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縣城南門鄧仁良,一位背着鐵鍋抗美援朝的軍人

那是1950年的冬天,奉新南門鄧家的小夥子鄧仁良經媒人介紹“招郎”上門,“嫁”給當時奉新縣羅坊街上的女青年楊家愛為夫。這一天,羅坊一條街都熱鬧起來,這除了“招郎上門”是一件新鮮事外,人們還想看看這位上門女婿長得如何?果不其然,當鄧仁良這個新郎倌出現在人們眼前時,那雙濃眉大眼和硬朗的身材,讓在場的姑娘紛紛怦然心動……

縣城南門鄧仁良,一位背着鐵鍋抗美援朝的軍人

時至1951年1月,剛新婚不久的鄧仁良就與梧崗村的鄧廷森等有志青年,響應祖國的号召,毅然離開故土和親人,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投身到抗美援朝的戰場。

當年已經33歲的鄧仁良,作為戰士編入志願軍68軍202師605團5連,随部隊跨過鴨綠江。一過江,美軍的飛機就開始瘋狂的轟炸,部隊的許多物資被敵機炸毀,他們冒着槍林彈雨行軍兩天一夜到達戰場,接着又被編入202師教導營機槍連任炊事員。

縣城南門鄧仁良,一位背着鐵鍋抗美援朝的軍人

鄧仁良所在部隊68軍的前身是華北軍區的第6縱隊。赴朝作戰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8軍,全軍入朝戰士4.6萬餘人。202師教導營機槍連炊事班有戰士30餘人,除負責做飯弄菜的炊事員外,其餘炊事班的戰士擔負送飯給養上前線的任務,炊事班全員戰士每天要為前線打仗的戰士送兩頓飯,炊事班随着部隊機動。

有一次他所在的202師與203師擔任北漢江至文登裡一線的防禦任務,他們炊事班先後随部隊調防,鄧仁良背着行軍鍋轉換陣地,越過敵人封鎖線時,敵人的炮彈就在他的身邊爆炸,濺起石頭打的行軍鍋叮當響,他根本不知道害怕,機智地把行軍鍋當頭盔,躲過敵人的炮火,随部隊到達陣地後又迅速搭起帳篷為戰士準備飯菜,讓戰士吃飽更有精神沖鋒殺敵。

據資料顯示,68軍入朝3年零10個月與敵人作戰達1021次,殲敵74844人。鄧仁良幾乎跟随着部隊轉輾參戰,為戰士送飯送水,他目睹身邊的戰友犧牲,炊事員戰士換了一拔又一拔,自己也不知多少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縣城南門鄧仁良,一位背着鐵鍋抗美援朝的軍人

(戰士鄧仁良僅存的一枚入朝作戰紀念章)

據鄧仁良的女婿嚴彩美回憶,嶽父生前對他講過,在一次夜間,炊事班遭到小股美軍的偷襲,戰士在冰天雪地與敵人激戰打到天亮,多名戰士壯烈犧牲,待友軍趕來支援全殲敵人時,他已被大雪深埋,身軀凍得僵硬,從此肺部落下病根。他生前還告訴過家人,打得最艱苦的戰役是粉碎敵人“秋季攻勢”和“坦克劈入戰”。戰鬥成膠着狀态,打到最後炊事班的戰士也進入陣地作戰,他也就是在那次戰役中顴骨受傷,

鄧仁良受傷後轉戰地醫院治療,1955年1月退役。當地政府根據有關規定配置設定了他一套房子并給予了一定的優撫。他在家中從事務農,參加過我縣“老愚公”水電站和羅坊公社“文革”水電站的建設。鄧仁良一生為人忠厚,做事兢兢業業,盡管有過抗美援朝的戰鬥經曆,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到七十年代中後期,因戰場受傷留下的後遺症,常給他身體帶來痛苦折磨,但始終沒有向當地政府提出過任何要求。

縣城南門鄧仁良,一位背着鐵鍋抗美援朝的軍人

1980年4月,鄧仁良在彌留之際對兒女說:想起多少犧牲的戰友,他能回來家鄉就是萬幸,他要求兒女們不忘根本,遵紀守法,死後喪事一切從簡。鄧仁良逝世後,縣民政部門按當時有關規定撥給家屬600元作安葬費用,當地組織按民俗為其舉辦了較為隆重的安葬儀式,群衆自發相聚,在哀惋的悲樂聲中送别了一個抗美援朝的炊事員戰士。他的故事雖然不驚天動地,但他的頑強精神和堅定信仰卻感人肺腑,讓人潸然淚下,譜寫出一首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

(采寫此稿時,得到了鄧仁良兒女和親屬的大力支援,縣人武部有關從業人員為作者采訪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檔案,在此一并緻謝。)

作者:甘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