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轰动一时的“爷孙恋”男主人公李坤城,就在前天,被媒体曝出因为癌症已去世。这条新闻很快冲上了热搜,有四亿多人阅读过。
可是这次评论区却非常反常,点赞最多的一条是“糟老头子坏得很”,第二多的是“10年青春最好的年华被老头耽误”。
为何这次网友都不同情逝者了?
但凡了解过这段爷孙恋的人应该都能理解,整件事的来龙去脉,确实相当震碎三观!
李坤城大家可能不熟,他曾经当过吴宗宪的制作人,代表作有《心肝宝贝》等,在台湾算是小有名气的音乐人。而他和妻子林靖恩相识时,林靖恩才16岁,还是未成年的高中生。
林父和李坤城是多年好友,林父邀请李坤城来家里,原本是为了让他教女儿弹钢琴,开导下叛逆期的女儿,但没想到老朋友一点分寸也没有,对林靖恩的关心超过了长辈该有的范畴,竟然和她产生了恋情。
这事搁哪个爸妈身上,都要气得一口老血喷出来。
而这件事之所以震碎三观,正是因为林靖恩高中退学后,李就没有让她再去上学,一个花季少女的知识眼界就此定格在16岁,让所有人都替林靖恩感到不值。
也许林靖恩会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但当我们继续深扒林靖恩的成长经历时,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叛逆少女与家庭关系渐行渐远的案例。
林靖恩的爸妈都是传统知识分子,但是三岁时爸妈就离婚了,林靖恩跟着爸爸生活,据说爸爸会把工作中的压力撒到她身上,经常喝醉了酒,倒沙发上就睡。
从后来林父三天两头在网上骂女儿能看出,父女俩关系相当一般。林爸虽然好心相劝,但在女儿看来,老爸只是“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只会想到自己立场的父亲”。
父亲规劝的心越强烈,女儿就越叛逆。
成长中缺爱、缺沟通对象、缺乏被关注...... 这就能解释得通为什么林父要找一个外人来开导自己的女儿,也更加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16岁少女,和自己的亲生父亲无法正常沟通,却会被一个糟老头轻松俘获。
或许,林靖恩要的是一段可以让她感受到温暖的亲密关系。
你无法明白叛逆期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会用极端的、自毁前程的方式来向爸妈证明一件事:你们对我们做的一切都是错的。
▼
我很早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镜子》,它罕见地记录了几个饱受叛逆少年折磨的家庭,在这些家庭中,除了孩子的咆哮就是爸妈的哭泣,大多孩子都选择了不去学校。为了让孩子至少还能回校上课、参加考试,这些爸妈给孩子强行报了一个短期训练营,由专门的机构和心理老师帮忙“驯化”这些迷途的孩子。
当时看完这部片子我非常有感触,咱们的孩子大多已上小学,离叛逆期越来越近,是时候分享了。尤其是如果眼下你还在吼孩子、还在各种唠叨,可能真的要想一想了……
01
叛逆期的孩子,突然就变成了猛兽
纪录片里,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大男孩。
一个是家明,有严重的网瘾,沉迷网吧、不去上学,总想去当背包客;
另一位是读高三的张钊,自从谈恋爱后就像变了个人,和女朋友住在家,房门一锁,自己不去上学,也不让爸妈进来。
这两个男孩虽然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但都有着非常极端的行为。
家明知道爸妈想把自己送到特殊学校后采用了自残。刚听到老师进到家里的声音,就直接从被窝里蹦了出来,裤子都没来得及穿,对着老师就是一顿输出:“你知道这个伤疤是怎么弄的?”
然后指了指胳膊上的伤疤威胁他们“到时候我去了医院,你们就好过了!”
听到家明撕心裂肺的大喊,爸妈在楼道外忍不住抹眼泪。
最后家明还是被送到了训练营,晚上他坐在沙发上,捂着心口简直歇斯底里的抓狂,“我要见他们!让爸妈来见我!”

另一个男孩张钊的反应更加激烈,见到训练营的老师来,立马冲向阳台,“我磕死在这儿!”
幸好三个大汉眼疾手快,三步并两步把他拉了回来,用身体“锁”住,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全程都在扭打↓ 不得不说,这么大的叛逆男孩,爸妈真的别再指望还能体罚他们了,论体力,根本已经不是他们的对手。
直到确认反抗不过、还是要被送走,张钊指着父母一字一顿地说到:“你们记住今天的事,我再也不认识你俩了,听见没?你这么弄,我就死给你们看”。
天下有哪个爸妈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不会心碎。
02
打压、疏导双管齐下,真能“治好”他们吗?
训练营的生活施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天蒙蒙亮就要洗簌起床,吃饭时间也有规定,一切的基础物质条件也都无法家里相比。
除此,还有包括“不让带手机”、“不让谈恋爱”在内的二十多条营规,并且到达营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背诵这些规则,不遵守就会挨罚。
让一群原本就叛逆的孩子突然就条条框框起来,显然是受不了的,家明还因此跟教官打了一架。
但训练营的制度是强硬的,被子叠不好就必需去院子里举着被子罚站,
站不好军姿就要用更辛苦的姿势蹲着。
不过在严格冷漠的生活规矩之外,也会有温暖的时刻,就是会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员来给这些“问题少年”做心理疏导。
心理咨询师会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挖掘出孩子底层的欲望和恐惧。其中一位咨询师说,其实大多数的孩子,内心最渴望的是“能被别人听到。”
孩子和老师还会围在一起读爸妈的来信,听到爸妈夸他们的优点时,他们又变回了腼腆、爱起哄的少年。
也是这样的时刻,家明被唤醒了一些。
他说自己小的时候爸妈总是忙着做生意养家,经常顾不上他,但是在妈妈的信里听到妈妈的心声,便泪如雨下。
问题少年们的暴躁、挣扎、对抗,在和父母平静的沟通中,得到了一些舒缓。
03
剥茧抽丝,孩子终于倾诉了,问题却不简单
在一次次的开导中,家明终于哭了,但他没有承认自己的问题,更多的是控诉爸妈——
为不让他在学习上分心,不让他养心爱的小狗;心爱的玩具,也直接扔掉。“连买什么样的衣服、骑自行车的范围这样的小事都得听爸妈的,你觉得我能不暴躁吗?”
他讨厌爸妈经常糊弄他,就像逗小孩一样,说话不算话。“我考试前他们都说‘好好考,考完你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每次考试完,他们又说‘等我们有时间了带你一起出去玩’”。
爸妈的每次食言,家明都记在了心里,成了他内心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最终化成仇恨。
而家明爸爸这边,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原来对自己是那么愤恨,他甚至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他的口头禅就是:“我想把我自己一生的人生信条教给他,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要过得比我这一辈要好。”
“以前吃过苦,自己上学时连鸡蛋,牛奶都舍不得吃,凭努力当上了公司管理层,所以也想让儿子跟我一样出息些。”
当训练营的老师问家明爸爸:“怎么才是对孩子好?”
家明爸爸回答:“实现你的理想,不留遗憾。”
老师又问“什么样的理想?”
家明爸爸语塞了,“理想就是、就是......”想到儿子的理想是当背包客,他顿了顿说:“他的理想希望纠正、希望纠正。”
可是他不知道,孩子的理想只有和父母的理想达成一致,才配称为理想。
04
被“治好”的叛逆,只维持了两天
为期三个月的训练营结束后,问题少年们都继续回归到了各自的家庭。
刚从训练营回家,家明似乎变得愿意和爸妈沟通了。爸爸也尊重了家明的声音,早早从公司偷溜出来陪他,还主动给他钱让他去当背包客。
但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上了两天学,家明又变回老样子,逃课去网吧,一点改变也没有。
爸爸看到儿子这样心都碎了:“我觉得我的人生已经完全没有乐趣了。”
妈妈的感受更加悲观,“再这样下去,这个家就散了吧。”
张钊的家庭也不好过,孩子虽然回来了,却比以前更不信任父母。
比如张钊想通过要钱来检测爸妈的“爱”,狮子大开口要一万的零花钱。虽然爸爸最终还是大方地给了八千,但在张钊眼里却是:“演的,长久不了”,“他们还是对我不信任,要不然为何还扣2000下来。”
只能说,这样的关系真的让人绝望。父子对话的方式也依旧没有改变,语气像极了陌生人。
裂痕一旦产生,弥补可能需要十倍努力,可错过了时间,想弥补,孩子可能也不给机会了,毕竟这些孩子形成这样的状态,是积累了3年、6年、甚至10年的结果。
最后想说:
虽然这部片子乍看起来像是记录问题少年,但看完后、唉叹完最后一口气后,就会突然明白为什么部片名叫《镜子》。因为归根结底,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这部片子想要反映的也不是问题少年有多可怕,而是所有的爸妈都有必要看一下,这些绝望的爸妈里,你有没有看到一丝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