仁良经媒人介绍“招郎”上门,“嫁”给当时奉新县罗坊街上的女青年杨家爱为夫。这一天,罗坊一条街都热闹起来,这除了“招郎上门”是一件新鲜事外,人们还想看看这位上门女婿长得如何?果不其然,当邓仁良这个新郎倌出现在人们眼前时,那双浓眉大眼和硬朗的身材,让在场的姑娘纷纷怦然心动……

县城南门邓仁良,一位背着铁锅抗美援朝的军人

时至1951年1月,刚新婚不久的邓仁良就与梧岗村的邓廷森等有志青年,响应祖国的号召,毅然离开故土和亲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投身到抗美援朝的战场。

当年已经33岁的邓仁良,作为战士编入志愿军68军202师605团5连,随部队跨过鸭绿江。一过江,美军的飞机就开始疯狂的轰炸,部队的许多物资被敌机炸毁,他们冒着枪林弹雨行军两天一夜到达战场,接着又被编入202师教导营机枪连任炊事员。

县城南门邓仁良,一位背着铁锅抗美援朝的军人

邓仁良所在部队68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的第6纵队。赴朝作战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全军入朝战士4.6万余人。202师教导营机枪连炊事班有战士30余人,除负责做饭弄菜的炊事员外,其余炊事班的战士担负送饭给养上前线的任务,炊事班全员战士每天要为前线打仗的战士送两顿饭,炊事班随着部队机动。

有一次他所在的202师与203师担任北汉江至文登里一线的防御任务,他们炊事班先后随部队调防,邓仁良背着行军锅转换阵地,越过敌人封锁线时,敌人的炮弹就在他的身边爆炸,溅起石头打的行军锅叮当响,他根本不知道害怕,机智地把行军锅当头盔,躲过敌人的炮火,随部队到达阵地后又迅速搭起帐篷为战士准备饭菜,让战士吃饱更有精神冲锋杀敌。

据资料显示,68军入朝3年零10个月与敌人作战达1021次,歼敌74844人。邓仁良几乎跟随着部队转辗参战,为战士送饭送水,他目睹身边的战友牺牲,炊事员战士换了一拔又一拔,自己也不知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县城南门邓仁良,一位背着铁锅抗美援朝的军人

(战士邓仁良仅存的一枚入朝作战纪念章)

据邓仁良的女婿严彩美回忆,岳父生前对他讲过,在一次夜间,炊事班遭到小股美军的偷袭,战士在冰天雪地与敌人激战打到天亮,多名战士壮烈牺牲,待友军赶来支援全歼敌人时,他已被大雪深埋,身躯冻得僵硬,从此肺部落下病根。他生前还告诉过家人,打得最艰苦的战役是粉碎敌人“秋季攻势”和“坦克劈入战”。战斗成胶着状态,打到最后炊事班的战士也进入阵地作战,他也就是在那次战役中颧骨受伤,

邓仁良受伤后转战地医院治疗,1955年1月退役。当地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分配了他一套房子并给予了一定的优抚。他在家中从事务农,参加过我县“老愚公”水电站和罗坊公社“文革”水电站的建设。邓仁良一生为人忠厚,做事兢兢业业,尽管有过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因战场受伤留下的后遗症,常给他身体带来痛苦折磨,但始终没有向当地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

县城南门邓仁良,一位背着铁锅抗美援朝的军人

1980年4月,邓仁良在弥留之际对儿女说:想起多少牺牲的战友,他能回来家乡就是万幸,他要求儿女们不忘根本,遵纪守法,死后丧事一切从简。邓仁良逝世后,县民政部门按当时有关规定拨给家属600元作安葬费用,当地组织按民俗为其举办了较为隆重的安葬仪式,群众自发相聚,在哀惋的悲乐声中送别了一个抗美援朝的炊事员战士。他的故事虽然不惊天动地,但他的顽强精神和坚定信仰却感人肺腑,让人潸然泪下,谱写出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采写此稿时,得到了邓仁良儿女和亲属的大力支持,县人武部有关工作人员为作者采访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档案,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甘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