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中国电影从春天步入夏天,北影节三场强国论坛折射出何种趋势?

​作者| Mia

“影片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向北京的魅力化作小细节,单纯也复杂,通过朴素的故事讲述了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4月29日,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主竞赛“天坛奖”各大奖项揭晓。将镜头对准北京,由张律导演拍摄的中国电影《白塔之光》成为最大赢家,一举囊括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贡献五项大奖。电影《惩罚》斩获最佳影片,电影《图腾》获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北影节组委会向张艺谋特别授予终身成就奖。

让中国电影从春天步入夏天,北影节三场强国论坛折射出何种趋势?

于北京影迷而言,展映环节依然是一场光影盛宴,许多影迷在闭幕当天发布了社交媒体小作文,回忆属于自己的北影节高光时刻。抢票大战再度上演,《悲情城市》6秒售罄,《天若有情》8秒抢空。

于从业者而言,一场行业交流、表彰、指明未来方向的盛会至关重要。今年以票房超67亿总票房登上“中国影史第二”的春节档,为产业复苏注入了更多信心。

北影节是一份“世界地图”,带领观众领略异域风光;是创作者的前进阶梯,为青年电影人颁发勋章,为其打开上升通道;同时也是一座桥梁,通过多个主题论坛,在连接产业与市场,助力电影强国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让中国电影从春天步入夏天,北影节三场强国论坛折射出何种趋势?

交汇与打通: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作为最重要的媒介载体,电影不仅能够见证记录社会变迁和重大事件,更能够塑造观众的心灵和价值观。

新时代的电影正在迎来方方面面的变化,为这一形式注入新的生命力,需要跨界和跨国的交汇,也需要产业内部的打通,更需要回归创作本位,用好内容征服观众。为此,北京策划·主题论坛特别策划特意从产业、国际合作、创作三个层面,策划了三场电影强国论坛。

电影强国,首先需要打通产业链各环节,“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正是4月23举办的电影强国产业论坛的主题。

让中国电影从春天步入夏天,北影节三场强国论坛折射出何种趋势?

“电影深深融入了现实世界,事业和生活、爱恨和情仇、顺境和逆境、存在和死亡、梦想和期望……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映照与启迪,电影也因此成为了世界语言。”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在致辞中的一番话,揭示出电影打破一切种族界限的能量。

东京国际电影节主席安藤裕康则谈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以自己亲身经历来的中日电影交流的高潮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肯定电影或者电影节展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责任。

博纳董事长于冬表示,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中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中国电影的国际发行能力、出口能力、辐射能力需要增强,具体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培养国际买家,让全球买家到中国来看片、选片。第二步,积极参与国际合拍,大家共同拿出自己的市场发行能力,先预售、先投资,提前捆绑发行、捆绑利益。第三步,要打造成熟的国际档期。此外,还要建立好海外电影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样中国电影走出去才能走得更快、更广、更长久。

中影傅若清也分享了《流浪地球2》的海外发行的经验,表示通过选择海外专业发行公司,充分保障了影片的长线上映。

资深制片人江志强强调了“剧本”的重要性,“我拍电影从来都是相信剧本的,当把剧本弄好了,好电影的一半就出来了。”美国纪录片导演、制片人金国威提到,“有些故事看起来似乎不那么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但只要你从中找到人性,它能跨越一切障碍。”

让中国电影从春天步入夏天,北影节三场强国论坛折射出何种趋势?

在一次次观念碰撞中,一次次交流学习中,电影技术得以进步,电影强国,需要国际化的视野。因此,我们将目光投向了4月24日举办的“电影强国国际合作论坛”。

从中外合拍到两岸三地合作,多年来,电影见证了无数次深度而广泛的价值观碰撞和交融,电影从来便不止是商品抑或文化艺术品,更是深度绑定的城市名片,加速彼此交流沟通的文化使者。

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所说,后疫情时代,人类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争端和冲突,越是这个时候,就越需要电影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电影一方面让人看到各个国家在生活、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但也会表达自由、平等、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关怀等共同话题,这些共同之处就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动力。”

爱奇艺电影及海外业务事业群总裁杨向华提到,爱奇艺在这方面的布局经历了把国外优秀电影引进来、走出去、国际合作拍摄的三个阶段。“从2019年以后,爱奇艺在东南亚、日韩、北美建立了站点,现在有190多个国家能下载爱奇艺APP,上面有很多中国电影。”现实来看,网络可成为中国电影出海的渠道。“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越来越感兴趣,他们很好奇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这些年发展为什么这么快。我们原以为海外使用爱奇艺的都是华人,但发现绝大部分是外国人,比如在美国,爱奇艺90%的观众是英语人群。”

让中国电影从春天步入夏天,北影节三场强国论坛折射出何种趋势?

论坛现场,主导了国际合拍成功案例——《唐人街探案》系列作品、《误杀》系列作品的导演陈思诚,则分享了《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创作经验。因此新作《唐人街探案4》可能会有一个较大的调整,“我想拍一个1900年的‘唐探’。”至于《误杀3》,陈思诚表示目前还是考虑在泰国拍。

在此次论坛上,华纳兄弟探索集团中国区总裁赵方赵分享了华纳此前在中美合拍片方面的成功案例:“最典型的一部是《巨齿鲨》,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取得了十亿人民币的票房,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同时,赵方女士也分享了2018年华纳在北美发行影片《唐人街探案2》的宝贵经验,她同时强调,未来华纳还将不断加强与中国电影行业的内容合作,持续探索新的国际合作途径,并透露《巨齿鲨2》目前已经完成拍摄,预计今年暑期将全球上映。

华谊兄弟ceo王中磊表示,不妨去借鉴和复制过往的成功经验,从身边的国家、近邻,“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开启新一轮文化互鉴。

创作至上,流媒体、AIGC冲击下回归初心

电影强国,创作是根本和源头,而现实主义更是在近年来成为创作中高扬的一面旗帜。从业者们不再将目光投向虚无缥缈之处,而是躬身于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之中。一蔬一饭,人间烟火,隐藏着最深切的时代脉络。

拍过《热带雨》《爸妈不在家》新加坡导演陈哲艺认为,创作者不应重复地拍摄之前表达过的主题,而应该不断挑战新的可能。从剧情张力与形式变化中解读了应如何演绎人的姿态、情感与状态。“优秀的电影创作者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观察生活中偶遇的细节更有助于产生创作灵感,创作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方式,才能让电影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让中国电影从春天步入夏天,北影节三场强国论坛折射出何种趋势?

大鹏导演(董成鹏)则谈及了自己以喜剧为起点,结合自身亲身经历,从《吉祥如意》到不久前上映的《保你平安》的创作之路,后者起源于一个女孩被谣言困扰的新闻。这些影片都是平民视角,同时都深入关照现实,具备自身情感温度,他阐明了自己围绕小人物创作的原因:他曾有多种身份角色,从媒体工作者到电影从业者,见证过不同行业从业者的各种面貌,因此他格外关注身边的平凡人物。

著名演员谭卓聊到了自己在《哈喽树先生》和《我不是药神》中如何更贴近真实地塑造人物,化身为这一人物,路阳导演结合自己的《绣春刀》《刺杀小说家》,指出优秀电影作品需要创作者诚恳的态度:“我们明晰创作优秀电影作品的难度,对于电影要有敬畏之心。”

由北影节来组织探讨青年创作该往何处去,似乎再合适不过,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瞧一桥》是从过往的北影节创投中走出,曾凭借《春江水暖》获得第八届北影节项目创投“特别大奖”的顾晓刚导演,此次重返北影节担任创投评委。本届北影节主题短片《春日大订单》日前发布,由青年导演徐磊执导,而他首部院线长片《平原上的夏洛克》正是由北影节创投项目孵化而来。北影节中的“重返”,既是北影节和导演们彼此成就,创作者反哺的表现,同时也是北影节不断壮大,吸引聚合青年创意力量的表现。

大师班中著名导演们的分享,同样印证了平民视角,现实主义和民族传承的力量。本届评委会主席张艺谋,便是在春节档带来了一部票房45.44亿的《满江红》。作为一部古装片,影片在当下仍有激发爱国情怀的强烈情绪。以悬疑类型为壳,以文化传承为里,主角不再是大英雄,而是几位小兵,为了一首诗词而奋不顾身。此外,电影创作中坚持使用毛笔字体片名、采取章回体叙事、加入豫剧音乐等,凸显出张艺谋强调电影创作要凸显自己的文化特色的理念,这种创作方式使得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从国际上来看特别有中国文化的感觉”。

让中国电影从春天步入夏天,北影节三场强国论坛折射出何种趋势?

其他几次大师班分享中,德国导演多纳斯马尔克从片场、编剧、表演、台词等方面入手,将导演的工作定义为“行走的侦探”,其主要工作就是仔细观察流程与场景,如同一台谎言探测器一样,时刻探测整个影片的创作过程是否保持了足够的真实性。香港导演杨凡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的经验凝练为对于“真善美”的秉持:“做人一定要真,眼光一定要美,心地一定要善。”

从上述论坛来自各方的声音中,不难解读出“电影强国”的真实力量:从平民视角出发,以民族文化传承为核心,兼具国际化视野,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推动“中国电影崛起”,增强文化自信。而北影节便是上述理念交汇的舞台,同时也折射出诸多最新创作趋势。

当然,“第七艺术”也面临着来自流媒体的冲击,来自短视频的娱乐时间争夺与观看习惯重塑,来自人工智能的挑战。

4月27日,锡兰导演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谈及流媒体时代的冲击:“电影还是要去电影院看的,它让观众们在这种孤独的体验中看到自身……虽然数字屏幕发展很快,但影院它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会持续下去。现在全世界导演都似乎不得不拍数字屏幕作品(即流媒体影视作品),但我仍然会坚持为影院观影环境创作电影,这是我不会放弃的。”

让中国电影从春天步入夏天,北影节三场强国论坛折射出何种趋势?

而面对电影在AIGC时代面临的冲击,对产业链条工种的替代,碎片化拼贴可能带来的侵权争议,伦理问题,张艺谋表示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长远来看,我是乐观的;但是从阶段看,很难讲。”

诞生已经百余年,电影不断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吸收优点,成长壮大,同时也启迪着其他艺术,一切挑战中,也蕴藏着新的机遇。正如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张艺谋所说的一样:“电影从业人员不必对未来的展望有太多顾虑,我们每一个人做好自己,全心全意地热爱电影,当所有人都这样想所有人都这样做,市场趋势将一片大好,前景一定会一片光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