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中國電影從春天步入夏天,北影節三場強國論壇折射出何種趨勢?

​作者| Mia

“影片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向北京的魅力化作小細節,單純也複雜,通過樸素的故事講述了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4月29日,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閉幕式暨頒獎典禮,主競賽“天壇獎”各大獎項揭曉。将鏡頭對準北京,由張律導演拍攝的中國電影《白塔之光》成為最大赢家,一舉囊括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藝術貢獻五項大獎。電影《懲罰》斬獲最佳影片,電影《圖騰》獲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北影節組委會向張藝謀特别授予終身成就獎。

讓中國電影從春天步入夏天,北影節三場強國論壇折射出何種趨勢?

于北京影迷而言,展映環節依然是一場光影盛宴,許多影迷在閉幕當天釋出了社交媒體小作文,回憶屬于自己的北影節高光時刻。搶票大戰再度上演,《悲情城市》6秒售罄,《天若有情》8秒搶空。

于從業者而言,一場行業交流、表彰、指明未來方向的盛會至關重要。今年以票房超67億總票房登上“中國影史第二”的春節檔,為産業複蘇注入了更多信心。

北影節是一份“世界地圖”,帶領觀衆領略異域風光;是創作者的前進階梯,為青年電影人頒發勳章,為其打開上升通道;同時也是一座橋梁,通過多個主題論壇,在連接配接産業與市場,助力電影強國建設方面,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讓中國電影從春天步入夏天,北影節三場強國論壇折射出何種趨勢?

交彙與打通: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中國故事?

作為最重要的媒介載體,電影不僅能夠見證記錄社會變遷和重大事件,更能夠塑造觀衆的心靈和價值觀。

新時代的電影正在迎來方方面面的變化,為這一形式注入新的生命力,需要跨界和跨國的交彙,也需要産業内部的打通,更需要回歸創作本位,用好内容征服觀衆。為此,北京策劃·主題論壇特别策劃特意從産業、國際合作、創作三個層面,策劃了三場電影強國論壇。

電影強國,首先需要打通産業鍊各環節,“用電影語言講好中國故事”。這也正是4月23舉辦的電影強國産業論壇的主題。

讓中國電影從春天步入夏天,北影節三場強國論壇折射出何種趨勢?

“電影深深融入了現實世界,事業和生活、愛恨和情仇、順境和逆境、存在和死亡、夢想和期望……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電影中找到映照與啟迪,電影也是以成為了世界語言。”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在緻辭中的一番話,揭示出電影打破一切種族界限的能量。

東京國際電影節主席安藤裕康則談到了東方文化的魅力,以自己親身經曆來的中日電影交流的高潮時期——上世紀八十年代,肯定電影或者電影節展擔負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責任。

博納董事長于冬表示,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中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中國電影的國際發行能力、出口能力、輻射能力需要增強,具體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培養國際買家,讓全球買家到中國來看片、選片。第二步,積極參與國際合拍,大家共同拿出自己的市場發行能力,先預售、先投資,提前捆綁發行、捆綁利益。第三步,要打造成熟的國際檔期。此外,還要建立好海外電影相關的知識産權保護體系,這樣中國電影走出去才能走得更快、更廣、更長久。

中影傅若清也分享了《流浪地球2》的海外發行的經驗,表示通過選擇海外專業發行公司,充分保障了影片的長線上映。

資深制片人江志強強調了“劇本”的重要性,“我拍電影從來都是相信劇本的,當把劇本弄好了,好電影的一半就出來了。”美國紀錄片導演、制片人金國威提到,“有些故事看起來似乎不那麼容易被大多數人了解。但隻要你從中找到人性,它能跨越一切障礙。”

讓中國電影從春天步入夏天,北影節三場強國論壇折射出何種趨勢?

在一次次觀念碰撞中,一次次交流學習中,電影技術得以進步,電影強國,需要國際化的視野。是以,我們将目光投向了4月24日舉辦的“電影強國國際合作論壇”。

從中外合拍到兩岸三地合作,多年來,電影見證了無數次深度而廣泛的價值觀碰撞和交融,電影從來便不止是商品抑或文化藝術品,更是深度綁定的城市名片,加速彼此交流溝通的文化使者。

正如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所說,後疫情時代,人類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國際争端和沖突,越是這個時候,就越需要電影成為文明互鑒的橋梁。“電影一方面讓人看到各個國家在生活、文化、價值觀上的差異,但也會表達自由、平等、對底層弱勢群體的關懷等共同話題,這些共同之處就是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動力。”

愛奇藝電影及海外業務事業群總裁楊向華提到,愛奇藝在這方面的布局經曆了把國外優秀電影引進來、走出去、國際合作拍攝的三個階段。“從2019年以後,愛奇藝在東南亞、日韓、北美建立了站點,現在有190多個國家能下載下傳愛奇藝APP,上面有很多中國電影。”現實來看,網絡可成為中國電影出海的管道。“我們深切感受到,國外觀衆對中國電影越來越感興趣,他們很好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這些年發展為什麼這麼快。我們原以為海外使用愛奇藝的都是華人,但發現絕大部分是外國人,比如在美國,愛奇藝90%的觀衆是英語人群。”

讓中國電影從春天步入夏天,北影節三場強國論壇折射出何種趨勢?

論壇現場,主導了國際合拍成功案例——《唐人街探案》系列作品、《誤殺》系列作品的導演陳思誠,則分享了《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創作經驗。是以新作《唐人街探案4》可能會有一個較大的調整,“我想拍一個1900年的‘唐探’。”至于《誤殺3》,陳思誠表示目前還是考慮在泰國拍。

在此次論壇上,華納兄弟探索集團中國區總裁趙方趙分享了華納此前在中美合拍片方面的成功案例:“最典型的一部是《巨齒鲨》,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取得了十億人民币的票房,實作了口碑票房雙豐收,這在以前是很難想象的。”同時,趙方女士也分享了2018年華納在北美發行影片《唐人街探案2》的寶貴經驗,她同時強調,未來華納還将不斷加強與中國電影行業的内容合作,持續探索新的國際合作途徑,并透露《巨齒鲨2》目前已經完成拍攝,預計今年暑期将全球上映。

華誼兄弟ceo王中磊表示,不妨去借鑒和複制過往的成功經驗,從身邊的國家、近鄰,“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開展合作,開啟新一輪文化互鑒。

創作至上,流媒體、AIGC沖擊下回歸初心

電影強國,創作是根本和源頭,而現實主義更是在近年來成為創作中高揚的一面旗幟。從業者們不再将目光投向虛無缥缈之處,而是躬身于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之中。一蔬一飯,人間煙火,隐藏着最深切的時代脈絡。

拍過《熱帶雨》《爸媽不在家》新加坡導演陳哲藝認為,創作者不應重複地拍攝之前表達過的主題,而應該不斷挑戰新的可能。從劇情張力與形式變化中解讀了應如何演繹人的姿态、情感與狀态。“優秀的電影創作者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态度。”觀察生活中偶遇的細節更有助于産生創作靈感,創作者隻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創作方式,才能讓電影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讓中國電影從春天步入夏天,北影節三場強國論壇折射出何種趨勢?

大鵬導演(董成鵬)則談及了自己以喜劇為起點,結合自身親身經曆,從《吉祥如意》到不久前上映的《保你平安》的創作之路,後者起源于一個女孩被謠言困擾的新聞。這些影片都是平民視角,同時都深入關照現實,具備自身情感溫度,他闡明了自己圍繞小人物創作的原因:他曾有多種身份角色,從媒體工作者到電影從業者,見證過不同行業從業者的各種面貌,是以他格外關注身邊的平凡人物。

著名演員譚卓聊到了自己在《哈喽樹先生》和《我不是藥神》中如何更貼近真實地塑造人物,化身為這一人物,路陽導演結合自己的《繡春刀》《刺殺小說家》,指出優秀電影作品需要創作者誠懇的态度:“我們明晰創作優秀電影作品的難度,對于電影要有敬畏之心。”

由北影節來組織探讨青年創作該往何處去,似乎再合适不過,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瞧一橋》是從過往的北影節創投中走出,曾憑借《春江水暖》獲得第八屆北影節項目創投“特别大獎”的顧曉剛導演,此次重返北影節擔任創投評委。本屆北影節主題短片《春日大訂單》日前釋出,由青年導演徐磊執導,而他首部院線長片《平原上的夏洛克》正是由北影節創投項目孵化而來。北影節中的“重返”,既是北影節和導演們彼此成就,創作者反哺的表現,同時也是北影節不斷壯大,吸引聚合青年創意力量的表現。

大師班中著名導演們的分享,同樣印證了平民視角,現實主義和民族傳承的力量。本屆評委會主席張藝謀,便是在春節檔帶來了一部票房45.44億的《滿江紅》。作為一部古裝片,影片在當下仍有激發愛國情懷的強烈情緒。以懸疑類型為殼,以文化傳承為裡,主角不再是大英雄,而是幾位小兵,為了一首詩詞而奮不顧身。此外,電影創作中堅持使用毛筆字型片名、采取章回體叙事、加入豫劇音樂等,凸顯出張藝謀強調電影創作要凸顯自己的文化特色的理念,這種創作方式使得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從國際上來看特别有中國文化的感覺”。

讓中國電影從春天步入夏天,北影節三場強國論壇折射出何種趨勢?

其他幾次大師班分享中,德國導演多納斯馬爾克從片場、編劇、表演、台詞等方面入手,将導演的工作定義為“行走的偵探”,其主要工作就是仔細觀察流程與場景,如同一台謊言探測器一樣,時刻探測整個影片的創作過程是否保持了足夠的真實性。香港導演楊凡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經曆,藝術創作的經驗凝練為對于“真善美”的秉持:“做人一定要真,眼光一定要美,心地一定要善。”

從上述論壇來自各方的聲音中,不難解讀出“電影強國”的真實力量:從平民視角出發,以民族文化傳承為核心,兼具國際化視野,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推動“中國電影崛起”,增強文化自信。而北影節便是上述理念交彙的舞台,同時也折射出諸多最新創作趨勢。

當然,“第七藝術”也面臨着來自流媒體的沖擊,來自短視訊的娛樂時間争奪與觀看習慣重塑,來自人工智能的挑戰。

4月27日,錫蘭導演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師班談及流媒體時代的沖擊:“電影還是要去電影院看的,它讓觀衆們在這種孤獨的體驗中看到自身……雖然數字螢幕發展很快,但影院它是一種獨立的存在,會持續下去。現在全世界導演都似乎不得不拍數字螢幕作品(即流媒體影視作品),但我仍然會堅持為影院觀影環境創作電影,這是我不會放棄的。”

讓中國電影從春天步入夏天,北影節三場強國論壇折射出何種趨勢?

而面對電影在AIGC時代面臨的沖擊,對産業鍊條工種的替代,碎片化拼貼可能帶來的侵權争議,倫理問題,張藝謀表示無法給出确定的答案,“長遠來看,我是樂觀的;但是從階段看,很難講。”

誕生已經百餘年,電影不斷從其他藝術門類中吸收優點,成長壯大,同時也啟迪着其他藝術,一切挑戰中,也蘊藏着新的機遇。正如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評委會主席張藝謀所說的一樣:“電影從業人員不必對未來的展望有太多顧慮,我們每一個人做好自己,全心全意地熱愛電影,當所有人都這樣想所有人都這樣做,市場趨勢将一片大好,前景一定會一片光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