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岛胶州:乡村“小夜校”书写振兴“大文章”

|高丽萍 编辑:高雪梅

作为农村教育培训的老法宝,农村夜校正在青岛胶州市重振兴起。

2021年,胶州市依托现有村级活动,在村党组织主导的村夜校建设了75个村。夜校课程全部由村民投票决定,包括托儿所教师、面条师、焊工、叉车、传统国歌、法律知识演讲厅等培训课程。

青岛胶州:乡村“小夜校”书写振兴“大文章”

2021年8月31日,胶州市利戈庄乡双井新村村民在夜校学习中国面条制作。(新华社记者李子恒/图)

"缺少什么,需要教什么",这些"地气"课程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创业和财富的技能水平,有力地助力了农村的振兴和发展,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

人们换同学

"这是我的叉车执照和焊接证,都是在村里夜校出来的,有了这两张证,工资比以前高了,找工作就更好了。9月27日,李全刚炫耀自己的"双证书"。

李全刚是胶州市古北街店新村的一名村民,他一直想考一份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但很苦恼自己没有时间去上班,去城里远方上课。

2021年初,村里开设了村夜校技能班,李全刚率先报到,很快完成了课程并获得了证书。如今,他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月薪8000元。

青岛胶州:乡村“小夜校”书写振兴“大文章”

新村商店使用夜校进行焊工技能培训。(胶州市委组织部图纸)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工作的越来越少,村民们想找工作的想法越来越强,但他们大多面临着技能匮乏、想学不分时、培训费用高昂等诸多实际制约因素。

胶州市因地制宜推出村级夜校,以振兴人才为内生动力,开展乡村振兴,通过"先培训,后拿到证书,回补学费"的补贴政策,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参加培训,实现坐家、自由学习就业技能。

目前,胶州市"村夜校"已开办班354班,培训1班。20000人,认定各类技术人才1571人。

越来越多像李全刚这样的村民尝到了技能训练的甜头,从7p开始的夜校课程.m几乎已经满了,很多不知名的村民都要求"嘎斯"。

掌握一项技能,增加收入将得到保证。参加培训的女性获得托儿所教师中级技能证书后,有的走出家门成为专业的托儿所教师,开始"按技能吃饭",最高月薪15000元。

农村夜校不仅为村民带来技能,也为农村带来工业。翟格网依托技能培训成果成立了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开发了"红色研究""后寨华"等特色产品,开通半年后有1500多人来到红色基地学习后,为村集体收入15万元。

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去过夜校上课的村民不仅有了自己的'身体技能',而且素质也普遍提高了,从村民的感情到同学的感受,以不同的身份看待问题,邻里矛盾也有所减少。"后寨电网书记徐光明说。

喝完茶后,乡亲们讨论的话题从短家长变成了技能学习和服务村治理,夜校成为农村幸福生活的助推器。

3级教师池

9月22日晚,在胶州市丽教镇张迎新村夜校微班,洽谈了2000亩的种植订单。

"早期,我们最初与李斯克镇政府签订了5000亩订单种植框架协议,看到我们的夜校培训模式,我们决定在张盈新村下2000亩的订单。"利群集团负责人叶乃贵说。

在村夜校建设中,镇内积极邀请龙头合作企业到"村夜校"现场,传授经营方向、购销需求等,打造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平台和交流平台。

青岛胶州:乡村“小夜校”书写振兴“大文章”

胶州市张迎新村通过一村夜校与利群集团签订种植协议,并进行了种植技术专项培训。(胶州市委组织部图纸)

"乡村夜校是一个大平台,既能把各种资源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又能凝聚人心,让人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来,为振兴农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胶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春雷说。

老师们在村里上夜校时来自哪里?

胶州市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市、村三级教师队伍、农乡局等17个市商务科专家、镇街道领导干部、站长,以及村"土专家"、"田秀才""富领"等全部投入到教师图书馆的管理中, 在对接培训机构的同时,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完善课程,多注重实践,激发老百姓的学习兴趣。目前,已预留教师700余人,培训机构23所。

该镇属于农业型乡镇,全镇耕地面积11个。5万亩,主要从事田间农业和设施农业。

利斯克镇以推进大规模耕作、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邀请农业部门专家开展农业相关政策和农业技能培训,组织示范家庭农场负责人和镇上一些合作社,讲解蔬菜、水果、玉米等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

青岛胶州:乡村“小夜校”书写振兴“大文章”

张盈新村村夜校位于胶州市,设有精品班——富硒蔬菜栽培技术现场教学。(胶州市委组织部图纸)

漕角镇安家沟新村党委委员,胶州市大白菜研究所所长,在培育富硒卷心菜和富硒萝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已被并入市级农村夜校教师图书馆。

在课堂上讲完理论后,荆世欣经常组织感兴趣的村民到他的基地进行"实践培训",积累了1200多人的派出技术支持,成为活跃的田间负责人"地球专家"。

农村夜校实行"点菜"教学,以加强夜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辖区群众的实际需求,对"思想政治""福利政策""技能培训"等10大类"微门课程",以及开学时间、频次等纳入调查范围,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问卷填写, 侧面研究,侧面宣传。以"缺少什么来学习,需要教什么"为目标,根据群众的思路、希望,需要科学开设夜校课程。

管理新路径

随着乡村夜校在新村的普及,夜校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胶州市因为势利的引导,发挥夜校独特的民民友好属性,设立"共同协商微教室"和"纠纷调解微教室",让邻里群众有"说亲密话""经常拉回家"的地方。

从7月开始,胶州市利戈庄乡双井新村的电网决定修建排水沟,但补偿问题却模棱两可。

"村里修运河,我的花园被占用了,应该给一些补偿。"我们村一下雨,到处都是水,这次必须修好。"我的家人不用付钱,修好下水道就好了。

8月2日晚,村民代表齐聚星光村夜校,表达意见。骨科村网格党支部书记薛乔辉回答了村民反映的问题,并就排水渠建设的意义、资金来源、进度等事项向村民代表详细介绍了情况。

村民代表们一经举手,终于同意不赔偿需要清理和挖掘的部分,并清理出总共38个需要清理的地方。不久,排水沟的工作开始了。

"8月31日,有村民报导,施工队伍太慢,路坑洼洼,影响了大家的出行。"到9月底,已经建成了19个水上涵洞,秋收即将来临,等待村民们收割完沟底的粮食作物,然后继续进行道路整平工作。薛巧辉的笔记本记录了项目的进度和每次会议的结果。

"群众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看似'小事',但处理不当,往往会升级为大冲突,不仅影响邻里关系、村庄和谐,也影响社会稳定。这些矛盾和问题引发的"小事"往往被"放大",往往"被激怒",主要是因为村民们没有一个好的方式来讲述和解决问题。"薛巧辉说。

现在,针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群众诉求等问题,"村夜校"立即"开课"介入解决,并由新村综合管理中心党支部积极参与调解,将矛盾摆在桌面上,把事情摆好,把政策清楚,真相清楚,各种隐患化在萌芽状态下解决。

群众与此毫无关系。做好群众工作,必须依靠群众,让群众说出来,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做决定,群众才能更加开放。

"现在村民们喜欢走进村委会大院,走进夜校,村子越来越和谐。"薛巧辉说。

在举办"乡村夜校"的村落,纠纷调解率从35%提高到85%,为新时代加强和完善农村治理开辟了新路径。

(作者为中共胶州市委组织部干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