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2021年增發審查已經完成。根據《中國科學院組織法》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連任實施條例》,現公布候選人初步名單。
中國科學院
八月 1, 2021
共有191名候選人參加了第二輪審查,其中包括來自生命科學和醫學系的36名候選人。
1、性别統計:男性32人,女性4人,男性占88.89%;
2、年齡統計:最老66歲,最年輕的43歲,平均年齡57歲;
3、機關分布:中國科學院系統10名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士3人,北京大學3人,浙江大學2人,武漢大學2人,華中科技大學2人,首都醫科大學2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2人 東南大學1人, 清華大學1人,廈門大學1人,上海交通大學1人,溫州醫科大學1人,雲南大學1人,空軍軍醫大學1人,中國農業科學院1人,北京協和醫學院1人,四川省人民醫院1人/電子科技大學1人。
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選舉初選名單
(生命科學與醫學系)(姓氏拼音按順序排列)

介紹中國科學院院士連任的初步候選人
蔡秀軍,著名外科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義福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院長。彼亦為中華醫學會外國科學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師學會外科微創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臨床醫學評審組成員、中央衛生咨詢專家、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組組長、 美國外科醫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9-2012),浙江省首批"特聘專家"。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梁河立科技創新獎、浙江省重大貢獻科技獎, 吳天平醫藥創新獎。他建立了腹腔鏡解剖學肝切除術、腹腔鏡區域肝血流阻斷技術,完成了國際上第一個完整的腹腔鏡肝下帶繞兩步切除術,開創了第一個微創醫學學科。
曹玉春,研究員,專業技術少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軍事科學院首席專家,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入選國家百萬人才計劃,被授予"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号×,享受國務院政府專項補貼;
Lingling Chen于2009年獲得康涅狄格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博士學位,并在商學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同年5月,他作為獨立PI獲得康涅狄格幹細胞種子獎研究的資助,被聘為康涅狄格大學幹細胞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并于2010年5月成為助理教授,并于2011年1月成為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研究所的研究員。
她目前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的編輯委員會,如Cell and Mol Cell,美國冷泉港實驗室非編碼RNA會議,國際RNA協會年會和其他會議,并于2017年被選為霍華德休斯醫學院(HHMI),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國際研究學者。 并先後榮獲中國青年科學技術獎特别獎、科學探索獎、生命科學創新獎、全球中國生物學家協會CBIS青年研究員獎和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榮譽。
杜克峰,男,漢族,1956年2月出生,陝西省前縣人,中國共産黨黨員。2020年10月,他被選為"2020年人民好醫生"。主要從事肝移植、肝癌基礎和臨床研究,以及腹戰、創傷治療等研究。該系統具有肝惡性良性腫瘤,肝移植和膽管惡性良性腫瘤的國際前沿知識。
窦克峰始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先後主持了氧自由基和肝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機理與預防、MHC四聚體誘導移植免疫耐受性、肝癌單鍊抗體庫建設篩選研究。窦克峰教授積極倡導活體器官移植,主持了當時我國首例成功活體肝部分移植、血型不同輔助原位活體肝部分移植和最小的活體肝部分移植,并繼續保持着國内活體肝移植存活期最長的記錄。并廣泛開展多種全肝移植,成功完成了世界海拔最高複雜工況的肝移植、肝移植胰腺十二指腸切除術、亞洲壽命最長的肝腎胰關節移植術、單肝段移植術等創新手術。
此外,他在國内率先治療晚期肝癌、結腸癌肝轉移等,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他采用沿肝血管瘤包膜分離的方法,完成切除法治療肝髒巨血管瘤,提出了"切開惡性良性腫瘤切肝"的理論,改變了以往切開惡性良性腫瘤必須切肝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治療效果。
高彩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彼于一九九一年取得甘肅農業大學學士學位。彼于一九九四年取得甘肅農業大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丹麥DLF-Trifolium研究部博士後生,1997-1998年。1998-2009 丹麥DLF-Trifolium研究主管。2009年9月回國,擔任遺傳發育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負責人,201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優秀技術人才"。
主要從事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生物安全新育種技術和基因組編輯定向設計分子育種研究,緻力于推動基因組編輯在分子設計育種中的應用。
何光軒,男,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優秀科學家專項津貼。何光軒教授曾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第三屆),現任遺傳學系主任。漢大學國家雜交水稻重點實驗室主任。
長期從事水稻遺傳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在新基因的挖掘、鑒定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世界上第一個抗水稻蠅虱基因Bph14被克隆出來,抗蟲基因資源和分子标記的創造在我國各育種機關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我國水稻抗蟲遺傳育種的發展。
胡海軒,浙江大學高等研究院/醫學院雙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畢業于北京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實驗室博士後生。2008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員。他于2015年5月加入浙江大學。主持主持了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終末期評價優秀)、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并作為骨幹參與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試點科技項目(B類)研究工作。緻力于研究情緒和社會行為的分子和神經循環機制,近六年來,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郁的分子機制、社會等級制度的神經基礎等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兼具理論意義和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原創成果。他在《科學》、《自然》、《細胞》、《自然神經科學》等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榮譽包括中國科學院傑出導師獎(兩次)、明治生命科學傑出獎、賽諾菲傑出學者獎、第十二屆中國女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培養優秀博士研究所學生以上,共10項國家級最高獎學金。
黃三文,男,研究員,1971年9月出生,湖南省嶽陽市人。自2005年2月起,被聘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二級人才崗位,并擔任蔬菜花卉研究所生物技術室功能基因組組長。作為國際黃瓜基因組計劃和國際單倍體馬鈴薯基因組計劃的首席科學家,這兩個項目由我國和多邊合作的植物基因組項目贊助。在黃瓜遺傳圖譜的建構、細胞遺傳圖譜的建構、性别表達研究、抗病性和品質研究等方面,先後開展了多項研究項目,先後克隆黃瓜性别決定基因M,建構黃瓜遺傳-細胞遺傳整合圖譜。在馬鈴薯抗晚疫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詳細分析了抗病基因位點R3的基因組結構和功能分化,克隆了世界第三個馬鈴薯抗晚病基因R3a,并與英美科學家克隆了世界上第一個晚病無毒基因Avr3a,R3a-Avr3a是首對"基因對基因"概念的系統, 是研究馬鈴薯晚期病害互相作用系統模型的一部分。這些論文發表在PNAS,Plant Journal,Plos One,Genetics,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和Applied Genetics等期刊上。共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英文專著10篇,SCI論文10篇,影響因子34.4篇,論文被其他SCI論文引用170次,2007年起擔任Euphytica(國際植物育種雜志,SCI期刊,影響因子1.1)副主編。
何勇,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美國心髒病學會(FACC)院士,現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髒病與心髒醫學與心髒病中心主任,專攻冠心病、高血壓、冠心病介入治療。
2012年,他獲得了第八屆中國醫師獎,第十三屆吳保祿詹森醫學藥學獎和武天平創新獎。2020年5月29日,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競賽獎。
何勇長期教授心髒病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對心血管問題、嚴重診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娴熟的技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有深入研究,擅長冠心病介入治療,連續多年将個别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例數和總病例數位居全國前列。
賈建平,神經科醫生,國家級醫生,中央保健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系統疾病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學者。長期從事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及相關癡呆症的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恢複患者失去的記憶,改善人們的大腦健康"是人生的目标。研究方向為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及相關癡呆發病機制、外周标志物及臨床藥物研究。
賈建平教授是中國神經病學的上司者,中國癡呆症和認知障礙疾病的上司者和開發者,2003年發現中國第一個AD家族譜系,逐漸在世界上最大的隊列中建立了610多個AD家族譜系,并在40個國家報告了AD基因的新突變,占世界的10%, 進而建構了11個馴化小鼠模型,實作了我國AD動物模型零的突破;該教席在國内外制定了27項癡呆症指南,規範了AD診斷和治療的标準。20年來,它被評為中國癡呆症研究的重大進展。受邀為《柳葉刀神經》撰寫《中國癡呆症的現狀與未來》專著。
李勁松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和研究負責人。2008年由"百人計劃"項目支援,2012年由"優秀青年基金"支援,2013年被評為"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6年被選為國家第二批"人計劃"領軍人才。
2012年,李勁松的團隊從小鼠精子中創造了單個雄性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并證明這些細胞可以代替精子使卵母細胞"受精"以産生半克隆小鼠(稱為"半克隆"技術)。2015年,該團隊獲得了單倍體幹細胞(出生時出生效率約為20%),也稱為"人造精子細胞",可産生穩定高效的半克隆小鼠。2018年,該團隊通過将"人造精子細胞"與CRISPR-Cas9介導的Base編輯器系統相結合,實作了蛋白質關鍵氨基酸的體外遺傳篩選。
李轶軒,男,1955年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生物資訊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所生物資訊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十一五"863生物醫學領域專家組成員。
2003年上海市勞動模範,2003年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生命科學部自然科學基金專職評審專家、德國期刊《綜合生物資訊學雜志》客座審稿人、美國《醫學科學箴言報》客座審稿人、《國家科學公報》客座編輯、 《生物實體學與生物化學雜志》、《生物工程學報》和《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雜志的法主編。
李毅,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高等教育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指導委員會成員。現任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植物病毒專業委員會主任、植物與病原菌互相作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微生物學會病毒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973計劃、863重點項目、國家基金委重大項目及行業公益特約首席科學家、MPMI等出版物《西諾爾》主編。他曾擔任國際MPMI和IBC分會的主席。
研究方向為病毒與植物宿主的互相作用及病毒感染對宿主發育的影響和緻病機制,植物宿主對病毒的防禦機制和抗病毒機制,病毒與中觀昆蟲宿主傳播的互相作用,以及病毒幹擾昆蟲媒體免疫系統的機制和媒體的抗病毒免疫機制。
林勝才,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人民計劃"領軍人才,曾獲國家優秀青年自然科學基金。近年來,林勝才教授以細胞代謝穩态調控為研究核心,研究了細胞感覺營養和能量的分子機制以及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迄今為止,已發表SCI論文近100篇,其中許多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代謝》、《自然細胞生物學》、《分子細胞》等國際知名雜志上,并被引用超過9000次。
陸友明,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副院長/院長,華中科技大學腦研究所所長,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醫學院生命學特聘教授。長期緻力于谷氨酸受體、離子通道在突觸中的生理功能和病理過程的研究,如缺血性缺氧性腦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機制。
酪氨酸蛋白激酶src首先通過調節谷氨酸nmda受體的形成在國際上被發現,并在細胞科學、自然神經科學、神經元、j neurosci等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研究。由美國和加拿大的多個國家研究基金資助,他是Nature neurosci,neuron,j neurosci等期刊的審稿人,分子生物學雜志的編輯委員會,以及美國Nih和加拿大cihr等基金的評審團成員。他于2011年重返全職工作。
馬克·平,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獲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士學位,1987年獲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東北林業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4年在植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年1月在植物研究所擔任副研究員,1995年12月擔任研究員。1998年8月至2002年6月,彼為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任植物研究所副所長,2006年6月至2010年8月任植物研究所所長。
近年來,我們主要開展群落建設機制、生物地理保護和生物多樣性與生态系統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積極推動我國生物多樣性資訊學的發展,特别是标本及其共享平台的數字化、國家生物物種編目、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和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态系統功能研究平台的建設。
齊一軍,男,清華大學教授,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教育部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組"學術帶頭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 國際高端生物學期刊eLife編委會委員。主要從事非編碼RNA和表觀遺傳機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發現并命名了多種新型小RNA,在《自然》、《細胞》、《分子細胞》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大量論文。曾獲生命科學創新獎、中國青年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顔佳,男,眼科醫生,國家眼科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耳鼻喉科主任,眼科光學與視覺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眼視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眼病藥品臨床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主任。曾任浙江省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會員。2018年11月,他被授予基金科學技術獎,醫學藥學獎和臨床醫學獎。
主要研究領域有眼科與驗光、近視基礎與臨床防治研究、功能性眼病研究、眼科裝置研發、眼科醫學現實世界研究等。嚴佳教授是我國眼科高等教育的主要先驅,将眼科與光光學相結合,1988年在溫州醫學院創辦了第一家眼科專業,并于1998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眼科醫院。闫佳教授從事臨床和教學工作已有30多年,是我國眼科光學高等教育的主要先驅。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119">李佳,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長江教授,蛋白質工程與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學與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h1>
宋寶良,男,1975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林州市。1997年獲南京大學學士學位,2002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學位,随後在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引進國外優秀人才項目資助,擔任上海健康科學院生化細胞研究組組長、研究員。作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支援的科技部重大蛋白質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100人計劃"被評為優秀。2014年2月28日,宋寶良被任命為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任期自2014年3月1日起。
滕偉軍,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博導,紹興文理學院放射學院第82屆校友,現為東南大學附屬大學附屬醫院院長,介入治療中心主任,江蘇省分子影像與功能影像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會長、中國醫師學會放射科分會副會長、亞太心血管與介入放射學會(APSCVIR)前會長(2016-2018)。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學(CVIR)副主編,J血管和介入放射學(JVIR)副主編。
主持科技部項目(首席科學家)973項,國家轉化技術,863個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級國際合作項目10餘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的SCI論文200餘篇,包括《柳葉刀惡性良性腫瘤學》、《柳葉刀胃腸病學》、《放射學》、《JACC》、《J肝病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FSIR,歐洲心血管幹預學會(FCIRSE);2019年榮獲歐洲介入放射學會(CIRSE)頒發的傑出人士獎(傑出研究員),美國介入放射學會(SIR)的最高榮譽金獎,以及亞太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學會(APSCVIR)頒發的金獎。由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6年)、國務院特殊津貼(2002年)、江蘇省333項目一級教育訓練對象。
王道文,男,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醫師,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高血壓研究所所長,轉化醫學中心主任及遺傳學診斷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王道文教授從事心血管醫學臨床診斷和研究工作30餘年,帶領學術團隊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開展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及内源性保護機制研究,推動循證醫學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建立規範的疾病治療體系,規範高血壓診療特色;
開展基因診斷項目600餘項,為臨床解決了很多難題,在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嬰兒黃疸、大血管病等領域一直處于國際基因診斷的前列。在臨床實踐中,他堅持診療清晰的原則,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業務,使許多疑難重症患者得到正确的診療。
王儀征,男,1982年畢業于中華醫科大學,1985年獲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碩士學位,1991年獲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生物化學與實驗醫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4年,在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和法國尼斯大學擔任博士後。1995年至2001年,他在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和美國托馬斯傑斐遜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在那裡他研究了谷氨酰胺信号通路和神經元生存和死亡的機制,并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如科學。2001年8月回國後,曆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信号轉導研究組組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教育委員會委員、研究規劃委員會委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研究院中文研究員。
王從軍,男,1962年9月2日出生,漢族,中國共産黨員。主任醫師、教授、導遊。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神經内科中心主任、國家神經疾病臨床醫學中心副主任、國家衛生計劃委員會神經病學品質控制中心主任、中國腦卒中學會常務副院長。
王教授長期從事腦血管疾病病因及發病機制、重點防治技術和系統的研究。他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JAMA》、《Andrzew》上發表了300多篇SCI期刊論文,1000餘次。其中,針對高危非緻殘性腦血管疾病短期、早期、優化的抗血小闆治療新技術,被《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評為"2013年國際醫學領域重大進展",被《柳葉刀神經病學》評為"國際神經病學領域八大進步之一"。建立我國首個腦血管病因及發病機制亞型——CISS型,實作腦血管疾病分層管理,打造我國首個覆寫全國範圍的腦血管疾病醫學品質研究平台,顯著提高腦血管疾病防治品質。
王哈俊首次建立了符合中國群體特點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體系。首次在大樣本中國組明确代謝綜合征與腦卒中結局的相關性,驗證了CHADS2等風險評估量表,為中國人建立了新的腦卒中後肺炎預測量表(AIS-APS),為建立适用于中國組的風險評估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研究結果發表在行業領先的期刊TheTroke上。王聰軍上司的研究團隊連續6年成為全球單中心最大的單中心貢獻團隊,并被授予科技部重點領域優秀創新團隊稱号(2013年)。
吳偉,男,1964年出生,中國共産黨員,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耳鼻喉科臨床中量控制中心主任、 上海市兒童聽力障礙中心主任。
現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重點學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承擔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專著主編和合著者包括《臨床聽覺生理學》、《顱骨和外側顱骨解剖學教育訓練手冊》、《耳耳神經系統疾病的外科治療》、《耳鼻喉科》、《小兒惡性良性腫瘤學》、《臨床耳鼻喉科》、《耳鼻喉科》、《耳鼻喉科》、《神經纖維化瘀内科》(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耳鼻喉頭頸外科》 材料")。
2021年1月6日,Cell Report公布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吳偉教授、研究員華雲峰研究員、德國哥廷根大學Moser教授的團隊合作成果。本研究建立了一種人工耳蝸神經回路成像的新方法,表明耳蝸聽覺神經可以整合多種外部聲音信号,并由中樞緊密控制,為聽覺領域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薛永軒,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分子子產品設計領先育種創新體系首席科學家。
本研究組的研究重點是開花植物生殖障礙的分子機制和生長發育。首次克隆了控制金魚草花粉自親和力的SLF(S-位點F-box)基因,發現由SLF、SLF互相作用的SKP1樣1等組成的SCF型E3泛相連接配接酶複合物SCFSLF的分子遺傳機制在自交親和反應中起決定性作用,研究了植物适應性生長發育的分子遺傳機制。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自關系和親和力的分子機制、物種形成的分子機制和進化、水稻複合物的分子遺傳機制。
楊瑞軒,男,1963年生于河北廊坊市,1985年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1988年獲軍事醫學科學院醫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軍醫科學院理學博士學位。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學研究所病原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微生物學分析實驗室主任。2004年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2005年由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9年,他成為國家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長期從事病原菌微進化與緻病機理、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生物傳感器和生物晶片)及微生物驗證。先後承擔了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傳染病防控重大專項、軍事科技攻關計劃等數十個課題,榮獲軍事科技進步一等獎,中标中國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 發表SCI學術論文100餘篇,累計影響因子300餘篇,累計H因子22篇,單項最高影響因子53.5。2002年被總後勤部"科技銀星"稱号,2004年享受軍人津貼,主編《細菌名英漢翻譯詞典》、《細菌名雙重解讀分類詞典》、《生物威脅與驗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微生物驗證》等6部專著。
楊世明,男,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喉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成功實施了耳顯微外科和耳鼻喉科困難手術1000多例,包括聽力重建、胫骨手術、表面神經外科、胫骨和顱外側惡性良性腫瘤切除術。提出微創耳鼻喉科和耳神經外科的理念,推動開展内鏡和手術的對象,開展内鏡檢查5000多例,術前耳鼻喉科的診斷準确性得到提高,耳顯微手術的療效顯著提高;
負責起草和制定"突發性耳聾診斷和治療指南"。在此基礎上,率先提出并啟動了"中國突發性聾人多中心臨床研究",正在牽頭全國22個最強耳科醫學中心開展突發性耳聾臨床研究,推動全國突發性耳聾診療标準化。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楊偉才于2004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的支援。200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研究方向是植物生殖發育的分子遺傳學,特别是雌性和胚胎發育過程中細胞極性、細胞命運、細胞分化和雌雄配體細胞互相作用的分子遺傳機制。目标是利用變形蟲和水稻等模型植物探索發育生物學的基本問題,并以研究作物的遺傳功能為模型。作為首次作者或通訊作者,他在《自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和《細胞植物》等世界級期刊上發表了80多篇論文。
楊正林,男,漢族,中國共産黨員,1966年6月出生,在職博士生,主任技術員,研究員,四川省人類疾病遺傳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四川省醫學會檢查專業委員會主席,博士,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學、重慶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兼職教授。現任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副書記、黨委主任。
作為檢驗部副主任,積極規劃科室發展,規範實驗室操作和臨床标本采集行為,為檢驗部品質體系和isO15189評價的順利通過提供了良好的保證。積極參與衛生部組織的室際品質評估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不斷開展新技術、新實驗。這已經從最初的3-5個測試項目增加到30多個。
引導全省各級醫院建立标準化、合格的PCR實驗室,建立全省PCR室間品質評價體系,收集完成宮頸、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共200例FISH檢測,并搭建臨床應用平台。同時,與婦産科合作,籌備産前診斷中心,為進一步建立全省乃至西部地區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疾病基因研究與臨床檢測中心奠定了基礎。
張克勤,男,教授,博士生導師,雲南大學副校長。圍繞作物病原線蟲的生物防治研究,通過挖掘線蟲微生物的新資源和化合物,鑒定病毒力因子,揭示微生物和線蟲的分子機制,為解決線蟲防治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先後主持過國家科技專項、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化項目、國家重大基礎預科項目(973項預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财政部成果轉化項目、雲南省科技項目等多項重大課題。他在《真菌學研究》、《真菌學》、《真菌多樣性》、《新赫德威吉亞》、《隐翅目真菌學》、《真菌系統學》、《真菌學雜志》和《植物病理學雜志》上發表了150多篇論文,其中包括65篇SCI論文;發明專利10項;出版了《線蟲細菌研究》、《線蟲細菌分類》、《線蟲細菌生物學》等四部專著。先後被評為國家青年科技标準、國家優秀教師,2002年榮獲第五屆"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1994年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2001年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主持完成的"根線蟲抗真菌資源研究與應用"項目于2004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11月,被何良和力基金會授予"科技創新獎"。
張先安,男,中國科學院生物實體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生命科學和分析科學的交叉研究,涉及:病原微生物學分析、生物傳感器、細胞分子成像、納米生物學等。曾任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從事國家基礎研究宏觀管理,出版或編輯《中國基礎研究繁榮發展30年》、《李新論》、《國際科技獎簡介》、《科技創新與強國之路》等著作。
分析生物技術、病原微生物學和納米生物學分析,發表研究論文170餘篇,與生物傳感器和生物晶片相關專著3.曾獲中國科學院首屆青年科學家獎(1989年)和中國科學院青年中年專家突出貢獻獎(1994年)。
張旭,男,1962年生于湖北省荊州市。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央衛生健康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全軍科技人才龍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超過100篇SCI論文發表在歐洲泌尿外科,自然通訊,臨床癌症研究,癌症研究,泌尿外科雜志,北京大學國際等國際領先或通信作者中。
長期緻力于泌尿外科技術,特别是微創腹腔鏡技術在泌尿外科中的應用研究及其推廣。通過技術突破,建立了一套腹膜背靠背路徑特點的泌尿外科腹腔鏡手術技術體系,已完成8000多例泌尿外科腹腔鏡手術;由于他在泌尿外科腹腔鏡技術領域的傑出貢獻,他于2013年和2006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并于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二等獎。在我國系統性泌尿外科機器人手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到2017年個人機器人手術數量達到3000例。後腹腔技術的創造與機器人技術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機器人技術的特色,并在國内廣泛推廣。
張志斌,男,1964年6月出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農業動物生态學研究組組長、研究員;挪威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本文從行為生态學、分子生态學、生理生态學、種群生态學和全球生态學的角度,研究了齧齒動物等害蟲種群的爆發規律和調節機制、齧齒動物與植物和疾病的關系以及無污染、可持續的控制技術和政策,為生物災害的預警和綜合治理以及恢複和恢複提供了技術支援和科學依據。 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統。
已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I論文70餘篇。研究發現,近千年來氣候變暖顯著減少了我國三大農業自然災害(幹旱、洪澇災害和蝗災),發現ENSO與中國、歐洲等國鼠種群動态密切相關,發現密度依賴的互惠或合作有利于競争對手共存, 并提高競争力。
朱冰,男,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實體研究所副所長,2012年入選霍華德休斯頓醫學院國際青年科學家,2014年獲生命科學獎。朱兵研究人員長期從事表觀遺傳學資訊的建立與維護機制研究,在《新奇報》、《科學》、《分子細胞》等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多項研究成果已進入表觀遺傳學教科書。
朱岚,女,1964年,醫學博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教授,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健康科技促進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婦産科分會秘書。中華醫學會婦産科骨盆底組副組長兼組長、《實用婦産科雜志》、《實用婦産科雜志》副主編。《中國婦産科雜志》和十餘種雜志編委會。
新世紀國家人才1億人才項目候選人。榮獲第九屆中國青年科學技術獎、第二屆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市婦女科技獎。西北自然基金會專項考核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第一批國家衛生科學專家圖書館的特别津貼。
從事婦産科工作20餘年,1989年,在協和醫院婦産科工作,師資來自協和進階知名專家。全面了解婦産科,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精通婦産科常見疑難病的診治。在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主修婦科泌尿科和盆底重建以及婦科内窺鏡檢查,掌握了該領域的新概念和新技術,回國後逐漸開始工作,并在全國範圍内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在實踐中,勇于創新,創造了一種符合亞洲解剖學特點的新型骨盆底重建術,成本效益高:坐骨神經痛筋膜固定和改善骨盆底重建,後者被稱為"協和",在全國數十家醫院推廣應用,療效與國外骨盆底手術長期預後相似, 直接節省了數千萬美元的醫療費用。
源|中國科學院
編輯|小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