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爺孫戀”男主去世,曾和小40歲未成年女友攜手十年?

曾經轟動一時的“爺孫戀”男主人公李坤城,就在前天,被媒體曝出因為癌症已去世。這條新聞很快沖上了熱搜,有四億多人閱讀過。

可是這次評論區卻非常反常,點贊最多的一條是“糟老頭子壞得很”,第二多的是“10年青春最好的年華被老頭耽誤”。

為何這次網友都不同情逝者了?

但凡了解過這段爺孫戀的人應該都能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确實相當震碎三觀!

李坤城大家可能不熟,他曾經當過吳宗憲的制作人,代表作有《心肝寶貝》等,在台灣算是小有名氣的音樂人。而他和妻子林靖恩相識時,林靖恩才16歲,還是未成年的高中生。

林父和李坤城是多年好友,林父邀請李坤城來家裡,原本是為了讓他教女兒彈鋼琴,開導下叛逆期的女兒,但沒想到老朋友一點分寸也沒有,對林靖恩的關心超過了長輩該有的範疇,竟然和她産生了戀情。

這事擱哪個爸媽身上,都要氣得一口老血噴出來。

而這件事之是以震碎三觀,正是因為林靖恩高中退學後,李就沒有讓她再去上學,一個花季少女的知識眼界就此定格在16歲,讓所有人都替林靖恩感到不值。

也許林靖恩會以為自己找到了真愛,但當我們繼續深扒林靖恩的成長經曆時,會發現,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叛逆少女與家庭關系漸行漸遠的案例。

林靖恩的爸媽都是傳統知識分子,但是三歲時爸媽就離婚了,林靖恩跟着爸爸生活,據說爸爸會把工作中的壓力撒到她身上,經常喝醉了酒,倒沙發上就睡。

從後來林父三天兩頭在網上罵女兒能看出,父女倆關系相當一般。林爸雖然好心相勸,但在女兒看來,老爸隻是“跟不上時代的老古董”、“隻會想到自己立場的父親”。

父親規勸的心越強烈,女兒就越叛逆。

成長中缺愛、缺溝通對象、缺乏被關注...... 這就能解釋得通為什麼林父要找一個外人來開導自己的女兒,也更加能夠了解,為什麼這個16歲少女,和自己的親生父親無法正常溝通,卻會被一個糟老頭輕松俘獲。

或許,林靖恩要的是一段可以讓她感受到溫暖的親密關系。

你無法明白叛逆期的孩子在想什麼,他們會用極端的、自毀前程的方式來向爸媽證明一件事:你們對我們做的一切都是錯的。

我很早之前看過一部紀錄片叫《鏡子》,它罕見地記錄了幾個飽受叛逆少年折磨的家庭,在這些家庭中,除了孩子的咆哮就是爸媽的哭泣,大多孩子都選擇了不去學校。為了讓孩子至少還能回校上課、參加考試,這些爸媽給孩子強行報了一個短期訓練營,由專門的機構和心理老師幫忙“馴化”這些迷途的孩子。

當時看完這部片子我非常有感觸,咱們的孩子大多已上國小,離叛逆期越來越近,是時候分享了。尤其是如果眼下你還在吼孩子、還在各種唠叨,可能真的要想一想了……

01

叛逆期的孩子,突然就變成了猛獸

紀錄片裡,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大男孩。

一個是家明,有嚴重的網瘾,沉迷網吧、不去上學,總想去當背包客;

另一位是讀高三的張钊,自從談戀愛後就像變了個人,和女朋友住在家,房門一鎖,自己不去上學,也不讓爸媽進來。

這兩個男孩雖然有不同的人生經曆,但都有着非常極端的行為。

家明知道爸媽想把自己送到特殊學校後采用了自殘。剛聽到老師進到家裡的聲音,就直接從被窩裡蹦了出來,褲子都沒來得及穿,對着老師就是一頓輸出:“你知道這個傷疤是怎麼弄的?”

然後指了指胳膊上的傷疤威脅他們“到時候我去了醫院,你們就好過了!”

聽到家明撕心裂肺的大喊,爸媽在樓道外忍不住抹眼淚。

最後家明還是被送到了訓練營,晚上他坐在沙發上,捂着心口簡直歇斯底裡的抓狂,“我要見他們!讓爸媽來見我!”

“爺孫戀”男主去世,曾和小40歲未成年女友攜手十年?

另一個男孩張钊的反應更加激烈,見到訓練營的老師來,立馬沖向陽台,“我磕死在這兒!”

幸好三個大漢眼疾手快,三步并兩步把他拉了回來,用身體“鎖”住,才避免了一場悲劇。

全程都在扭打↓ 不得不說,這麼大的叛逆男孩,爸媽真的别再指望還能體罰他們了,論體力,根本已經不是他們的對手。

直到确認反抗不過、還是要被送走,張钊指着父母一字一頓地說到:“你們記住今天的事,我再也不認識你倆了,聽見沒?你這麼弄,我就死給你們看”。

天下有哪個爸媽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不會心碎。

02

打壓、疏導雙管齊下,真能“治好”他們嗎?

訓練營的生活施行的是軍事化管理,天蒙蒙亮就要洗簌起床,吃飯時間也有規定,一切的基礎物質條件也都無法家裡相比。

除此,還有包括“不讓帶手機”、“不讓談戀愛”在内的二十多條營規,并且到達營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背誦這些規則,不遵守就會挨罰。

讓一群原本就叛逆的孩子突然就條條框框起來,顯然是受不了的,家明還是以跟教官打了一架。

“爺孫戀”男主去世,曾和小40歲未成年女友攜手十年?

但訓練營的制度是強硬的,被子疊不好就必需去院子裡舉着被子罰站,

站不好軍姿就要用更辛苦的姿勢蹲着。

不過在嚴格冷漠的生活規矩之外,也會有溫暖的時刻,就是會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師、輔導員來給這些“問題少年”做心理疏導。

心理咨詢師會通過一些心理測試挖掘出孩子底層的欲望和恐懼。其中一位咨詢師說,其實大多數的孩子,内心最渴望的是“能被别人聽到。”

孩子和老師還會圍在一起讀爸媽的來信,聽到爸媽誇他們的優點時,他們又變回了腼腆、愛起哄的少年。

也是這樣的時刻,家明被喚醒了一些。

他說自己小的時候爸媽總是忙着做生意養家,經常顧不上他,但是在媽媽的信裡聽到媽媽的心聲,便淚如雨下。

問題少年們的暴躁、掙紮、對抗,在和父母平靜的溝通中,得到了一些舒緩。

03

剝繭抽絲,孩子終于傾訴了,問題卻不簡單

在一次次的開導中,家明終于哭了,但他沒有承認自己的問題,更多的是控訴爸媽——

為不讓他在學習上分心,不讓他養心愛的小狗;心愛的玩具,也直接扔掉。“連買什麼樣的衣服、騎自行車的範圍這樣的小事都得聽爸媽的,你覺得我能不暴躁嗎?”

他讨厭爸媽經常糊弄他,就像逗小孩一樣,說話不算話。“我考試前他們都說‘好好考,考完你想幹什麼幹什麼’。但每次考試完,他們又說‘等我們有時間了帶你一起出去玩’”。

“爺孫戀”男主去世,曾和小40歲未成年女友攜手十年?

爸媽的每次食言,家明都記在了心裡,成了他内心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最終化成仇恨。

而家明爸爸這邊,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兒子原來對自己是那麼憤恨,他甚至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他的口頭禅就是:“我想把我自己一生的人生信條教給他,永不放棄、永不言敗。要過得比我這一輩要好。”

“以前吃過苦,自己上學時連雞蛋,牛奶都舍不得吃,憑努力當上了公司管理層,是以也想讓兒子跟我一樣出息些。”

“爺孫戀”男主去世,曾和小40歲未成年女友攜手十年?

當訓練營的老師問家明爸爸:“怎麼才是對孩子好?”

家明爸爸回答:“實作你的理想,不留遺憾。”

老師又問“什麼樣的理想?”

家明爸爸語塞了,“理想就是、就是......”想到兒子的理想是當背包客,他頓了頓說:“他的理想希望糾正、希望糾正。”

可是他不知道,孩子的理想隻有和父母的理想達成一緻,才配稱為理想。

04

被“治好”的叛逆,隻維持了兩天

為期三個月的訓練營結束後,問題少年們都繼續回歸到了各自的家庭。

剛從訓練營回家,家明似乎變得願意和爸媽溝通了。爸爸也尊重了家明的聲音,早早從公司偷溜出來陪他,還主動給他錢讓他去當背包客。

但情況并沒有維持多久。上了兩天學,家明又變回老樣子,逃課去網吧,一點改變也沒有。

爸爸看到兒子這樣心都碎了:“我覺得我的人生已經完全沒有樂趣了。”

媽媽的感受更加悲觀,“再這樣下去,這個家就散了吧。”

張钊的家庭也不好過,孩子雖然回來了,卻比以前更不信任父母。

比如張钊想通過要錢來檢測爸媽的“愛”,獅子大開口要一萬的零花錢。雖然爸爸最終還是大方地給了八千,但在張钊眼裡卻是:“演的,長久不了”,“他們還是對我不信任,要不然為何還扣2000下來。”

隻能說,這樣的關系真的讓人絕望。父子對話的方式也依舊沒有改變,語氣像極了陌生人。

裂痕一旦産生,彌補可能需要十倍努力,可錯過了時間,想彌補,孩子可能也不給機會了,畢竟這些孩子形成這樣的狀态,是積累了3年、6年、甚至10年的結果。

最後想說:

雖然這部片子乍看起來像是記錄問題少年,但看完後、唉歎完最後一口氣後,就會突然明白為什麼部片名叫《鏡子》。因為歸根結底,孩子的問題,都是家庭的問題,這部片子想要反映的也不是問題少年有多可怕,而是所有的爸媽都有必要看一下,這些絕望的爸媽裡,你有沒有看到一絲自己的影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