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光明记者朱天兴)"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必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怎么成功的?"近日,在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举办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介绍"专题课题组教学改革集体准备班,来自不同高校的40多位重点教师对13个课题进行讨论和润色,后续将形成全省统一的问题型专题教学计划。
如何在思考政治的讲座中真正找到问题,找到真正的问题?如何改变"灌输"教学带来的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问题?......面对一系列影响思想和政治课程质量的难题,江西省教工委和省教育厅开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跨校"携手并进"问题型团队教学改革。
2020年,江西选定8所高校,率先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导论》两门课程,按照"教材推导"的总体思路,试点开展基于问题的专题团队教学改革。 超越教材;
"少即是细"的主题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思想和政治的本质。团队合作跨校备课,不仅实现了高素质教师在校与校之间的融合,也实现了高质量的资源共享。过去一年左右,学生对公民教师的满意度同比增长15.7%,政治和政治课堂满意度同比增长11.7%。
2021年,江西省教工委、省教育厅决定深入推进"基于问题的主题团队教学改革"。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导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法治》等课程,按照贴近原则和理论深度,组建了15个问题的教学改革小组。 通过精炼主题、编写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的三步走方法,不断提高政治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用力度和情感温度。
江西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共同开展专题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契机培养了一批政科教师,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教学成果。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成丽在多次参加小组准备活动后,感触颇深。"跨校小组准备让我对基于问题的主题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收获颇丰。课堂效果也让她大吃一惊,"注重核心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高的兴趣,参与教学互动非常积极,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教学模式。"
"上课前,老师先抛出了一个问题,突然吸引了我,课堂上'线'的念头紧紧地握在老师的手中。东华理工大学2019年学生程金杰证实了周成丽的观点,"我几乎总是高度专注于用耳朵听全班同学,因为害怕错过一个字,跟不上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