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实施“五化”育人,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唱一首山歌到党》《祖国不会忘记》《我和我的祖国》等一首经久不衰的经典红歌在校园里唱响,《伟大事业的奠基》《英雄与小子》等熟悉的经典红电影在校园展览、《红岩》《临海雪原》《钢是怎样炼的》等流行经典红经典的学生...讲红色故事,开展红色讲道,开红教室,跟着红色脚印走,红色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色调,红色文化已经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实施“五化”育人,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师生把"小家"放在心上,把"大家"放在肩膀上,第一时间冲到灾区,义愤填膺地加入志愿者队伍,疏通道路、搬运货物、接送学生、体温扫描码消毒、筛查接种疫苗、服务核酸检测等, 一个逆行者,"绿"尽自己最大努力,留下最美丽的身影,彰显责任的使命,他(她)要践行"请放心党、强者有我"的青年誓言的实际行动,不断增强做汉、骨、壮大的志向。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实施“五化”育人,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自党史学习教育发展以来,河南财经学院坚持李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教育人的全过程。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重点弘扬校园文化"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化"、课程思维与政治"系统化"、创新创业"立体"、社会实践"工程"建设,实施"五"教育体系,建设实践教育体系,带领学生成年,立志成才,取得良好效果。

"特色"文化建设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学校精神,以实现文化教育为主线,学校制定并印发了《关于红色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培育建设诚信文化实施意见》,扎实推动红色文化建设, 诚信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用"诚信文化"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打磨学生的政治背景。" 红色文化"。

融入课程。组织编制《河南红色文化读本》《河南红色文化故事选编》等红色文化系列教材,推出红色文化系列课程,以"讲河南红好故事""走进课堂红基因"为出发点,推进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提高政治和政治课程教学的相关性和有效性以及吸引力和吸引力。在政治学教学中要增加诚信教育的内容,开通诚信教育的通识课程,挖掘不同学科诚信的价值和精神内涵,发挥各项课程诚信教育的作用,努力培养一个"忠诚、诚实、守信"的时代新人。

进入实践教学。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师生举办"100天红歌歌"、红色文化作文、红色故事演讲、红色文化讲座、"红田行动"、党日主题系列活动,形成"听"(听红文化)专题报道和革命故事), "唱"(唱经典红歌)、"看"(看红电影、参观革命遗址、红色实践基地、博物馆、纪念馆)、"读"(读红色经典)、"说话"(传递红色基因,讲红色经典》、"朗诵"(读中国经典,礼萨安成立党一百年)、"学习"(学习红色革命精神)、"学习"(学习红色文化)、"行走"(行走社区、 到基层开展讲道、志愿服务)作为红色实践教育模式的主要形式。组织开展以"忠诚、诚实、守信"为主题的主题班(群)会、"诚信校园线"、"诚信作文、演讲比赛",组织实施"诚信考场"等诚信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诚信教育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诚信价值,践行诚信精神, 培养诚信行为。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实施“五化”育人,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融入教育人的全过程。利用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与嘉玉鲁干部学院、红旗运河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共同建设红文化实践基地,双方在红色文化课程研发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与合作, 教学和培训,以及理论研究。组织发展"学习党史、听党、听党"主题作文活动,用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个人成长环境、家庭生活和家乡的变化,让师生深刻领悟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必善,进一步从党史宝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倾听党,跟党走,做一个红精神新时代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加强党史的学习和教育,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了解爱党的历史、爱国主义知识和历史,实践使命的初心,汲取奋斗的力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诚信观念,形成尊重善良、诚实守信的校园文明和道德风尚。利用校报、校园网、"两微端"等全媒体平台,开辟专栏、刊登红色故事、重温红色历史、演绎红色经典,在学校营造浓烈的红色、诚信文化氛围,以校园文化特色引领学生和新时代主题。

志愿"品牌"

坚持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让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公德意识、开展公益教育的窗口,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实现自我价值,"握住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培养团队抓取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扩大志愿服务队伍,使党员干部、学生在学校的全覆盖。结合学校特色,围绕西部规划、文明实践、乡村振兴、教育关爱、绿色环保、法律服务等议题,认真组织实施西部规划项目,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开展"爱心教学""精准扶贫""文艺乡村""网络安全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创新的服务形式,打造独特的品牌。"点亮希望"诗歌推广行动和"暖日落"老年公益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竞赛银奖,被河南省文明办评为优秀志愿者项目。"红运河"志愿服务项目、"鲁沁有梦"革命性老区服务项目,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河南区选拔赛暨2020河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总决赛中,荣获银奖、铜奖。2016年以来,已有95名金融系学生赴新疆、西藏等地开展志愿服务,为西部建设注入青春力量。学校先后涌现了于晓、潘俊晓、常永超、王双燕、颜中立、张东海、周悦、石世等先进典范,获得省级荣誉认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西计划工程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继承和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途径。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志愿服务西部项目优秀项目办公室"。

培书典型的捕捉宣传。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志愿服务中的典型人物,发挥先进典型示范领导作用,突出志愿服务品牌效应。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挖掘那些感人、有价值的精神,可以充分代表优秀志愿者团队的整体形象,强化典型科学培养,使先进典型团队不断壮大,典型活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升华。利用校园网络、"两个微端"平台,不定论期刊承载着先进典型事迹,注重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并有效地将学校志愿服务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群体挖掘出来,宣传出来,让周围有一个典型的学习对象,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先进典范。积极邀请社会新闻媒体深入到一线采访,重点报道各类先进模式,形成强劲积极的典型宣传势头。

特别行动显然正在采取行动。7月下旬以来,新冠肺炎再次爆发,学校青年师生积极响应党委号召,集结了一批青年志愿队伍共800余人,无所畏惧、无畏、艰苦奋斗,投入到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中,共筑守卫之家"青年水坝", 用实际行动来解释青春,无悔。初步统计,在抗疫等行动中,学校师生志愿服务2349次,捐款总额超过35万元,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实践中践行"请放心,强者有我"的使命承担,在不同的"战场"绽放青春花。

课程思维的"系统化"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课程政治建设指针》要求,围绕立书人的基本任务,通过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走向前沿领域, 努力培养新人,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

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把课程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立书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想和政治的系统化、规范化、规范化。调整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班子,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联合管理、各部门密切协作、马克思主义院校深度参与、各院校具体落实和推广的二级联动工作体系。制定并印发《河南财经学院课程思维与政治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明确公学基础、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思想和政治目标,从任务举措和进度等方面压实责任, 并确保课程思维和政治建设将有效。

实施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思想政治改革,开展课程思想政治项目建设,注重挖掘各课程的政治和价值要素,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学"融入"课程思维政治",实现"知识转移"与"价值领导力"的有机统一。实施课程思维与政治示范课程建设计划、课程思维与政治教学团队选拔计划、课堂建设课程思维与政治示范课程,培养课程思维与政治教学团队。首批重点建设60门"校级课程思维示范班"和11门"校级课程思维与政治教学队伍"。省级、校级一流专业、省、校一级课程,省级优质网络课程,省级教师率先打造思想政治示范课程。

加强团队建设。开展特殊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和政治素养。在新师培训中,教师道德培训中增加了"课程思维政治"的内容,不断引导教师树立"教育责任人人肩,教育使命门到门落实"的意识,通过思想和政治教师的引领作用,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技能转移与思想与教育人员的综合水平。举办"课程思维与政治改革背景下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讨会"、课程思维与政治专题报告等,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动"课程思维与政治"深入人心。

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日常教学监督,将课程思想和政治要求纳入干部听、督促、督学、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思想和政府教育成效的评估,推动教师精心设计课堂讲座、课堂讨论、实践实验、课后作业等,全面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建立教材选择和课程复习制度,推动政治要素有机融入课程、教材、教案,努力实现"门到门思考、课程特色、人人再教育"的良好格局。

创新创业"立体"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和"职业规划与就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和全面培训,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增强顶层设计。学校在《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等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和建设措施。在党委书记、院长的领导下,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学院。

深化教学改革。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积极破解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两皮"问题,大力加强课程建设,以课程为牵引,在课程运作模式、课程评价机制和环境建设要素等方面嵌入企业行为,形成"三段式"课程运作模式。推动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坚持"过程评估"和"形成性"评价,积极将思维政治要素融入课程建设,就业创业课程先后荣获全国一级课程(线上)、省级一级课程(混合)和省级就业创业金牌课程。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向全体学生开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通过良好的孵化创新项目管理、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精准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展模拟创业培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技能。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建设校外创业实践基地20余人,任命校外创业专职导师50余人,使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成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桥梁,引领学生成长为新的人才引擎。在过去的3年中,通过参与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的创业项目孵化,已经培训了一千多名学生。

培养创新型创业团队。尝试以团队的形式培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培训体系。团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科技竞赛、科研项目等形式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科学实践为主要形式,形成具有良好底蕴的学习型社区。通过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推动创新创业大赛平台的建设,促进教育,促进学习,促进创业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让大众创业、全民创新成为一种趋势。在河南省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共有1476个项目报名参加省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入围全国大赛项目1项。2020-2021年,我校共设立国家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11项,省级项目37项;负责李家浩在人工智能研究所创业团队的"Worm Smart Temperature Post"项目,在"新时代新梦"第三届河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本科生组决赛中获得三等奖。创新创业学院竞赛"郑商大学:最了解年轻人的下一代校园生活服务提供者"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项目竞赛中荣获国家铜奖。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实施“五化”育人,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社会实践中的"投射"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学校各部门联动,全员参与,形成"学校宣教委员会总体规划——具体落实高校宣教委——班级自主发展"的教育实践三级管理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专家组"指导委员会,其成员为校内部分专家教授,负责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方案、项目、项目论证、项目评价等的制定,有效提高社会实践"项目运作"的水平和质量。2021年夏季,为克服疫情困难,组织服务团队37人,师生500余人,在全省开展实践服务,将个人实践活动纳入防灾防疫、社会调研、红故事讲道、红遗搜寻、公益服务等专项行动。

加强流程管理。鼓励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选择,组建团队,鼓励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团队,重点组织一批骨干成员开展项目化实践,提升活动成效和影响力。鼓励学生结合实践课题和自身专业知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久的将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活动全面覆盖。为确保项目实施的有效性,所有获批项目组应与校组委签订《社会实践组项目成果协议》和《社会实践组安全协议》,为每个项目组配备班组教师和教员,进一步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委员会还制定了活动实施细则,如活动资金控制、实践项目实施、活动成果总结、优秀典型表彰和实践活动宣传等,为社会实践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出实用主题。积极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项目的实施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开展爱心教学、社会研究、文化宣传、农村发展等实践服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做好结合实际,"大思政治课", 在社会课堂教育中,长期有天赋,有所贡献,在观察实践中领会思想的巨大力量,汲取力量。艺术设计学院"美丽中国"实践团队赴城后,吴村开展了村容美化活动,帮助建设美丽乡村,金融学院"金融知识到乡下扶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前往玉川秋秋乡幸福嘉园社区和崖崖村开展金融知识讲道, 音乐学院"飞歌"公益项目组连续第五年到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汉东庄市政厅小学开展音乐特色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打开音乐之门,点亮多彩的童年;"铸魂育人,教育新人"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连续7年到三门峡市鲁溪县官岚镇兰草红军小学开展派校送教、党史理论讲道、红脚印参观活动;一队大学生社会实践队走进美丽的村庄、城市社区,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对国家社会的了解深度,真正感受到祖国建设和发展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在新时代始终跟党、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纪荣臣胡鸿军)

编辑:河南日报特刊