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2021年增发审查已经完成。根据《中国科学院组织法》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连任实施条例》,现公布候选人初步名单。

中国科学院

八月 1, 2021

共有191名候选人参加了第二轮审查,其中包括来自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的36名候选人。

1、性别统计:男性32人,女性4人,男性占88.89%;

2、年龄统计:最老66岁,最年轻的43岁,平均年龄57岁;

3、单位分布:中国科学院系统10名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士3人,北京大学3人,浙江大学2人,武汉大学2人,华中科技大学2人,首都医科大学2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人 东南大学1人, 清华大学1人,厦门大学1人,上海交通大学1人,温州医科大学1人,云南大学1人,空军军医大学1人,中国农业科学院1人,北京协和医学院1人,四川省人民医院1人/电子科技大学1人。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选举初选名单

(生命科学与医学系)(姓氏拼音按顺序排列)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连任的初步候选人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蔡秀军,著名外科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福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院长。彼亦为中华医学会外国科学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师学会外科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评审组成员、中央卫生咨询专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组组长、 美国外科医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2012),浙江省首批"特聘专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梁河立科技创新奖、浙江省重大贡献科技奖, 吴天平医药创新奖。他建立了腹腔镜解剖学肝切除术、腹腔镜区域肝血流阻断技术,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完整的腹腔镜肝下带绕两步切除术,开创了第一个微创医学学科。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曹玉春,研究员,专业技术少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百万人才计划,被授予"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专项补贴;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Lingling Chen于2009年获得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并在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同年5月,他作为独立PI获得康涅狄格干细胞种子奖研究的资助,被聘为康涅狄格大学干细胞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并于2010年5月成为助理教授,并于2011年1月成为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的研究员。

她目前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如Cell and Mol Cell,美国冷泉港实验室非编码RNA会议,国际RNA协会年会和其他会议,并于2017年被选为霍华德休斯医学院(HHMI),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国际研究学者。 并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特别奖、科学探索奖、生命科学创新奖、全球中国生物学家协会CBIS青年研究员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杜克峰,男,汉族,1956年2月出生,陕西省前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2020年10月,他被选为"2020年人民好医生"。主要从事肝移植、肝癌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腹战、创伤治疗等研究。该系统具有肝肿瘤,肝移植和胆管肿瘤的国际前沿知识。

窦克峰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先后主持了氧自由基和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与预防、MHC四聚体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性、肝癌单链抗体库建设筛选研究。窦克峰教授积极倡导活体器官移植,主持了当时我国首例成功活体肝部分移植、血型不同辅助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和最小的活体肝部分移植,并继续保持着国内活体肝移植存活期最长的记录。并广泛开展多种全肝移植,成功完成了世界海拔最高复杂工况的肝移植、肝移植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亚洲寿命最长的肝肾胰关节移植术、单肝段移植术等创新手术。

此外,他在国内率先治疗晚期肝癌、结肠癌肝转移等,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他采用沿肝血管瘤包膜分离的方法,完成切除法治疗肝脏巨血管瘤,提出了"切开肿瘤切肝"的理论,改变了以往切开肿瘤必须切肝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高彩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彼于一九九一年取得甘肃农业大学学士学位。彼于一九九四年取得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丹麦DLF-Trifolium研究部博士后生,1997-1998年。1998-2009 丹麦DLF-Trifolium研究主管。2009年9月回国,担任遗传发育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负责人,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优秀技术人才"。

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生物安全新育种技术和基因组编辑定向设计分子育种研究,致力于推动基因组编辑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何光轩,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优秀科学家专项津贴。何光轩教授曾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第三届),现任遗传学系主任。汉大学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水稻遗传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新基因的挖掘、鉴定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世界上第一个抗水稻蝇虱基因Bph14被克隆出来,抗虫基因资源和分子标记的创造在我国各育种单位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我国水稻抗虫遗传育种的发展。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海轩,浙江大学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实验室博士后生。2008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他于2015年5月加入浙江大学。主持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末期评价优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并作为骨干参与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试点科技项目(B类)研究工作。致力于研究情绪和社会行为的分子和神经循环机制,近六年来,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的分子机制、社会等级制度的神经基础等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兼具理论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他在《科学》、《自然》、《细胞》、《自然神经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荣誉包括中国科学院杰出导师奖(两次)、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赛诺菲杰出学者奖、第十二届中国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培养优秀博士研究生以上,共10项国家级最高奖学金。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黄三文,男,研究员,1971年9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人。自2005年2月起,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人才岗位,并担任蔬菜花卉研究所生物技术室功能基因组组长。作为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和国际单倍体马铃薯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这两个项目由我国和多边合作的植物基因组项目赞助。在黄瓜遗传图谱的构建、细胞遗传图谱的构建、性别表达研究、抗病性和质量研究等方面,先后开展了多项研究项目,先后克隆黄瓜性别决定基因M,构建黄瓜遗传-细胞遗传整合图谱。在马铃薯抗晚疫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详细分析了抗病基因位点R3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分化,克隆了世界第三个马铃薯抗晚病基因R3a,并与英美科学家克隆了世界上第一个晚病无毒基因Avr3a,R3a-Avr3a是首对"基因对基因"概念的系统, 是研究马铃薯晚期病害相互作用系统模型的一部分。这些论文发表在PNAS,Plant Journal,Plos One,Genetics,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和Applied Genetics等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英文专著10篇,SCI论文10篇,影响因子34.4篇,论文被其他SCI论文引用170次,2007年起担任Euphytica(国际植物育种杂志,SCI期刊,影响因子1.1)副主编。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何勇,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病学会(FACC)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病与心脏医学与心脏病中心主任,专攻冠心病、高血压、冠心病介入治疗。

2012年,他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医师奖,第十三届吴保禄詹森医学药学奖和武天平创新奖。2020年5月29日,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竞赛奖。

何勇长期教授心脏病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心血管问题、严重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有深入研究,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连续多年将个别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例数和总病例数位居全国前列。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贾建平,神经科医生,国家级医生,中央保健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系统疾病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长期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症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恢复患者失去的记忆,改善人们的大脑健康"是人生的目标。研究方向为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发病机制、外周标志物及临床药物研究。

贾建平教授是中国神经病学的领导者,中国痴呆症和认知障碍疾病的领导者和开发者,2003年发现中国第一个AD家族谱系,逐渐在世界上最大的队列中建立了610多个AD家族谱系,并在40个国家报告了AD基因的新突变,占世界的10%, 从而构建了11个驯化小鼠模型,实现了我国AD动物模型零的突破;该教席在国内外制定了27项痴呆症指南,规范了AD诊断和治疗的标准。20年来,它被评为中国痴呆症研究的重大进展。受邀为《柳叶刀神经》撰写《中国痴呆症的现状与未来》专著。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劲松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研究负责人。2008年由"百人计划"项目支持,2012年由"优秀青年基金"支持,2013年被评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被选为国家第二批"人计划"领军人才。

2012年,李劲松的团队从小鼠精子中创造了单个雄性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证明这些细胞可以代替精子使卵母细胞"受精"以产生半克隆小鼠(称为"半克隆"技术)。2015年,该团队获得了单倍体干细胞(出生时出生效率约为20%),也称为"人造精子细胞",可产生稳定高效的半克隆小鼠。2018年,该团队通过将"人造精子细胞"与CRISPR-Cas9介导的Base编辑器系统相结合,实现了蛋白质关键氨基酸的体外遗传筛选。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轶轩,男,1955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十一五"863生物医学领域专家组成员。

2003年上海市劳动模范,2003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自然科学基金专职评审专家、德国期刊《综合生物信息学杂志》客座审稿人、美国《医学科学箴言报》客座审稿人、《国家科学公报》客座编辑、 《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杂志》、《生物工程学报》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杂志的法主编。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毅,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高等教育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指导委员会成员。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毒专业委员会主任、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973计划、863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及行业公益特约首席科学家、MPMI等出版物《西诺尔》主编。他曾担任国际MPMI和IBC分会的主席。

研究方向为病毒与植物宿主的相互作用及病毒感染对宿主发育的影响和致病机制,植物宿主对病毒的防御机制和抗病毒机制,病毒与中观昆虫宿主传播的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干扰昆虫介质免疫系统的机制和介质的抗病毒免疫机制。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林胜才,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民计划"领军人才,曾获国家优秀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近年来,林胜才教授以细胞代谢稳态调控为研究核心,研究了细胞感知营养和能量的分子机制以及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迄今为止,已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其中许多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代谢》、《自然细胞生物学》、《分子细胞》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并被引用超过9000次。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陆友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华中科技大学脑研究所所长,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生命学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谷氨酸受体、离子通道在突触中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的研究,如缺血性缺氧性脑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机制。

酪氨酸蛋白激酶src首先通过调节谷氨酸nmda受体的形成在国际上被发现,并在细胞科学、自然神经科学、神经元、j neurosci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由美国和加拿大的多个国家研究基金资助,他是Nature neurosci,neuron,j neurosci等期刊的审稿人,分子生物学杂志的编辑委员会,以及美国Nih和加拿大cihr等基金的评审团成员。他于2011年重返全职工作。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克·平,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士学位,1987年获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4年在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1月在植物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1995年12月担任研究员。1998年8月至2002年6月,彼为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任植物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6月至2010年8月任植物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我们主要开展群落建设机制、生物地理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发展,特别是标本及其共享平台的数字化、国家生物物种编目、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平台的建设。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齐一军,男,清华大学教授,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组"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国际高端生物学期刊eLife编委会委员。主要从事非编码RNA和表观遗传机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发现并命名了多种新型小RNA,在《自然》、《细胞》、《分子细胞》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曾获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颜佳,男,眼科医生,国家眼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耳鼻喉科主任,眼科光学与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眼视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眼病药品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校长、会员。2018年11月,他被授予基金科学技术奖,医学药学奖和临床医学奖。

主要研究领域有眼科与验光、近视基础与临床防治研究、功能性眼病研究、眼科设备研发、眼科医学现实世界研究等。严佳教授是我国眼科高等教育的主要先驱,将眼科与光光学相结合,1988年在温州医学院创办了第一家眼科专业,并于1998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眼科医院。闫佳教授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是我国眼科光学高等教育的主要先驱。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跟踪"119">李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学与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h1>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宋宝良,男,1975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林州市。1997年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优秀人才项目资助,担任上海健康科学院生化细胞研究组组长、研究员。作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的科技部重大蛋白质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00人计划"被评为优秀。2014年2月28日,宋宝良被任命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任期自2014年3月1日起。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滕伟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导,绍兴文理学院放射学院第82届校友,现为东南大学附属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介入治疗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学会放射科分会副会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前会长(2016-2018)。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CVIR)副主编,J血管和介入放射学(JVIR)副主编。

主持科技部项目(首席科学家)973项,国家转化技术,863个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的SCI论文200余篇,包括《柳叶刀肿瘤学》、《柳叶刀胃肠病学》、《放射学》、《JACC》、《J肝病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FSIR,欧洲心血管干预学会(FCIRSE);2019年荣获欧洲介入放射学会(CIRSE)颁发的杰出人士奖(杰出研究员),美国介入放射学会(SIR)的最高荣誉金奖,以及亚太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颁发的金奖。由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江苏省333项目一级培训对象。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道文,男,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高血压研究所所长,转化医学中心主任及遗传学诊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王道文教授从事心血管医学临床诊断和研究工作30余年,带领学术团队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开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内源性保护机制研究,推动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建立规范的疾病治疗体系,规范高血压诊疗特色;

开展基因诊断项目600余项,为临床解决了很多难题,在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婴儿黄疸、大血管病等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基因诊断的前列。在临床实践中,他坚持诊疗清晰的原则,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使许多疑难重症患者得到正确的诊疗。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仪征,男,1982年毕业于中华医科大学,1985年获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1991年获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生物化学与实验医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4年,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和法国尼斯大学担任博士后。1995年至2001年,他在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在那里他研究了谷氨酰胺信号通路和神经元生存和死亡的机制,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如科学。2001年8月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信号转导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委员会委员、研究规划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研究院中文研究员。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从军,男,1962年9月2日出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导游。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神经内科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国家卫生计划委员会神经病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脑卒中学会常务副院长。

王教授长期从事脑血管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重点防治技术和系统的研究。他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JAMA》、《Andrzew》上发表了300多篇SCI期刊论文,1000余次。其中,针对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疾病短期、早期、优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新技术,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评为"2013年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被《柳叶刀神经病学》评为"国际神经病学领域八大进步之一"。建立我国首个脑血管病因及发病机制亚型——CISS型,实现脑血管疾病分层管理,打造我国首个覆盖全国范围的脑血管疾病医学质量研究平台,显著提高脑血管疾病防治质量。

王哈俊首次建立了符合中国群体特点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体系。首次在大样本中国组明确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结局的相关性,验证了CHADS2等风险评估量表,为中国人创建了新的脑卒中后肺炎预测量表(AIS-APS),为建立适用于中国组的风险评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发表在行业领先的期刊TheTroke上。王聪军领导的研究团队连续6年成为全球单中心最大的单中心贡献团队,并被授予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称号(2013年)。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伟,男,1964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员,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耳鼻喉科临床中量控制中心主任、 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中心主任。

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专著主编和合著者包括《临床听觉生理学》、《颅骨和外侧颅骨解剖学培训手册》、《耳耳神经系统疾病的外科治疗》、《耳鼻喉科》、《小儿肿瘤学》、《临床耳鼻喉科》、《耳鼻喉科》、《耳鼻喉科》、《神经纤维化瘀内科》(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耳鼻喉头颈外科》 材料")。

2021年1月6日,Cell Report公布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吴伟教授、研究员华云峰研究员、德国哥廷根大学Moser教授的团队合作成果。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人工耳蜗神经回路成像的新方法,表明耳蜗听觉神经可以整合多种外部声音信号,并由中枢紧密控制,为听觉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薛永轩,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分子模块设计领先育种创新体系首席科学家。

本研究组的研究重点是开花植物生殖障碍的分子机制和生长发育。首次克隆了控制金鱼草花粉自亲和力的SLF(S-位点F-box)基因,发现由SLF、SLF相互作用的SKP1样1等组成的SCF型E3泛相连接酶复合物SCFSLF的分子遗传机制在自交亲和反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研究了植物适应性生长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关系和亲和力的分子机制、物种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进化、水稻复合物的分子遗传机制。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瑞轩,男,1963年生于河北廊坊市,1985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1988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军医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病原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微生物学分析实验室主任。2004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005年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他成为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病原菌微进化与致病机理、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及微生物取证。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传染病防控重大专项、军事科技攻关计划等数十个课题,荣获军事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标中国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300余篇,累计H因子22篇,单项最高影响因子53.5。2002年被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称号,2004年享受军人津贴,主编《细菌名英汉翻译词典》、《细菌名双重解读分类词典》、《生物威胁与验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微生物取证》等6部专著。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世明,男,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功实施了耳显微外科和耳鼻喉科困难手术1000多例,包括听力重建、胫骨手术、表面神经外科、胫骨和颅外侧肿瘤切除术。提出微创耳鼻喉科和耳神经外科的理念,推动开展内镜和手术的对象,开展内镜检查5000多例,术前耳鼻喉科的诊断准确性得到提高,耳显微手术的疗效显著提高;

负责起草和制定"突发性耳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在此基础上,率先提出并启动了"中国突发性聋人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牵头全国22个最强耳科医学中心开展突发性耳聋临床研究,推动全国突发性耳聋诊疗标准化。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杨伟才于200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支持。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研究方向是植物生殖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特别是雌性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极性、细胞命运、细胞分化和雌雄配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遗传机制。目标是利用变形虫和水稻等模型植物探索发育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并以研究作物的遗传功能为模型。作为首次作者或通讯作者,他在《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和《细胞植物》等世界级期刊上发表了80多篇论文。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正林,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员,1966年6月出生,在职博士生,主任技术员,研究员,四川省人类疾病遗传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医学会检查专业委员会主席,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兼职教授。现任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副书记、党委主任。

作为检验部副主任,积极规划科室发展,规范实验室操作和临床标本采集行为,为检验部质量体系和isO15189评价的顺利通过提供了良好的保证。积极参与卫生部组织的室际质量评估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断开展新技术、新实验。这已经从最初的3-5个测试项目增加到30多个。

引导全省各级医院建立标准化、合格的PCR实验室,建立全省PCR室间质量评价体系,收集完成宫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共200例FISH检测,并搭建临床应用平台。同时,与妇产科合作,筹备产前诊断中心,为进一步建立全省乃至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疾病基因研究与临床检测中心奠定了基础。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克勤,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副校长。围绕作物病原线虫的生物防治研究,通过挖掘线虫微生物的新资源和化合物,鉴定病毒力因子,揭示微生物和线虫的分子机制,为解决线虫防治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主持过国家科技专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重大基础预科项目(973项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财政部成果转化项目、云南省科技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他在《真菌学研究》、《真菌学》、《真菌多样性》、《新赫德威吉亚》、《隐翅目真菌学》、《真菌系统学》、《真菌学杂志》和《植物病理学杂志》上发表了150多篇论文,其中包括65篇SCI论文;发明专利10项;出版了《线虫细菌研究》、《线虫细菌分类》、《线虫细菌生物学》等四部专著。先后被评为国家青年科技标准、国家优秀教师,2002年荣获第五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1994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主持完成的"根线虫抗真菌资源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11月,被何良和力基金会授予"科技创新奖"。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先安,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生命科学和分析科学的交叉研究,涉及:病原微生物学分析、生物传感器、细胞分子成像、纳米生物学等。曾任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从事国家基础研究宏观管理,出版或编辑《中国基础研究繁荣发展30年》、《李新论》、《国际科技奖简介》、《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等著作。

分析生物技术、病原微生物学和纳米生物学分析,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与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相关专著3.曾获中国科学院首届青年科学家奖(1989年)和中国科学院青年中年专家突出贡献奖(1994年)。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旭,男,1962年生于湖北省荆州市。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央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军科技人才龙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超过100篇SCI论文发表在欧洲泌尿外科,自然通讯,临床癌症研究,癌症研究,泌尿外科杂志,北京大学国际等国际领先或通信作者中。

长期致力于泌尿外科技术,特别是微创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研究及其推广。通过技术突破,创建了一套腹膜背靠背路径特点的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技术体系,已完成8000多例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由于他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他于2013年和200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于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二等奖。在我国系统性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到2017年个人机器人手术数量达到3000例。后腹腔技术的创造与机器人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机器人技术的特色,并在国内广泛推广。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志斌,男,1964年6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动物生态学研究组组长、研究员;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本文从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啮齿动物等害虫种群的爆发规律和调节机制、啮齿动物与植物和疾病的关系以及无污染、可持续的控制技术和策略,为生物灾害的预警和综合治理以及恢复和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

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研究发现,近千年来气候变暖显著减少了我国三大农业自然灾害(干旱、洪涝灾害和蝗灾),发现ENSO与中国、欧洲等国鼠种群动态密切相关,发现密度依赖的互惠或合作有利于竞争对手共存, 并提高竞争力。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冰,男,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2年入选霍华德休斯顿医学院国际青年科学家,2014年获生命科学奖。朱兵研究人员长期从事表观遗传学信息的建立与维护机制研究,在《新奇报》、《科学》、《分子细胞》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已进入表观遗传学教科书。

最新!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岚,女,1964年,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健康科技促进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秘书。中华医学会妇产科骨盆底组副组长兼组长、《实用妇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副主编。《中国妇产科杂志》和十余种杂志编委会。

新世纪国家人才1亿人才项目候选人。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市妇女科技奖。西北自然基金会专项考核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第一批国家卫生科学专家图书馆的特别津贴。

从事妇产科工作20余年,1989年,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师资来自协和高级知名专家。全面了解妇产科,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精通妇产科常见疑难病的诊治。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主修妇科泌尿科和盆底重建以及妇科内窥镜检查,掌握了该领域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回国后逐渐开始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创造了一种符合亚洲解剖学特点的新型骨盆底重建术,性价比高:坐骨神经痛筋膜固定和改善骨盆底重建,后者被称为"协和",在全国数十家医院推广应用,疗效与国外骨盆底手术长期预后相似, 直接节省了数千万美元的医疗费用。

源|中国科学院

编辑|小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